白地紅花釉裡紅瓷器(共4張圖片)
  • 20年8月18日 11:0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釉裡紅瓷器是在元代初年景德鎮創燒的瓷器釉色品種,是玻璃白和銅為著色劑的釉下彩瓷器,釉裡紅的白地紅花,色彩鮮艷,蔭蘊而美麗,自元代創燒以來,一直受瓷器收藏者的追捧。
釉裡紅因為以氧化銅為呈色劑在胎上彩繪,然後施釉,經高溫一次燒成。因其在釉下彩繪,故稱釉裡紅。目前所知紀年最早的釉裡紅瓷器是1979年在景德鎮元至元四年(1338年)凌氏墓出土的釉裡紅堆塑四靈蓋罐和釉裡紅堆塑樓閣式穀倉。元代與明初的釉裡紅瓷器呈色有些不穩定。明、清時燒製的釉裡紅色彩穩定,且更加艷麗,尤其是清雍正朝的釉裡紅,不僅色澤鮮紅,而且成品率高。
釉裡紅瓷器是斷代的瓷器釉色品種
釉裡紅瓷器從元代創燒到清代,斷燒了200多年,這在中國其它瓷器品種裡很少見,因為青花瓷跟釉裡紅出現的差不多,為什麼青花瓷延續了700多年,而釉裡紅瓷器斷燒了呢?因為在當時的技術條件,釉裡紅瓷器非常難燒製,主要是溫度的把控,由於銅對窯室內的氣氛要求嚴格,高溫下易揮發,因此燒成難度大。釉裡紅瓷器以銅為呈色劑,那麼氣溫稍微高一點,它就會失敗,如果溫度一高,它就飛了,這個紅顏色沒了;如果溫度低了一點,它也失敗。溫度如果一低,它就變成黑的,非常不好看。這個溫度之間允許的差額是多大呢,大約只有十度。所有的窯工都是憑眼睛去看這個火,來判斷火的溫度。這個困難是非常大的。直到康熙時期才復燒成功,到雍正達到了巔峰,清康熙朝由於掌握了銅紅的呈色技術,因此釉裡紅瓷燒造得相當成功,讓中斷了200多年的釉裡紅瓷器在清代發展。
元代釉裡紅瓷器特徵

元代釉裡紅瓷器釉色一般呈現黑紅色或灰紅色,紅釉鮮艷而暈散,呈現出元代早期的特徵。

明代釉裡紅瓷器特徵
明代釉裡紅瓷器繼承元代釉裡紅的燒製技術,紅呈色較純正,紋飾清晰,是明初景德鎮釉裡紅的特徵,明早期洪武瓷器仍然呈現暗紅色,到了宣德時期釉裡紅瓷器具有天然紅寶石般光澤,瓷器界叫「釉裡紅寶燒」。後朝的釉裡紅瓷器都沒有超越這一時期。
明宣德釉裡紅三魚紋高足碗
釉裡紅三魚紋高足碗.webp
  明宣德釉裡紅三魚紋高足碗碗撇口,深弧腹,豐底,下承以外撇高足。高8.8cm,口徑9.9cm,足徑4.4cm。通體施白釉,釉面泛橘皮紋。碗外壁在白色的釉面上凸起三條紅魚。內底青花雙線圈內署青花楷書「大明宣德年制」 雙行六字款。
  釉裡紅三魚紋高足碗造型端莊,魚紋刻畫生動活潑,彷彿三條紅魚首尾相隨於水中。瑩潤的橘皮紋白釉與明艷的釉裡紅紋飾互相襯托,相映成趣。
  釉裡紅三魚紋高足碗是明宣德時出現的新穎品種,這種高足碗在明代萬曆、天啟及清代的康熙、雍正朝都有仿製,其中以康熙朝仿品最為亂真,但釉面不及真品肥腴明亮,腹部欠豐滿,高足線條略顯生硬。
清代釉裡紅瓷器特徵
清康熙朝由於掌握了銅紅的呈色技術,因此釉裡紅瓷燒造得相當成功,釉裡紅是康熙時瓷器的重要品種之一,不論小品還是大器,均造型古樸,胎體堅致,釉色濃淡分明,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但是在釉裡紅剛剛恢復的時候,釉裡紅燒的都偏黑,就是溫度偏低。
雍正時期年希堯、唐英共同督理景德鎮御窯廠燒造,銅紅呈色技術更為成熟,其色彩鮮亮艷麗,紋飾清晰舒展,造型優美。雍正釉裡紅瓷多以白釉為地描繪紋飾,但也開創了以天藍釉與冬青釉為地的裝飾。雍正時的青花釉裡紅,將兩種釉下彩燒製得均很完美,其工藝精湛,造型俊秀,紋飾清新舒展,位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之冠。

                                   清代康熙釉裡紅四魚紋水丞

清雍正釉裡紅花蝶紋筆筒
清雍正釉裡紅花蝶紋筆筒
  釉裡紅花蝶紋筆筒,清雍正,高15.6cm,口徑18.3cm,底徑18.3cm。
  清雍正釉裡紅花蝶紋筆筒呈圓筒形,直壁,玉璧形底。內施白釉。外壁釉裡紅裝飾。主題圖案有兩組,一組繪洞石、菊花、牡丹以及飛舞的3只蝴蝶;另外一組繪喜鵲登梅。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 三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此筆筒胎堅、釉潤。釉裡紅的髮色稍微不足,但正是這種缺陷所形成的層次,為畫面平添幾分情趣。筆筒上兩幅畫面的喻意是「探花及第」和「喜上眉梢」。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