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三寶圖》:以物寓意的宣傳畫(共5張圖片)
  • 23年7月8日 14:01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所謂“佛教三寶”,指的是“佛、法、僧”。“佛”是覺悟者,“法”是佛說的道理,而“僧”是守護傳播佛法的人。這三者都是濟世度人之寶,所以稱“三寶”。眾生必須歸順依附“三寶”,才是真正的佛教信徒,這叫“三皈依”。

圖2

圖3

圖4

圖5

  “佛教三寶”這麼重要,瓷器上出現《佛教三寶圖》應該是題中應有之義。事實上,在明末清初佛教鼎盛時期,的確存在著《佛教三寶圖》瓷畫。本文來談談這個題材的表意特點。 

  圖1至圖5是《佛教三寶圖》的畫法。它們都是採用以物象徵的方法來表示“佛、法、僧”的。以圖1為例,圖中畫有三件物品:一是一片樹葉、二是一種樂器“鐸”、三是另一種樂器“拍板”。它們象徵“三寶”的邏輯是怎樣的呢? 

  先說樹葉。樹葉象徵的是“法”,也就是佛祖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理。“法”要代代相傳,就必須將它書寫成典籍。用樹葉象徵佛“法”有兩個緣由:一是印度早期佛教典籍是寫在貝葉上的,貝葉是一種樹葉,所以可以用樹葉來象徵佛“法”;二是佛教經典裡有一個“黃葉止啼”的著名比喻,講的是父母拿黃色的楊樹葉假稱黃金哄騙嬰兒停止啼哭,以此比喻佛教用各種方便法門吸引眾生走上覺悟之路。圖1中的樹葉是從這兩個意義上引申成為佛“法”的象徵。 

  《佛教三寶圖》中,也有如圖4那樣,把象徵佛“法”的樹葉換成書卷的。因為佛“法”一般都是印成書卷,所以用書卷來象徵“法”自然也可以,與樹葉象徵各有千秋。 

  其次說“鐸”。“鐸”是中國古代很早就有的一種樂器,它的造型有些類似編鐘,直桶形的身軀,上面有一個把柄,中空的身軀裡面有一舌可供敲擊發聲。《康熙字典》對這種樂器有詳細的註解,我們引幾句來看看: 

  “【說文】大鈴也。軍法,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兩司馬執鐸;【玉篇】所以宣教令也;【釋名】鐸,度也。號令之限度也;【書·胤征】遒人以木鐸徇於路;【傳】木鐸,金鈴木舌,所以振文教;【周禮·天官·小宰】徇以木鐸;【注】古者將有新令,必奮木鐸以警眾。木鐸,木舌也。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又【地官·鼓人】以金鐸通鼓;【注】鐸,大鈴也。振之以通鼓。” 

  《康熙字典》引用多種古籍記載來註解“鐸”,我們從中可知:“鐸”的形狀如“大鈴”,早期是軍隊基層指揮官發號施令的用具,後來也應用於“宣教令”;鐸帶舌,舌有木質舌和金屬舌兩種,分別稱“木鐸”“金鐸”,“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 

  古代與“鐸”造型相似的樂器還有一種“鉦”,區別在於“鉦”是沒有舌的。我們看瓷畫《佛教三寶圖》,每一幅圖都特地在樂器口部畫出一個舌,所以這種樂器必定是“鐸”。 

  《佛教三寶圖》為什麼用“鐸”來象徵“佛”呢?因為佛給信眾說法,在佛教內部是一種神聖的教誨,有著不容置疑的尊嚴。這就像古代振“鐸”的聲音代表著軍政長官的命令,只能服從,不能違背。以“鐸”象徵佛在“宣教令”恰如其分。 

  其三說“拍板”。“拍板”是用繩子串起幾塊木板,由木板相互撞擊發出聲音的一種樂器。因“拍板”一般用檀木製成,故又叫“檀板”。作為樂器,它大約是隋唐時期從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傳入中原的。 

  歷史上“拍板”的木板片數有多有少。唐代的“拍板”大者有九片,小者有六片。明清時期的“拍板”一般只有兩片,或三片。八仙之一曹國舅手裡拿的法器就是一副“拍板”,又稱“陰陽板”,只有兩片。明清瓷器上常見一些“暗八仙”圖案,那種只有兩片板的“拍板”就是曹國舅的象徵。 

  《佛教三寶圖》中的“拍板”一般畫四片或五片板,顯然不是“暗八仙”,也不是普通的樂器,而是專門用來象徵“僧”的樂器。“拍板”片數多,是要象徵眾多僧人誦經時發出的聲音,使人聯想到共鳴的效果。 

  瓷畫裡的佛教“三寶”,相互之間的位置關係也值得關注。圖1至圖3最明顯,居中的是象徵佛的“鐸”,左右分別是象徵佛法的“樹葉”和象徵僧人的“拍板”。“三寶”之中,佛是占主導地位的一寶,故位置居中名正言順。 

  圖3、圖4中的“鐸”又有居高臨下之勢,也是主次分明的位置擺法。圖5“鐸”“拍板”的位置相對居中,“樹葉”的位置偏於一隅,似乎有突出佛、僧兩寶重要性之意。 

  最後,我們來看看《佛教三寶圖》中“三寶”之外的東西。圖中“三寶”始終處於中間位置顯然是核心寶物,周圍作為“三寶”陪襯的,有花、果及其他佛教寶物等。花、果是佛教常用的供養物品,畫在“三寶”之間,有向“三寶”敬獻之意。其他寶物則應該是“三寶”的陪襯。 

  從構圖看,《佛教三寶圖》與同時期的瓷畫《淨土天樂圖》等有相似之處。它們都是佛教題材,應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係。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