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瓷畫「秀才夜讀」說袁枚(共3張圖片)
  • 17年9月19日 01:1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秀才夜讀書,童子抱膝眠。魁星夜巡至,點名在眼前。”——這是一隻清代青花瓷筆筒(圖1),高18、直徑19厘米。瓷器上的繪畫,繪的是“案前夜讀書”的秀才、案下方有一個打瞌睡的童子,室外星月,夜色正濃,有魁星駕祥雲,夜巡而至,手持“點斗筆”似有“點名在眼前”之勢。畫中場景富麗,人鬼栩栩,生動有趣;髮色青翠,釉色白淨,器型端正,顯示出瓷畫工匠深厚的技藝素養。

圖1 明末清初青花瓷筆筒

圖2 袁枚小像

  這只青花筆筒上的畫意是指代袁枚的。有記載說,袁枚,錢塘(今杭州)人,為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和收藏家、美食家。乾隆四年,進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調江蘇,先後於溧水、江寧、江浦、沭陽共任縣令七年,為官政治勤政頗有聲望,但仕途不順,無意吏祿。乾隆十四年,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尤其喜歡教授女弟子。

  袁枚(圖2)少有才名,擅長寫詩文。7歲時受業於史玉瓚,開始了私塾教育。由於天資聰穎,刻苦好學,12歲時被時任浙江督學王蘭生(王交河)錄取進入縣學,與史玉瓚先生同進秀才。15歲時受到時任浙江督學李清植賞識,18歲時得浙江總督程元章賞識,被送入杭州鳳凰山敷文書院,學業日有長進,19歲時,時任浙江督學帥念祖發現他才學過人,在廩生指標已滿的情況下,破例將他補為廩生。雍正十三年,20歲的袁枚參加科試,成績名列前茅,獲得了參加鄉試的資格。

  20歲以前,袁枚一直在杭州讀書求學。乾隆元年,21歲的他決定去探視遠在廣西做幕僚的叔父袁鴻,於是便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遠行。長途跋涉,沿途飽覽名勝古跡,領略神奇的風光。大自然的靈秀觸發生性愛詩的袁枚,此次廣西之行,他寫下了很多優秀的紀游詩和懷古詩,成為《小倉山房詩集》的起點。達桂林後,他受叔父引見拜謁金鉷巡撫,當場以一篇《銅鼓賦》獲得賞識。金讚歎他的才華,專門寫奏疏舉薦他參加將於乾隆元年九月舉行的博學鴻詞考試。金巡撫的舉薦,使袁枚聲名遠播,成為他仕途之路的一塊墊腳石。

  乾隆三年秋,袁枚中舉,乾隆四年24歲的袁枚參加朝廷科考,二甲第五名中進士,朝考得大司寇,也叫“刑部尚書”尹繼善相助,選中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他27歲時,因散館考試不合格,被外調做官,曾任沭陽、江寧、上元等地知縣。他任上推行法制,不避權貴,頗有政績,很得當時總督尹繼善的賞識。乾隆八年他28歲,這年,他被改任溧水知縣。赴任途中,感慨萬千,憂傷無奈地作了《途中寄金二質夫》一文。乾隆九年,袁枚29歲。這年秋季袁枚被聘到江寧任簾官(同考官),協助主考官批閱江南鄉試考卷,做江南地區舉人考試工作 。《隨園詩話》卷十三第9則記載:“余甲子分校南闈,題《樂則韶舞》。”及《小倉山房文集》卷二十六《翰林院檢討李君墓誌銘》一文記載:“甲子江南鄉試,余以沭陽令與分校”。

  可以說,袁枚少年才名,為官都在青年時期。乾隆十四年,其父去世,袁枚辭官養母,34歲的他決定歸隱。他在江寧,就是今天的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此園原是康熙織造隋公之園,廢棄已久,破敗零落,袁枚購置後大加改造,並易“隋”為“隨”,起名“隨園”,也諧“隨緣”之音意。隨園,集山水人文景觀於一體、清幽迷人、著名一時的私家園林,吸引四方詩人來此聚集。歸隱後他成為自由身,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再無任何顧忌和羈絆。他創作了大量表現自我性情的詩篇,並廣納弟子,出資刊刻詩集,成為乾嘉詩壇赫赫有名的詩壇將領,引領一代詩風。

  在隨園,袁枚先後寫下《隨園記》《隨園後記》《隨園三記》以及《隨園雜興》十一首等散文和詩歌,表現他生活在隨園中閒適輕鬆的愜意,揭示了無拘無束的生活狀態。從34歲至82歲去世,近50年裡,除了初隱三年後因經濟原因短暫出仕,大部分時間市隱於隨園,讀書、創作、會友、授業、漫遊,在平靜清幽的環境中,追求恬淡、適我的生活情趣。一時間,隨園成了文人雅士賞花觀燈、飲酒賦詩的雅集場所……嘉慶二年袁枚駕鶴西去,享年82歲,葬在南京百步坡。

  我曾在舊書肆讀過箋本《袁氏軼事》,其中有說,晚年有一次,袁枚重訪錢塘泮宮,特地在一家古董店購買了一隻“秀才夜讀書”的青花筆筒,送他當年的一位師輩同窗的後人,以示緬懷恩師。不知是不是這隻?

  錢塘泮宮是袁枚考中秀才的地方。過去選拔秀才的考試又叫“童子試”,實際上所有沒有功名的讀書人都能應試。考生之中,真正的童子鳳毛麟角,大多還是白首窮經的學子。而袁枚考中秀才時,僅12歲,是地道的童子。當年的結果,令人驚歎,因為袁枚是和他的館師史玉瓚一同考中的。師徒成同窗,佳話也!60年後的袁枚念及當年的情景,不由詩興大發,寫下《重赴泮宮詩》:“憶昔袁絲年十二,簪筆學趨童子試。門前已送好音來,階下還騎竹馬戲。……一番正試兩番覆,道路爭觀人簇簇。喧傳泮水出芹芽,艷說蒙童充棫樸。……並行敢逐先生後,倚寵仍眠大母懷。諸姑伯姊欣欣到,替我梳頭向我笑。看著青衿試短長,勸拖錦帶休顛倒。”

  這首詩很長。“憶昔袁絲年十二,簪筆學趨童子試”,是他回憶自己12歲時,也學著文人的打扮,將筆當作簪插在頭上,參加考試。對於他這樣名滿天下的文壇宗師而言,那些試題不過是人生道路的一葉扁舟而已。他記得發榜當日,“門前已送好音來,階下還騎竹馬戲”。門前送來吉報,作為老來得志的史玉瓚,自然流下了熱淚,而袁枚,因為年紀還小,居然一點都沒有莊重感,還在台階之下騎著竹馬玩遊戲……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據說,明清時由於讀書人及社會階層,都非常注重讀書求仕,所以許多民用器物上,都繪有以讀書為題材的畫圖,當然瓷場窯工藝人更是得天獨厚地表現其意,一隻古意筆筒,置於書齋案頭促人奮進!今天而言,或使用或欣賞,或收藏或研究,鉤沉多少古代科舉往事,寫不盡文人幾多畫意詩情。“學而優則仕”如是強調“讀書與服務社會”的重要,又何不是今人應該承繼的綿綿延展的中華人文傳統呢。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