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官窯瓷器怎麼鑒定真假
  • 16年10月19日 01:17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南宋官窯瓷器怎麼鑒定真假,官窯分做兩個地方,一為北宋的汴京官窯,一為南宋南遷後高宗在杭州所另立的新窯杭州修內司官窯,亦稱內窯。然此項分類尚有紛歧意見,因為汴京遺址長埋於開封市底下,考古難以挖掘,只能借由古籍記載來推測當時燒窯的情況。那麼南宋官窯瓷器怎麼鑒定真假呢?

首先,窯器必須具有眾所周知的“金絲鐵線”、“紫口鐵足”。前者是窯器的與眾不同的裂紋,大紋為“鐵線”,有的顯藍,大紋中套的小紋為“金絲”,有的不一定顯金黃,大紋小紋合稱為“百極碎”,它應當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後者是哥窯顯露的較為特殊的胎色,但兩者往往如魚與熊掌一樣不可兼得。瓷胎滿釉器有“紫品”而無鐵足。鐵足應當是胎質本身的無釉顏色。鐵足如是人為施加的一種黑色釉,其真偽值得懷疑,與《七修類稿續編》中記載的“其足皆鐵色”相悖。其次,窯器屬青瓷系列,釉色為青釉,濃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等色,因窯變作用,釉色多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澤,非人為主觀意志所為。胎質有瓷胎和砂胎兩種,少花紋,無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黃、淺灰等。釉面不光潔,但有一層如酥油之光,釉質較深濁不清透,釉層厚薄不勻,蘸釉立燒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達4毫米。其燒造方法為裹足支釘燒或圈足墊餅燒,後者可明顯見到所墊圓餅燒造的痕跡。

再次,窯器的底足也頗為特別,其圈足底邊狹窄平整,非寬厚凹凸,足之內牆深長,足之外牆淺短,難以用手指提拿起來。

最後,就是窯器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稱道、又最被人忽視的特徵,即所謂“攢珠聚球”。陶瓷界先輩孫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鑒定》一文中早已說過,“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攢珠,……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徵,可以當作劃分時代的一條線索。”

顯然,“攢珠”指的是窯器中之釉內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一樣,滿佈在器物的內壁和外壁或內身和外身上。但孫老說得比較籠統,實際上真正哥窯的釉內氣泡不僅僅只是“攢珠”,還顯現出一種比“攢珠”稍大一點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說哥窯有大小不同的兩種氣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間雜錯落,而是較為整齊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氣泡比攢珠的氣泡數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內壁,像一個很厚的環。“攢珠聚球”它是當之無愧的劃分真假哥窯的一條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據。

窯器釉質純粹濃厚,不甚瑩澈,釉內多有氣泡,如珠隱現,故通稱“聚沫攢珠”。釉色寶光內蘊,潤澤如酥。紋片多種多樣,以紋道而稱之有鱔魚紋、黑藍紋、淺黃紋、魚子紋;以紋形而稱之有綱形紋、梅花紋、細碎紋、大小格紋、冰裂紋等,總名為百極碎。哥窯器物傳世的以各式瓶、爐、洗、盤、碗、罐為常見。但窯器窯址仍未確認,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的懸案之一。

底足對比法:南宋官窯足沿釉層較薄的部位泛出鐵紅色,烏黑色,鐵黑色,澄泥色都有,詳見以下圖片,修內司官窯早期花缽,晚期花口洗和花口碗的底足都沒有上一層青釉護胎汁。露足部位泛出鐵紅色。郊壇下官窯,用的是一種石灰鹼釉,它的特點是高溫下粘度大,不易流動,早期厚釉易粘接支燒工具,造成廢品,詳見早期翠綠樽式爐(早期常用環列 六齒支釘燒製,三足上都有燒焦痕)。到晚期變滿釉支釘裝燒為刮釉墊餅裝燒、由於青瓷胎料中含鐵量高達3.5-5%,致使製品的口沿釉薄處露胎處顯“灰紫色”,“橙黃色”,而圈足底端刮釉胎處呈“黑褐色”、”烏泥色”、“澄泥色”,形成“紫口鐵足”的特徵。花口洗,葵花洗 圈足都有一層很薄的青釉護胎汁,即是同樣的配方,色釉 的厚薄。窯位的放置,溫度的高低稍有差別,燒成的底足便有天壤之別。資深藏家說得對:瓷器底足的信號很多。鑒定一件瓷器的新、舊、作假、多看底足。

水波紋和乳濁釉對比法:官窯似魚油,這句話一點不誇張,從以上圖片看釉層中“攢聚“著著無數微小如珠的氣泡,還有長、短、新、老、自然開片,行家稱之為“聚沫攢珠”,這是鑒別南宋官窯的重要特徵之一。

從厚胎厚釉和薄胎厚釉,馬上就分開兩種底足,一種上青釉,一種不上青釉護胎,一種釉面上有水浪紋,一種釉面上乳濁釉,早期沒有,晚期釉色滋潤,玉質感強烈。修內司官窯,是一種含鈣量較高的石灰釉,是高溫下粘度較小,易流動,到後期改變制瓷工藝,創用素燒胎多次上釉兩次燒成的厚釉工,釉質如玉石般的光亮瑩潤,所以在晚期的官窯中能清楚的看到像小河流水似的水波紋,也是如今工藝無法仿製的地方。

以上就是關於“南宋官窯瓷器怎麼鑒定真假”的相關介紹,如果想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