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山水畫高清欣賞(共7張圖片)
  • 24年7月31日 19:5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鵲華秋色圖

鵲華秋色圖局部

鵲華秋色圖局部

鵲華秋色圖局部

《鵲華秋色圖》是元代書畫家趙孟頫的傳世傑作,為中國畫史中不可輕忽的一頁。要言之,其特點有四:一.藝術價值高,創中國山水畫之新風;二.跨朝代而僅存的元代名畫;三.畫上皇帝名人印鑒之多,為歷史古畫之最;四.兩遭厄運,險遭乾隆毀損。此畫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館。

此幅向為畫史上認定為文人畫風式青綠設色山水。兩座主峰以花青雜以石青,呈深藍色。這與州渚的淺淡、樹葉的各種深淺不一的青色,成同色調的變化;斜坡、近水邊處,染赭,屋頂、樹幹、樹葉又以紅、黃、赭。這些暖色系的顏色,與花青正形成色彩學上補色作用法。運用得非常恰當。

此卷畫齊州(今山東濟南)名山華不注和鵲山的秋天景色,畫中平川洲渚,紅樹蘆荻,漁舟出沒,房舍隱現。綠蔭叢中,兩山突起,山勢峻峭,遙遙相對。作者用寫意筆法畫山石樹木,脫去精勾密皴之習,而參以董源筆意,樹幹只作簡略的雙鉤,枝葉用墨點草草而成。山巒用細密柔和的皴線畫出山體的凹凸層次,然後用淡彩,水墨渾染,使之顯得濕潤融,草木華滋。可見趙氏筆法靈活,畫風蒼秀簡逸,學董源而又有創新。

洞庭東山圖

此圖描繪洞庭東山的景色。洞庭山位於江蘇吳縣西南太湖中,分東西雨山。東山古名胥母山,又名莫厘山,為伸出太湖之半島。圖上東山山勢不高,圓渾平緩,山徑曲折,一人佇立岸邊眺望太湖。山後霧氣迷濛,崗巒隱約。湖面微波粼粼,輕舟蕩漾。近處小丘浮起,雜木葉生。作者自題詩中抒發了閒和怡悅的決緒。下鈐「趙氏子昂」朱文方印。畫幅中有清高宗弘歷題詩。裱邊有明人董其昌題跋。

此幅筆墨從董源的規範中變化而來,柔和流暢的披麻皴和疏密相間的點苔,表現出江南草木華滋的土山形貌。細密的魚鱗水紋,寫出太湖瀲灩的水光。山巒和坡石罩染淡淡的石青、石綠和赭石,以花青占染樹葉,盞面色調明澈清雅。這種淺絳山水是趙孟頫在唐、宋青綠山水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析體貌,對元代山水畫風影響很大。

古木竹石圖

本幅署款「松雪翁」三字。鈐「趙子昂氏」、「松雪齋」印二方。

枯木竹石圖是歷代文人善畫的題材,約始於唐代,至北宋文同、蘇軾有較大的發展,南宋、金元間繼有作者,至趙孟頫加以強調,形成一時風尚,終元一代盛行不衰。

趙孟頫畫枯木竹石,在繼承文、蘇的基礎上,將書法的用筆融於繪畫之中,他主張「書畫同源」,即以書入畫,其馳名古今畫壇的名詩句「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對後世畫壇影響巨大,此圖即體現了這一理論,用書法的「飛白」寫出石及枯樹幹,章法簡潔,筆法蒼健灑脫,透出力度。竹以流暢的筆調,以「個」字或「介」字,一筆一筆撇捺,既有力又含蓄,富筆墨情趣,體現了文人畫家的風雅韻致。

從此圖署款和繪畫風格推斷,當是趙孟頫晚年之作。

趙孟頫,1254年—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作孟俯。

代表作品:畫跡有《重漢疊嶂圖》、《雙松平遠圖》、《鵲華秋色圖》、《秋郊飲馬圖》、《紅衣羅漢》、《人騎圖》等;書跡有《洛神賦》、《道德經》、《膽巴碑》、《玄妙觀重修三門記》、《歸去來兮辭》、《臨黃庭經》、獨孤本《蘭亭十一跋》、《仇鍔墓碑銘》、《四體千字文》等。

趙孟頫在繪畫上,山水、人物、花鳥、竹石、鞍馬無所不能;工筆、寫意、青綠、水墨,亦無所不精。其繪畫,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馬師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鳥,皆以筆墨圓潤蒼秀見長,以飛白法畫石,以書法用筆寫竹。力主變革南宋院體格調,自謂「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遙追五代、北宋法度,論者謂:「有唐人之致去其纖;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獷。」打破了馬夏江山的「清一色」局面,開創了元代新畫風。明人王世貞曾說:「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道出了趙孟頫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作為一位變革轉型時期承前啟後的大家,趙孟頫提出「作畫貴有古意」的口號,引晉唐為法鑒,扭轉了北宋以來古風漸湮的畫壇頹勢,使繪畫從工艷瑣細之風轉向質樸自然;認為「雲山為師」,強調了畫家的寫實基本功與實踐技巧,一反北宋以來文人畫的墨戲態度;同時,提出「書畫本來同」,以書法入畫,使繪畫的文人氣質更為濃烈,韻味變化增強。趙孟頫在南北一統、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政治形勢下,吸收南北繪畫之長,復興中原傳統畫藝,維持並延續了其發展。趙孟頫既維護了文人畫的人格趣味,又擯棄了文人畫的遊戲態度;作為形態學原則,趙孟頫既創建文人特有的表現形式,又使之無愧於正規畫的功力格法,並在繪畫的各種畫科中進行全面的實踐,從而確立了文人畫在畫壇上成為正規畫的地位。應該說,趙孟頫使職業正規畫與業餘文人畫這兩種原本對立或並行的繪畫傳統得以交流融匯,從此,一個以文人畫家為主角,以建構文人畫圖式為主題的繪畫新時代,拉開了序幕。

應當特別指出,趙孟頫的山水畫不但將鉤斫和渲淡、丹青和水墨、重墨和重筆、師古和創新,乃至高逸的士夫氣息與散逸的文人氣息綜合於一體,使「遊觀山水」向「抒情山水」轉化;而且使造境與寫意、詩意化與書法化在繪畫中得到調和與融洽,為「元季四大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的以詩意化、書法化來抒發隱逸之情的逸格文人畫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上述這些理論與實踐,將趙孟頫推向了開元代繪畫風氣宗師的地位。

趙孟頫作為一代宗師,不僅趙孟頫的友人高克恭、李仲賓,妻子管道升,子趙雍受到他的畫藝影響,而且弟子唐棣、朱德潤、陳琳、商琦、王淵、姚彥卿,外孫王蒙,乃至元末黃公望、倪瓚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繼承發揚了趙孟頫的美學觀點,使元代文人畫久盛不衰。「先畫後書此一紙,咫尺之間兼二美。」趙孟頫書畫詩印四絕,當時就已名傳中外,以至日本、印度人士都以珍藏他的作品為貴,為當時的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