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在西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原大地,經過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在隋唐佛教在中原地區已經非常繁榮,佛教在中原大地的繁榮與當時的統治階級的倡導息息相關。今天就來說說唐代銅鏡上的佛教元素。
到了唐代,一個開明寬容的社會,對外來佛教也採取兼容並蓄的政策。唐代統治者從唐高祖開始,大都對佛道二教採取並重的態度,因此儘管歷史上曾有過三武一宗的滅佛運動,但佛教仍在隋唐盛極一時。
正因為上層統治者的崇佛、信佛、佞佛,下層社會自然也就會深受佛教影響,佛教日益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獨特的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哲學觀和服務社會、普渡眾生、多姿多彩的佛教文化。本文僅舉一些銅鏡中的常見佛教題材的紋飾,盡自己所知,略加詮釋。
寶相花鏡
如圖1,該鏡八瓣葵花形,圓鈕,蓮花瓣鈕座。鈕外圍枝葉連接環繞成圈,並由枝蔓引出八朵寶相花,環繞其外。花分兩種,或怒放,或初綻,均為重瓣。
相傳迦毗羅衛國的淨飯王有一位溫柔嫻淑的妻子,叫摩耶夫人。有一天,她看到不遠處有一人騎著白象向她緩緩走來,逐漸變小,接著便從她的右肋處鑽入其腹中。後來,當摩耶夫人在娑羅樹下誕下釋迦牟尼時,沼澤內突然綻放出奇大無比的蓮花。釋迦牟尼剛一出世,便站在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釋迦牟尼覺悟成道後,繞樹而行,「觀樹經行」,一步一蓮,共18朵蓮花。每當他傳教說法時,坐的是「蓮花座」,兩腿交疊,足心向上,這種坐姿也稱「蓮花坐姿」。《楞嚴經》云:「爾時世尊,從肉髻中,湧百寶光,光中湧出,千葉寶蓮,有化如來,坐寶蓮上??」因此,蓮花就成了佛教的象徵之物。
在唐代的各種裝飾藝術中,我們常見到一種叫做「寶相花」的紋飾,而它實際上就是蓮花的變形,是以蓮花為本、經藝術加工後的紋飾。敦煌壁畫中有大量的寶相花紋樣,尤以盛唐時期為多。寶相花作為佛教的象徵之物,它的大量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佛教在中國的盛行,以及人們對於佛教的高度接受。在唐代銅鏡中,出現了大量的寶相花和蓮花題材。有時單獨出現,有時也經常與傳統的瑞獸、四靈等結合在一起,形成視覺感更強和藝術效果更濃郁的圖像。如:四鸞寶相花鏡、五點式寶相花鏡、六點式寶相花鏡、八點式寶相花鏡、放射式寶相花鏡、放射式四鳥四寶相花鏡、孔雀蓮花鏡等。由於寶相花枝葉舒展,較為自由活潑,因此鏡面多為菱形或葵形,極具浪漫色彩。
卍字鏡
如圖2,該鏡圓形,圓鈕,主紋飾為「卍」字紋,白光,品相完好,是同類鏡中之上品,流行於唐中晚期。
「卍」為佛教的吉祥符號,在梵文中意為「吉祥萬德之所集」,並常置於佛的胸前。佛祖釋迦牟尼胸前就配有卍紋圖案,稱為「瑞相」,為三十二相之一。佛經對卍符號,有著不同的翻譯。羅什、玄奘等翻譯為「德」,而菩提流支則翻譯為「萬」。唐代武則天貴為「萬歲」,便於長壽二年(693)定卍為「萬」字。宋代法雲《翻譯名義集》中記載:「卍字本非字,大周長壽二年主上權制此文,著於天樞,音之為『萬』,謂吉祥萬德之所集也。」
明齊滿月銘神獸鏡
圖3 明齊滿月銘神獸鏡
如圖3,該鏡圓形,圓鈕。圓座外一圈珠點紋。內區環列雙獸雙禽,兩兩相對,以雲紋補空。外區一周24字駢體楷書銘文:「明齊滿月,光類圓珠。銘鐫幾杖,字刻盤盂,並存藏誡,匪為歡娛。」雙獸中一回首一低頭,皆翹尾作行走狀。雙禽均作展翅飛翔狀,其中一獸頭鳥身,稱為「蜚廉」,即古代傳說中的鳳神;一人頭鳥身,稱為「迦陵」或「迦陵頻伽」,即佛教中與共命鳥一起教化眾生的神鳥。迦陵頻伽是梵語的音譯,意譯妙音鳥、好聲鳥。在佛家經典中是極樂淨土之鳥,經常以其鳴聲來比喻佛德妙音。
孔雀開屏蓮花鏡
圖4 孔雀開屏蓮花鏡
如圖4,該鏡八出葵花形,圓鈕。兩側為展翅之開屏孔雀;鈕上似兩葉一枝的寶相花;鈕下似兩葉一枝的蓮花。邊緣處均布八花枝。孔雀的佛家語為摩由維,《涅槃經三十四》曰:「自有眾生,非因父母而得生長。」佛教中的孔雀明王一頭四臂,能駕孔雀。
雙獅鏡
圖5 雙獅鏡
如圖5,該鏡圓形,圓鈕。鈕外雙獅環繞,打鬧嬉戲,動感十足。湖南出土唐代圓形雙獅鏡,直徑11.5厘米,中心長度10.5厘米,重量197克,單位面積重量的厚重係數m值1.79,從形制與m值綜合來看,此鏡年代似應在唐名「香音神」,是佛教崇信的諸神之末。
獅子紋飾在銅鏡中的出現,除受西域文化的影響外,還與佛教的傳入和發展緊密相關。印度佛教中就對獅子非常尊崇。《大正藏?中阿含經》子非常尊崇。如「獅子四足獸中獨步,無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於九十六種外,道中一切降伏,故名人師子」。《華嚴經》亦云:「金剛慧師子,遊行無所畏。」甚至很多佛經著作還直接以獅來命名,如《大方廣獅子吼經》、《如來獅子吼經》等。佛為人中獅子,故佛之所坐,總名就為獅子座。另外像文殊菩薩等所坐也都是獅子。
唐雙摩羯鏡
圖6 唐雙摩羯鏡
如圖6,該鏡四方倭角形,扁圓鈕,寬鏡緣。兩條龍頭魚身的摩羯,按順時針方向張開大口,舒展如同翅膀似的兩鰭,追逐頭前之火珠。
摩羯,又稱摩伽羅,本是印度神話中水神的坐騎,所以有魚的身體。魚美人就是來自摩羯。又為十二宮之一,稱摩羯宮。其頭部似羚羊,身體與尾部像魚。佛教經典以其比喻菩薩以愛念縛住眾生,不到圓滿成佛終不放棄,又因「摩羯以肉濟人」,後來成為佛教聖物。據考古材料看,最早的摩羯魚形象,出現於隋代李和墓石槨蓋上的刻繪。
最早出現大約在東晉,隨佛經傳入中國,顧愷之《洛神賦圖》中已經出現摩羯形象。
唐飛天祥雲鏡
如圖7,該鏡八出葵花形,圓鈕。主紋飾四分,兩側各有一由祥雲托浮的飛仙,頭戴寶冠,衣帛飄逸,兩仙各出一手共持結團形寶物,鈕上四道橫線襯托起高低起伏的山巒,山頂祥雲繚繞;鈕下有重巖疊嶂的山峰,頂部一株枝葉茂盛的大樹。
飛天,梵文名「乾達婆」,漢譯名「香音神」,是佛教崇信的諸神之一。在一些佛教著作中,把飛天描繪成居住在風光明媚的天宮十寶山,能奏樂,善飛舞,不飲酒,不食肉,專采百花香露,散天雨花,放百花香。佛教《法華經?譬喻品》載:「諸天伎樂,百千萬神,於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這正是飛天們凌空奏樂、散花的情景。
唐真子飛霜銘故事鏡
如圖8,該鏡八出葵花形,圓鈕。鈕上「真子飛霜」4字,上下兩組紋飾可謂「海上仙山」;左側竹林,4竹筍,雅士撫琴;右側鳳凰展翅飛舞。
《江都縣續志?金石考》認為:「真子者鼓琴之人,飛霜其操名」筆者認為關鍵是「真子」兩字。」唐代佛道兩教皆以皇權而受崇且基本和諧相處(唐武宗李炎會昌年間是個例外)。佛教以信仰佛法,繼承佛業者為真子,《涅槃經?壽命品一》:「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一切皆是佛之真子。」《道經》載:「煉形為氣,名曰真人。究竟是佛教還是道教的人物形象,有待於我們繼續研究。
中國古代銅鏡是中國古代青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組成部分,其製造、使用和傳承可謂源遠流長,其內容、風格、特色,可謂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去進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只是銅鏡研究眾多文章中的滄海一粟,不對的地方請同仁學者不吝指正和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