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勝齋法帖》 與乾隆皇帝(共9張圖片)
  • 24年12月4日 04:2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徜徉在紫禁城中的內廷院落,會發現位於養性殿後方的樂壽堂、頤和軒廊壁上鑲嵌著數百塊石刻,院中斑駁的日晷伴隨著這些石刻歷經滄桑。細觀石上文字,可以知道這些青黛色的石板正是著名的《敬勝齋法帖》刻石。 

《敬勝齋法帖》是清代乾隆皇帝親旨刊刻的著名叢帖,與同時期所刻的《御制三希堂法帖》《欽定重刻淳化閣帖》《蘭亭八柱帖》齊名。這些皇家法帖刻石在二百餘年裡幾經風雨,有的或殘或損,有的蕩然無存,唯獨《敬勝齋法帖》刻石因鑲嵌在紫禁城而保存完好,是代表清代皇家刻帖的珍貴文物。 

提起《敬勝齋法帖》,不能不先談談「敬勝齋」。

 《敬勝齋法帖》 與乾隆皇帝

 《敬勝齋法帖》 第一冊 局部 

敬勝齋是紫禁城中建福宮花園中的著名建築之一。建福宮花園,俗稱西花園,建於乾隆五年(1740),是參考江南園林設計而成。整座花園內建築大小不一,高低錯落,相互之間以遊廊相連,並配有奇石異木,所築景致虛實相和,堪稱是紫禁城裡的一處勝景。敬勝齋位於建福宮花園西北,是一座面闊九間、進深一間的建築,屋內飾有郎世寧所繪籐蘿天頂畫,是乾隆皇帝的書房之一,裡面收藏有大量圖書、藝術品。乾隆皇帝對這處書房格外鍾情,曾以這樣的詩句題詠敬勝齋:

君道典謨備,始終惟一欽。丹書爰取義,白室此為箴。常有圖書伴,如承師保臨。凜乎朽索喻,逸豫敢萌心。

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在治政之餘常常在這裡思索讀書、臨帖寫字,並從中獲得了極大的精神享受。

  《敬勝齋法帖》 與乾隆皇帝

《敬勝齋法帖》 第二冊 局部

正因為此,當乾隆皇帝準備將自己的書法勒石刻帖時,便援引祖父康熙皇帝以書房「淵鑒齋」命名《淵鑒齋法帖》之例,將自己的書法作品編輯為《敬勝齋法帖》。

作為皇家刻帖,《敬勝齋法帖》的刻石、傳拓工作均在清宮廷內完成,由諴親王允秘、果親王弘曬總理。據學者考證,《敬勝齋法帖》的鐫刻大體分為初刻、增刻、補刻三個階段。其中,初刻階段不晚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

增刻階段始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當時大臣們建議增加部分新的書法作品,這一提議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應允。據《國朝宮史》所載,「(乾隆)皇上各種御書,先曾勒為《敬勝齋法帖》,久已示則書林。乾隆二十五年,內廷諸臣以宸翰日新富有,具詞敬懇壽諸豐珉,昭示天下,永為程式。得旨俞允,仍以『敬勝』標名。諸臣敬謹鉤模編次,凡御書御制詩十冊,御書經書及舊人詩文十冊,御臨諸家名跡二十冊,統為四十卷。乾隆二十六年(1761) 勒石」。至此《敬勝齋法帖》堪稱完備。

  《敬勝齋法帖》 與乾隆皇帝

《敬勝齋法帖》 內頁結尾部分

補刻階段在乾隆三十九年,伴隨樂壽堂建成,《敬勝齋法帖》石刻分嵌於樂壽堂、頤和軒廊壁上,於敏中等臣工又依據廊壁面積對需要鑲嵌的帖石微加損益,形成了流傳至今的石刻規模。其景象,正如乾隆詠樂壽堂詩中所說「兩廊排石搨,慚愧豈稱書」。

全帖刻成後,乾隆皇帝曾令內府造辦處椎拓過為數不多的全帖,供坤寧宮、漱芳齋、養心殿、敬勝齋、樂壽堂等殿閣陳設,民間鮮有流傳。今日保存下來的《敬勝齋法帖》全帙凡四十卷,按內容分類排列,其中卷一至卷四為御制文,卷五至卷十二為乾隆御制詩,卷十三至卷二十為乾隆手書經書及古人詩文,卷二十一至卷四十為乾隆臨摹古人書法之作。

  《敬勝齋法帖》 與乾隆皇帝

《敬勝齋法帖》 第四十冊 局部

    《敬勝齋法帖》當時傳拓不多,流傳十分稀少。據資料顯示,在全國範圍內也僅故宮博物院保存了六部,民間只有零星殘卷流傳。中國書店有幸保存有一部完整的《敬勝齋法帖》。這部法帖保存極好,經折裝,以罕見的明黃錦繡裝幀,隨手打開一冊,帖中墨色黝亮、微泛紫光,是典型的烏金亮墨拓本。細觀此部《敬勝齋法帖》,其裝幀與故宮博物院所藏不同。故宮所藏或為木夾板裝幀,或為藍布紙板裝幀,而中國書店所藏從函套到每冊夾板,均以清代皇室錦繡裝飾,是目前國內唯一一部用清代宮廷黃錦裝幀的《敬勝齋法帖》。

如此出眾的《敬勝齋法帖》同樣有著精彩的製作工藝。據文獻記載,此類清宮廷刻帖從選石至傳拓都是由內廷督辦,
各道工序精益求精。至於石刻碑帖能否傳神,則與鐫刻、傳拓技藝、材料密不可分。

具體來說,在雕刻、拓印《敬勝齋法帖》之前,清宮廷已經鐫刻過《三希堂法帖》,因此《敬勝齋法帖》的摹勒、刻石同樣細微精妙,完好地再現了書法墨跡的神韻。

  《敬勝齋法帖》 與乾隆皇帝

《敬勝齋法帖》 第四十冊 局部

除此之外,傳拓之法對展現刻帖書法精神也極為重要,
技藝精湛的拓工往往能將石刻文字傳拓得惟妙惟肖。傳拓之法產生很早,據敦煌藏經洞中發現的歐陽詢《化度寺邕禪師舍利塔銘》、唐太宗《溫泉銘》等唐拓本實物,可以看出唐代即有技術成熟的傳拓技藝,並在隨後的歷史中不斷創新、發展。《敬勝齋法帖》採用的「烏金亮墨拓法」是一種對技藝、材料要求非常高的傳拓方法,每拓一次用墨量也大,成本很高,
即使是清內府傳拓,也只是帖石初刻成時才用「烏金亮墨拓法」 來拓印。例如鐫刻時間比《敬勝齋法帖》稍早的《三希堂法帖》,只有初拓本為烏金亮墨拓本,當時僅拓數十部專供殿閣陳列及賞賜大臣,之後再拓時便只用淡墨擦拓。

  《敬勝齋法帖》 與乾隆皇帝

《敬勝齋法帖》 第四十冊 局部

最後是材料,好的拓本在傳拓時離不開好的紙、墨。清代內府印書、拓帖,因財力頗豐,往往採用最好的紙、墨。據現在流傳的實物看,《敬勝齋法帖》所用拓紙質地細膩,潔白如雪,很有可能是用當時最好的開化紙所拓。關於開化紙,著名藏書家周叔弢在他收藏的《溫飛卿詩集箋注》題跋中寫到:

「開化紙」之名始於明代。明初江西曾設官局造上等紙供御用,其中有「小開化」較薄、「白榜紙」較厚等名目。陸容《菽園雜記》稱衢之常山開化人以造紙為業,「開化紙」
或以產地得名,他省沿用之。清初內府刻書多用「開化紙」 模印,雍正、乾隆兩朝尤精美,紙薄而堅,色瑩白,細膩腴潤,有撫不留手之感,民間精本亦時用之。嘉道以後質漸差,流通漸稀,至於絕跡。

開化紙這種薄而韌性強的特點,使得它在平滑的帖石上傳拓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很受乾隆皇帝喜愛。

  《敬勝齋法帖》 與乾隆皇帝

《敬勝齋法帖》 第四十冊 局部

清代宮廷用墨則更為講究,均採用御墨。清代御墨製作始於康熙,至乾隆時發展到頂峰。現存資料表明,製作御墨要先將上等桐油燃燒後,於采煙通道內收取最輕最細的頂煙,再和以紫草、生漆、廣膠、白檀香、豬膽、冰片、麝香等名貴材料,捶搗千餘次,最後放入制墨模具壓成,往往一百斤原材料方製成數兩墨。乾隆皇帝為追求御墨堅而能潤、黝而有光的效果,更曾諭令造辦處在制墨過程中添加明代碎墨以提高御墨質量。

有了如此良紙佳墨,內府拓工在運技時更加運用自如,最終創作出像《敬勝齋法帖》這樣登峰造極的藝術品。

  《敬勝齋法帖》 與乾隆皇帝

《敬勝齋法帖》 第四十冊 局部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對《敬勝齋法帖》非常重視,這也與他極為偏愛儒家傳統文化密不可分。在清朝歷代皇帝中,他不僅文化修養及造詣頗深,而且對書法的嗜好更是超過祖、父。他在位期間,大力搜求歷代書法名帖,藏帖、臨帖、刻帖,成為其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波及黎庶,有力地推動了清代刻帖活動的發展。

他的書法以趙孟豐圓肥潤為基調,楷書中常有行書筆意,並雜糅二王草書之韻,點畫圓潤、行筆婉轉流暢,雖略顯骨力不足,但在有清一代帝王之中,還是顯示出其書法成就。今日,人們對乾隆書法逐步加以認可,這不僅體現在拍賣會上乾隆書法作品價格上揚,而且各類題名也出現從乾隆書法中集字的例子。可惜平時所能見到的乾隆皇帝書法,或是附於書畫首尾的題跋,或是高懸廟堂的榜書,不僅有管窺的遺憾,而且書體較單一。《敬勝齋法帖》則彌補了這個缺憾,其所收乾隆諸御筆之作,皆為自認為最為得意之筆,且書體多變,集中體現出乾隆特有的書法風格,將他對書法美學的理解與實踐涵蓋於其中,其珍貴的文化與藝術價值不言而喻。

  《敬勝齋法帖》 與乾隆皇帝

《敬勝齋法帖》 第四十冊 局部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