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馬遠《踏歌圖》(共3張圖片)
  • 24年9月12日 11:0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馬遠:踏歌圖

馬遠《踏歌圖》 絹本 水墨淡設色

南宋四大家:

宋代山水畫,至南宋有顯著變化。北宋的山水畫多畫大山大水的全景,雄奇壯偉;南宋的山水畫著重畫山川奇秀的一角,以高度集中概括的藝術手法,創造了獨特的藝術境界。馬遠便是開創南宋山水畫新風格的代表畫家之一。馬遠與夏珪、李唐、劉松年合稱「南宋四大家」。

馬遠簡介:

馬遠,字遙父,號欽山,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濟縣),宋室南渡後居錢塘(杭州)。他是南宋光宗和寧宗兩朝(公元1190-1224年)畫院的·「待詔」。他出身於繪畫世家,其曾祖馬賁,祖父馬興祖,伯父馬公顯,父親馬世榮,哥哥馬逵,都是畫院的畫家。馬遠不僅有精湛的家學,而且努力向 畫院中前輩畫家學習,特別是繼承、發揚了李唐豪放簡括的畫風,達到更成熟的地步。馬遠的山水畫,佈局簡妙。 他善於將複雜的自然景色,進行大膽的概括、提煉和剪裁,使主題表現得集中而突出。他常選擇優美的角度,而山之一角,寫水之一涯,其他景物的處理也十分簡練,畫面上常留出大片空白,使之空曠渺漠,具有詩一般的境界。在具體畫法方面,馬遠的山水畫,線條硬勁粗獷,或用「斧劈」,大筆皴擦,水墨蒼勁,具有南宋山水畫的時代特徵。

馬遠:踏歌圖

《踏歌圖》說明:

《踏歌圖》是馬遠的名作之一。絹本,水墨淡設色。這是一幅描寫陽春時節農民在郊野田隴間踏歌歡娛情景的山水畫。關於踏歌,王安石曾在《歌元豐》詩中寫道:「百錢可得酒斗許,雖非社日長聞鼓;吳兒踏歌女起舞,但道快樂無所苦。」這首詩描寫了當時江南一帶的民間風俗。畫幅近景是岩石、田隴、溪泉,勁松屈曲,高柳當空,新篁搖曳,掩映其何。溪橋隴旁,四個老少農民,似帶有幾分醉意,一個個手舞足蹈。其中一位長著花白鬍鬚的老農,右手拄短杖,左手舉起,作回首狀,與另一位走在橋上的老農踏歌歡笑,互相唱和,意極融洽。潺潺溪水正從小橋下流過,後面一人緊抓住老農的衣服,似乎是防其掉落水中。另一位杖頭挑著盛酒的葫蘆,醉態惺忪地跟在後面。左角巨大的岩石旁站著看熱鬧的農婦村童,嘻笑頑皮,生動有致。整組人物,無論是踏歌者、醉者、觀者,思想感情都融成一片,沉浸在歡快熱烈的氣氛之中。畫家抓住生動的瞬間,以簡練的筆墨,表現了踏歌農民淳樸樂觀的性格,具有動人的藝術魅力。

馬遠:踏歌圖

此圖中遠景,煙雲瀰漫,危崖峭峰對峙,叢林中宮殿隱現,顯示出遼闊的空間和江南山水的奇峭秀麗。畫幅上方有宋寧宗趙擴題詩云:「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亞,垅上踏歌行。」意思是說,農民踏歌歡樂是由於豐收的好年頭,而豐年的得來是由於南宋統治的穩固,趙家皇帝的題詩無非是用來粉飾太平。作為宮廷畫家的馬遠,在這幅畫裡饒有興趣地描繪了為貴族們所不齒的「村野粗俗」的農民和他們的生活,但他描繪的只能是當時表面的「昇平繁榮」,卻看不到這背後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深重。在藝術手法上,正如《格古要論》所說,馬遠的山水畫「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下筆嚴整,用焦墨作樹石,枝-葉夾筆,石皆方硬,以大劈斧帶水墨皴,甚古。」從《踏歌圖》來看,這些說法是十分確切的。如圖中山峰瘦角峻峋,直插天際。田隴旁的岩石,或大或小,均方硬多稜角。樹木瘦勁,俯仰多姿。筆法蒼勁有力,似用刀斧劈砍一般。墨色濃重,與畫面的大片空白,對比強烈,充分顯示出馬遠山水畫的獨特風格。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