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見性圖》:禪理的極簡詮釋(共4張圖片)
  • 15年12月23日 05:1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佛教的終極追求是“覺悟”成佛。那什麼是“覺悟”呢?佛教各宗派有不同的解釋。禪宗認為,“覺悟”就是“明心見性”。那“明心見性”又是什麼意思呢?禪宗的說法是這樣的:凡人腦子裡存在的各種思想、意識、念頭等,稱作“心”;在“心”背後起決定作用的是“性”。凡人的“心”充斥著偏執、虛幻、誤會、混亂,原因是背後的“性”出現了迷惑。學佛的目的是要明白“心”“性”的本來面目。一個人把握住了自己的“真性”,也就領悟到了“佛性”。所以,“明心見性”就是覺悟成佛的境界。

圖2

圖3

圖4

  “明心見性”說起來就四個字,但真正要說清楚其內涵並不容易。古今有許多哲人使用各種方法對“明心見性”進行過詮釋,明代瓷器上也有一種專門對它進行詮釋的紋樣(圖1、2、3)。這種紋樣看似簡單,其實頗有創意。本文將這種紋樣稱作《明心見性圖》,通過將它與其他詮釋方式比較,來看看它有什麼特色? 

  “明心見性”作為禪宗的核心理論,最初是由禪宗六祖惠能在其論著《壇經》中進行詳細闡述的。那麼對“明心見性”的理解,我們就從《壇經》開始吧。 

  在《壇經》“般若品第二”裡,惠能為信眾說法,說到“明心見性”時是這麼說的:“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這段文字的大意是:“心”的世界無限廣大,但本質上是“虛空”的。世間一切都是“虛空”,人的本性也同樣是“空”。懂得萬物皆“虛空”之理,就能把握住“自性真空”。 

  接著惠能又說:“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意思是:不要因為我說“空”,就執著於“空”。單純的“空心靜坐”,是錯誤的“無記空”(死空)。 

  死守一個“空”字也不對,那麼什麼是正確的“空”觀呢?惠能說:“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意思是:真正的“空”觀,是“能含萬物色像”的“虛空”。 

  惠能對“明心見性”的解說非常玄妙,許多人一時理解不了。後來的學佛者把理解“明心見性”的過程稱作“參禪”,並作出許多通俗的解說。如《五燈會元》卷17記載了宋代青原惟信禪師這樣一段語錄:“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段語錄後來被人們稱讚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前,見什麼是什麼;禪有所悟時,見什麼不是什麼;參禪徹悟後,又是見什麼是什麼。這“三重境界”是對惠能“明心見性”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通俗的比喻,對人們理解“明心見性”有很大助益。 

  為幫助理解“明心見性”,宋代禪師還創作出一種圖文並茂的《牧牛圖》,對“參禪”過程進行圖解。到明代時,流行的是普明禪師的《牧牛圖頌》連環版畫,全圖由十幅畫和十首詩組成。其中最後一幅表示參悟“明心見性”圓滿完成的圖叫“雙泯”,畫面很簡單,就是一個圓圈(圖4)。光是一個圓圈容易引起誤解,所以必須結合與其套配的詩來理解。其詩云:“人牛不見杳無蹤,明月光含萬象空;若問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叢叢。” 

  “人牛不見杳無蹤,明月光含萬象空”兩句,說的是參禪到了人、牛“雙泯”不見的境界,相當於領悟到了惠能說的“心量廣大,猶如虛空”,以及青原惟信所說的第二重境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把世界萬象看空的境界,就如明月一般潔淨,所以“雙泯”畫面中的圓圈,其實是月亮,表示心的空明狀態。 

  後面兩句“若問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叢叢。”表述的是惠能所說的正確的“空”觀,也就是“能含萬物色像”的“虛空”。“野花芳草自叢叢”其實就是惠能在《壇經》裡舉例說到的“草木叢林”,代表“萬物色像”。這也相當於青原惟信所說的第三重境界:參禪徹悟後的“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版畫《牧牛圖》中的“雙泯”圖及頌詩,是對“明心見性”最終悟通狀態的一種圖文結合的表述,對佛教信徒的影響也不小。瓷畫中的《明心見性圖》則是對“明心見性”的又一種詮釋方法。它的特點是什麼呢?我們看圖1、2、3,它們用青花線條畫出一個圓圈,正與圖4的版畫“雙泯”圖一致。不同的是:版畫還需用詩來解說圓圈包含的“雙泯”之義,以及更深一層的“虛空”中能含“萬物色像”之義;而瓷畫則不立文字,直接在圓圈中用釉下陰線刻畫花卉圖案,將兩層含義一起表達了出來! 

  釉下陰刻紋樣,是瓷器裝飾藝術的另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段,應用也十分廣泛。《明心見性圖》將青花繪畫與釉下陰刻組合起來進行創作,以青花表現“明月光含萬象空”,以釉下陰刻花卉表現“野花芳草自叢叢”,十分巧妙且得體。兩種瓷器的裝飾手法,一顯一隱,簡直是天生的絕配! 

  經過以上比較後我們可以說,瓷畫《明心見性圖》對禪理的詮釋簡潔明瞭,其簡明程度勝過其他種種文字的、圖畫的解釋,是充分發揮瓷器裝飾優勢的精彩之作。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