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山西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古墓(共6張圖片)
  • 24年9月14日 00:4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山西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雖然之前就被盜過,但是仍然是北朝值得考古的大墓,裡面有精美的壁畫,是值得考古發現才古代墓葬群。
 九原崗墓群是忻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忻府區北起逢家莊村,南至蘭村鄉下社村,西起大西高鐵,東至舊108國道的範圍內,在此範圍內,地表現存的高大封土堆還有5個,封土堆的底徑40—50米,高度5—8米。
 從上世紀90年代甚至更早,5座大墓陸續遭受盜掘,封土堆旁遍佈盜坑,此次發掘的墓葬是九原崗墓群被盜比較嚴重的一座。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位於忻州市忻府區蘭村鄉下社村東北約600米處,北距范野村800米,西距108國道1500米。

一、探尋封土下的秘密

  2013年春,山西大學一名考古研究生在當地做調查,在看到平整寬闊的土地上矗立著高大的土疙瘩時,他便向土疙瘩前進,近前一看,土疙瘩上有洞,憑著專業的直覺,他懷疑這是一個盜洞,而這個高大的土疙瘩是一座大墓的封土堆,隨後他向考古部門報告了此事。

  2013年3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聞訊後,立刻派人赴忻州,與忻州市文物管理處組織人員實地調查。張慶捷研究員等人詳細考察後,確定此處是一座大墓,隨即找人進墓室察看情況。盜洞很小、很深,僅能容一個瘦人進去,當時,給他身上綁了根繩子頭向下拿著相機就進去了。由於墓室裡面缺氧,不能久待,艱苦地爬進去之後,照了些照片就上來了。上來後他激動地描述著自己看到的景象,打開相機讓在場的人見到了墓室內的神秘面紗。他說,墓室內雖然黑洞洞的,但還是能看到牆上有壁畫,通過照片,也能夠看到墓壁上有青龍、三足烏。
穿越時空,守望遺忘的歷史,激動的是這座墓規格應該很高,但是遭盜劫嚴重,室內壁畫所剩無幾。根據我們的鑽探,墓葬的規模比2000年底發現的徐顯秀墓還要大,我們把希望都聚集在墓道的壁畫上,並期盼著盜墓賊能夠留下墓誌和隨葬品。

  在上報省局、國家局,得到批准做搶救性發掘後,2013年6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與忻州市文物管理處組成聯合考古隊,並且還特邀太原市文物考古所文保室參加此次發掘。

二、揭開大墓的神秘面紗

  6月的忻州正是考古發掘的好時候,考古隊制定了發掘計劃和保護計劃,由於擔心在發掘的過程中會損壞壁畫,要求不論是領隊還是技工還是民工,都要小心翼翼。

  6月下旬,探方內發現了白灰線,仔細清理平面後,墓道邊線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墓道長約31米,寬約3.5米。隨後就是墓道的清理發掘工作了。在對墓道小面積的解剖中,發現墓道的做法很特殊,事先挖好很寬的墓道,然後在墓道兩側各砌起一道有三級台階的土坯牆,從上向下把牆面分成四部分。再在土坯牆內側一面塗抹一層摻有麥秸的黃泥,黃泥表面再加抹一層厚度約0.5厘米的白灰,形成地仗層,最後再繪畫。值得注意的是,墓道壁畫地仗層捲向地面。在小面積解剖過程中發現壁畫後,我們更加注意對壁畫的保護,因此在靠近墓道壁面的地方仍然保留了10厘米—15厘米厚的填土。 甬道位於墓道與墓室之間,平面呈長方形,長3米,寬1.95米,高3.2米。拱形券頂。甬道南端原有砌石門,現僅殘存石質門楣和門額。門額上方,砌一堵門牆,口寬3.37米—2.5米,高6.47米,用以繪製壁畫。墓門上方還砌一道墓門牆,極為罕見。

  沿甬道往北是墓室,墓室砌築於方形土壙內,平面為弧邊方形,東西5.9米,南北5.75米,高約8.4米,穹窿頂,四壁厚0.45米。墓室四壁原均有壁畫,現大部被破壞殆盡,僅頂部星象圖保存較好。
2013年10月,墓道的發掘工作大面積展開,但是發掘僅20天左右,墓道西壁自南向北第二匹馬出現面積較大的輕微霉斑,當時採取物理清理,噴灑1‰霉敵後基本穩定。

  隨著發掘的深入,秋風漸起,氣候慢慢地轉冷,為了更好地保護壁畫,考古隊利用地龍原理,為大墓修築了取暖設施。借鑒以往考古工地的經驗,我們採取了室外生火,在大棚外壘砌地爐,使暖氣通過鋼管煙道經過工作棚內部東西兩側,必要時覆蓋墓道的措施。這樣,墓道內的溫度就可以不受寒冷天氣的影響,基本保持在10℃左右,保證壁畫能夠安全過冬。這樣做的好處,首先,使墓道壁畫不會因溫度大幅度變化而導致壁面乾裂脫落;其次,可以使壁畫顏色保持較大程度的鮮艷,不至於褪色掉皮;再次,由於保暖作用,減少了壁畫病害的產生;此外還可以給清理工作帶來便利,效果也是很好。

  墓道壁畫清理工作進行5個月時,由於墓道保護棚門向南開,冬天取暖的分佈也受到局限,墓道南半部分出現大面積泛鹽,部分鹽害已在壁畫表面附著了較厚的一層,甚至存在輕微的鈣化現象。此外,疊壓斷裂帶周圍重新出現較嚴重的白灰層地仗空鼓,已勾勒的邊緣重新出現開裂,主要是由於白灰層內外乾燥係數不同造成的在發掘壁畫墓過程中,壁畫出現上述病害都是十分常見的事情,即使在發掘的同時對壁畫採取保護一些措施,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時採取的措施仍不足以應對巨幅壁畫的保護。為此,我們多次邀請專家會診。

三、妙手慎心為壁畫搬家

  忻州九原崗墓葬壁畫經過2013年9月—2013年12月邊發掘邊保護的方法,做了現場保護後,壁畫結構基本穩定,但壁畫白灰層地仗與麥秸泥地仗存在比較嚴重的疊壓、錯位、空鼓等現象,並且還在不斷發生變化,環境的改變使壁畫表面泛鹽、霉變等病害重新出現。為了安全穩妥地將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保護好,2013年12月24日,我們邀請了眾多壁畫保護領域的專家舉行座談會。經過翔實的現狀調查,嚴謹科學的分析、認真仔細的現場試驗及試驗性修復,嚴格遵循國家文物保護的相關法規,設計了一個壁畫揭取保護方案。

  在壁畫保護中,草木根系滿佈整個畫面的正反面,部分粗細不等的根系穿梭在白灰層內外,細微的草木根系呈蛛網狀佈滿白灰層背面,也造成白灰層地仗與麥秸泥地仗的疏鬆甚至分離,很大一部分依附墓道夯土支撐,所以,在壁畫的保護中,需要最大限度剪除草木根系後恢復白灰層的穩定。

  白灰層地仗表面附著的污塵,部分已鈣化,給清理工作帶來較大的困難,經過反覆實驗,採取竹籤從各方向反覆剔除的方法。針對白灰層地仗錯位疊壓、錯位引起白灰層與麥秸泥地仗分離的情況,採取直接在疊壓邊緣實施棉麻泥溝邊加固的方法。白灰層地仗酥鹼,在墓道三、四層比較明顯,局部壁畫在故人下葬前就已被損傷,修補痕跡明顯,修補後的材料非常脆弱,幾乎100%已與原白灰地仗分離。為最大限度保留所有原始信息,以每平方厘米為一個單位,逐步剔除。

  針對壁畫出現的不同病害,我們分步、分類進行了治理。簡單來說,就是對壁畫表面實施全面清理,對壁畫地仗空鼓病害採取點狀灌漿的方法進行治理,對壁畫表面的霉斑物理剔除後再用化學溶液進行處理,對壁畫鹽害進行脫鹽處理,最後加固、封護。壁畫的揭取十分複雜,為此,我們制定了詳細的實施方案,事前的準備工作都要精確到毫米、微克,確保最大限度地使這些珍貴的壁畫留存於世。

  這次考古發現有兩個特點比較明顯,一是以壁畫保護為主。發掘工作剛開始,太原市考古所壁畫保護組就配合發掘工作採取了保護壁畫的措施。每發掘數十厘米,壁畫保護組就做好數十厘米的保護工作。上層壁畫粉碎情況嚴重,保護組則對壁畫碎塊一一做了臨時加固、對壁畫顏料做了封護、對壁畫表面自然和人為病害做了記錄與分析處理。同時使用乾濕度測試儀對壁面的不同顏料、不同區域進行跟蹤監測。總之,這次發掘是一邊發掘一邊保護,發掘進度雖然緩慢,但是發掘出的壁畫均得到有效保護。

四、探究古人的精神世界和現實生活

  發掘過程中,發現除墓室西北部有盜洞外,在墓道東側北端也有較大的盜洞,盜洞對壁畫造成了極大的破壞,而且盜墓賊還切割了壁畫。墓室內四壁的壁畫已經所剩無幾,而殘存的隨葬品更是找不到一件相對完整的器皿,揭示墓主人身份最直接的證據——墓誌也不知所蹤,讓考古隊唏噓不已。通過逐漸顯露的壁畫,以及殘存的一些貼金彩陶俑,我們可以肯定此墓規格極高,墓主身份可能超過徐顯秀。

  本次考古最大的收穫是壁畫,該墓現存壁畫主要分佈於墓道東、西、北三壁,發掘時,我們注意壁畫的每一個細節,要求每位清理人員都細緻謹慎地處理,期間,還請來國內知名的專家、學者前來指導工作,專家們對墓葬的等級給予極高的評價,並且對清理工作提了許多積極的建議。

  山西發現的大型北朝壁畫墓很多,為人們熟知的、規格較高的有婁睿、徐顯秀墓等。從壁畫的內容及規模來看,無論是對死後世界的想像還是對現實生活的描繪,九原崗北朝大墓的壁畫都比同時期的婁睿、徐顯秀墓等壁畫墓的內容更加豐富。我們邊發掘清理邊保護,一邊還在研究,駐足墓道南端,目光向北,直達墓室,雖然對墓室內壁畫以及隨葬器物被盜毀後的慘狀扼腕長歎,但是看到殘存總面積約240平方米且精美的壁畫能夠倖免於難,心中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墓道壁畫從上至下共有四層,第一層壁畫內容都是分佈在流雲中的奇禽畏獸、龍鶴仙人、雷公風伯等,充分揭示了北朝人豐富的精神世界;第二層狩獵圖場面雄宏,無數獵人騎馬在山林奔馳,驅狗放鷹,追逐圍獵虎、熊、鹿、野羊,激烈逼真,再現了北朝馬上民族以圍獵練兵的事實;第三第四層的出行圖規模很大,兵士精悍、身材高大、穿著虎豹皮服,佩刀挎弓、民族不一,夾雜著幾個胡人武士,是北朝民族匯聚、部隊勇猛善戰的縮影。
墓道北壁繪一座規模宏大的木結構建築,華麗的門樓、廡殿頂、複雜的斗拱、重複的額枋、特殊的瓦釘、彩色鋪地磚,建築中的一磚一瓦都描繪的形象逼真,特別是雙柱式的斗拱在以往的資料中未曾見過。木結構建築壁畫在同時期墓葬中是首次發現,第一次用繪畫的形式展現了北朝建築的風采。屋頂正上方繪一火盆,左右兩側各繪一獸首鳥身的怪獸形象。
墓室壁畫原為三層,雖遭破壞,但分層圖像依稀可見,墓室壁畫的佈局基本清楚。第一層為星象圖,東壁上方還殘存有三足烏的形象;第二層為四神圖像,形體巨大;第三層為牛車鞍馬圖,其中東壁為牛車,西壁為鞍馬圖,華蓋羽傘,隨行人物依稀可辨。
山西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山西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
五、神秘的墓主 遺失的歷史

  殘存的240平方米的精美壁畫,靜靜地陪伴著墓葬的主人,走過一千五百個春秋;鮮艷的顏色,訴說著墓主人顯貴榮耀的身世;行空的仙人、異獸,帶領墓主人飛昇極樂的天國;奔馬圍獵,彰顯了馬背民族的崢嶸歲月;精悍的武士隊列,昭示了墓主人金戈鐵馬的軍旅生涯??

  開啟九原崗大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墓主人顯赫的身世。精美的壁畫為我們揭開墓主人的真實身份打開了一扇窗,但墓誌的缺失,彷彿是橫亙在窗上的玻璃,墓主人究竟是誰,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只能推測,通過僅有的考古信息進行最合理的推測。

  北朝是血與火與鐵的時代,有鮮紅的熱血,有激情的烈火,有冰冷的劍甲,但同時是一個思想爆炸的時代,是民族大融合的時代。九原崗大墓的壁畫有狩獵猛獸的場景、有佩劍背箭的兵士出行圖,還有墓道兩側最上層的反映時人對死後狀態的幻想,以及木構建築壁畫屋脊上祆教的聖火。

  雖然我們不知道墓主人的名號、身世,但是通過墓道壁畫留下的信息,依然可以抽絲剝繭,可以推斷墓主人身份顯赫,不是統治集團成員,便是位列三公,而出土的為數不多的貼金彩繪陶俑印證了我們的推測。

  時光荏苒,遙遠的往事化作一座土包,遺留在平展的土地上,彷彿在提醒人們,那段歷史不該被遺忘,深藏在封土之下的驚世壁畫為我們勾勒出那段鐵血錚錚的烽火歲月。以往山西發現的北朝大墓主要集中在如今的大同和太原市周圍,此次發掘的九原崗大墓則正好位於北朝早、晚兩座「都城」之間,填補了忻州地區北朝墓葬的空白,而這座大墓僅僅是九原崗墓群中的一座,如果將這些墓葬連起來,就好像一串璀璨的珍珠項鏈,散發出時代的光彩。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