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斗彩瓷器特徵,如何鑒別清代斗彩瓷器(共11張圖片)
  • 17年12月5日 19:25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斗彩瓷器是明清彩瓷中最負盛名的瓷器,被歷代瓷器收藏著所熱衷,斗彩瓷器以青花料在瓷坯上雙勾出花鳥、禽獸、人物的輪廓線,施透明釉,入窯高溫燒成後,再在釉上填入彩料,再二次入窯經低溫燒成的瓷器,上彩一般有三四種,多則達六種以上,色彩較鮮艷。

清代斗彩瓷器特點
清代斗彩瓷器恢復於康熙時期,創新於雍正時期,繁榮與乾隆一朝,清代斗彩瓷器早期沿襲明代斗彩瓷器風格,到了雍正一朝斗彩瓷器得到了空前發展和創新,也是清代斗彩瓷器最好的一個朝代,那麼清代斗彩瓷器有什麼特點怎麼鑒別呢?
1.清代斗彩瓷器最大的特點添彩由五彩慢慢被粉彩所代替,這是清代斗彩瓷器有別於明代斗彩瓷器的最大區別,也是鑒定明清斗彩瓷器一個方法,但是康熙時期的斗彩瓷器就不能這麼鑒別了。
2.清代斗彩瓷器顏色更豐富,除了紅、綠、黃等,還有藍、黑、紫等,使得清代斗彩瓷器更加繽紛華麗。
3.清代斗彩瓷器加入了金彩,這又是清代斗彩瓷器顏色一個大膽應用和創新。
4.清代斗彩瓷器施彩比較薄,工藝精細,添彩十分準確,很少溢出輪廓這是工藝進步的表現。
5.清代斗彩青花逐漸以外國藍料代替,紅彩油潤光亮,屢創晶瑩明澈。
6.清代將斗彩運用到了瓷器的裝飾技法中。
7.清代斗彩瓷器大量仿造明代斗彩瓷器,這是清代人一直熱衷的事情,無論是官窯瓷器還是民窯瓷器都喜歡仿燒前朝。
清康熙斗彩石榴花紋罐
康熙時期斗彩瓷器的製作技術在繼承明代的基礎上而又有所發展,器物的造型品種更加豐富多樣,大件器物層出不窮。

清康熙斗彩石榴花紋罐,高8.3厘米,口徑3.5厘米,足徑4.7厘米。罐撇口,短頸,豐肩,圈足。通體施白釉,釉面光潔。外部斗彩裝飾。瓶身繪兩組對稱的石榴花卉紋。無款識。

斗彩石榴花紋罐

  此罐造型雋秀,構圖疏朗,瓶身只繪折枝石榴花,簡潔醒目。釉上彩以紅綠彩為主,頗顯清新雅致。

清雍正斗彩如意耳蒜頭瓶

斗彩如意耳蒜頭瓶

清雍正斗彩如意耳蒜頭瓶,高26厘米,口徑5.2厘米,足徑11.8厘米。瓶口呈蒜頭形,束頸,溜肩,圓腹,圈足,口、肩之間對稱置如意耳。瓶外通體斗彩裝飾。口沿處繪回紋作邊飾,蒜頭口上繪折枝花卉紋。頸上起稜,共有三層紋飾,依次為卷草、朵花及蕉葉紋。肩、脛上分別繪如意雲紋和變形蓮瓣紋。腹部繪六組折枝花卉紋,間以勾蓮紋。

斗彩如意耳蒜頭瓶

外底青花雙圈內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斗彩如意耳蒜頭瓶以釉下青花雙勾圖案輪廓,釉上填繪胭脂紅、銻黃、水綠、藍、紫等各色粉彩料。以粉彩代替傳統五彩而形成的斗彩是雍正時期的創舉。

清乾隆斗彩鴛鴦臥蓮碗

 將金彩引入斗彩畫面是乾隆斗彩瓷器的顯著特徵,它既豐富了釉上彩的種類,又使畫面呈現出富麗堂皇的藝術效果。

  清乾隆斗彩鴛鴦臥蓮碗,高6.3厘米,口徑18.3厘米,足徑10.5厘米。斗彩鴛鴦臥蓮碗碗敞口,深腹,直壁,腹下微內斂,臥足。內口沿書青花梵文一周,外口沿青花繪趕珠龍一周。碗內底青花雙圈內與外壁均以斗彩繪蓮池鴛鴦紋:池塘中漣漪微泛,荷花盛開,水草茂盛,鴛鴦或游弋其間,或於低空翱翔,彼此呼應,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色。足內施白釉,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清嘉慶斗彩花卉酒杯
清嘉慶斗彩花卉酒杯,高4.4厘米,口徑6厘米,足徑2.4厘米。斗彩花卉酒杯杯撇口,深腹,矮圈足。外壁以斗彩為飾,繪山石、蘭花等內容。足底署「大清嘉慶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從嘉慶朝到宣統朝都有燒造,其造型、紋飾大體一樣。由於其紋樣多為蘭花、山石,故也稱斗彩蘭石酒杯(或盅)。

清咸豐斗彩描金纏枝花紋碗

  清咸豐斗彩描金纏枝花紋碗,清咸豐,高5.8厘米,口徑10.5厘米,足徑4.8厘米。碗撇口,深弧腹,圈足。碗內外及圈足內均施白釉。碗內光素無紋飾,外壁以斗彩描金裝飾。近口沿處繪變形回紋,腹部繪纏枝花紋,近足處繪如意頭紋,圈足外牆畫青花雙絃線。外底署礬紅彩楷書體「大清咸豐年制」雙行六字款。
  此碗在施彩技法方面獨具特色,即外壁六朵花均循青花輪廓線再勾描金彩,金彩的使用協調了各種彩料之間的關係,避免了不同色彩之間的對比過於強烈,使畫面顯得柔和悅目。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