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晚清翰林周爰諏以書法詩文名於世,其十一言行書聯墨(見圖)系傳承有序的家藏之物,後來由受贈者後人捐贈給當地博物館。作品為紙本,縱240、橫95厘米,天頭略有殘破,字芯完好無損,墨色光鮮如新。內容為:“惜食惜衣不但惜財兼惜福;求名求利只需求己勝求人”。上款題“小溪世兄雅屬即正”,下款署“宣統庚戌周爰諏”。其後鈐白文“爰諏之章”和朱文“蒲城周氏號農史”篆體印章各一方。宣統“庚戌”年,即滿清王朝覆滅的前一年,此年為公元1910年,彼時作者56歲,尚在奄奄一息的溥儀朝廷供職。
周爰諏(1854—1929),字政伯,號幟山,又號農史、逸叟、漫上逸叟,陝西蒲城三合鄉十里鋪周家村人。幼時家境貧寒,讀書異常用功,清光緒十二年(1886)丙戌科2甲4名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官翰林院撰文、侍講學士、日講起居注官、國史館提調、武英殿提調、功臣館編書處纂修、講習館總辦等職。為官清廉,頗有名望,凡所職司,勤慎自矢,不僅獲得京察一等,記名道府的殊遇,而且因扈從定東陵梓宮,隨帶加一級,賞加二品銜兩次。著有《蒲城文獻征錄》《正俗編》《五代史論》等多部。
辛亥革命爆發後,周爰諏作為前朝遺老,滿懷憂憤之情,決然掛冠歸里,自此杜門謝客,以翰墨消遣,居田園酬唱,怡然自樂,優哉游哉。鄉民對其格外尊重,每逢歲末祭祀,前往墳塋拜掃時,周氏依舊穿戴清朝冠服,以示雖然江山更替,日月輪迴,但他此心忠貞不移。民國十三年(1924)自撰墓誌銘,詳細記述生平宦海經歷,充滿失主的痛苦和對往日繁華歲月、昔時所受優渥皇恩的無盡眷戀,墓誌碑記,均不書民國年號。今讀陝西省蒲城縣博物館所存周爰諏墓誌:“在朝絕鑽營之習,在野鮮迎合之跡,持己以約,與人以誠”之語,可知其本身修為極佳,心態極好,為人處事的態度極為高明。民國十四年(1925),蒲城孔教會成立,年過古稀的周爰諏被眾人一致推舉為會長。越四載,於故里溘然長逝,享年75歲。
聯作上款中的“小溪”即閻琳字號,閻琳((1877—1954)),字筱溪、肖溪、小溪,陝西省岐山縣尚善鄉北莊堡(即今蒲村鎮北莊村)人,宣統己酉科(1909)拔貢,民國初曾為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閻琳為民國年間關中名士,雖然飽讀四書五經,卻屢屢應試不第,到頭來只得了個拔貢的身份。拔貢是科舉制度中由地方貢入國子監的生員,作為五貢(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之一,不能算作正式的功名,只能視為一種身份,相當於一種保送生或推薦生的身份。其出身說白了還是秀才,所以是沒有資格堂而皇之赴京考進士的。不過作為貢生,一方面可以直接參加鄉試,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詮選”出任官職,主要是擔任地方學校的教官,因而閻琳後來就做了縣學的負責人,長期被地方奉為名紳賢達,還在參議會謀得一席之位。這副聯作,正是閻琳取得拔貢身份後的第二年,大概在京城與陝西同鄉周爰諏相聚時求的一件墨寶。
該聯語淺顯明瞭,耐人尋味,頗有哲理,發人深省。懂得節儉固然很重要,惜食惜衣,豐衣足食之餘,切忌大手大腳靡費錢財,更得時刻感恩當下的光陰與福祉;求功名,求利益,乃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是一定要有做人的底線與德操,我以我力主沉浮,何必仰他人鼻息?與其依賴乞求別人,何如自己奮發有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抒發了周爰諏畢生不羨浮華的思想感情和處世準則。而高中全國第7名的一代翰林,其自身書法功力當不必贅言,尤其是勁健灑脫的書風,深沉穩健的筆意,鏗鏘有力的語言,讓人在欣賞百年翰墨的同時,進一步領悟到了“字如其人”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