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鏡中的佛教文化「寶相花」(共2張圖片)
  • 24年11月25日 07:4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2 唐散點式旋瓣寶相花鏡

  在唐代青銅工藝裡,銅鏡是最精美、最發達的一種。唐鏡上的紋飾圖案在寫實造型的基礎上加以概括、變形,創造出了許多富有裝飾美感的理想花紋藝術。寶相花就屬此類。

圖1 唐散點式展瓣寶相花鏡

  下面介紹兩面頗有代表性的唐代寶相花銅鏡。 

  圖1所示這枚散點式展瓣寶相花鏡,直徑19、厚0.5厘米,重1230克;六出葵花形,圓鈕,鈕外一圈連珠紋帶和六片蓮花瓣共同組成鈕座。主紋裝飾為散點配置的一圈圖案化了的六朵開花展瓣寶相花。花式略有不同,一種為近似六菱花形瓣,一種是十二葵花形瓣。但花心相同,都是中間一黑點外圍六黑點用來表示花朵初綻露出的點點花蕊,花瓣花蕊結構清晰,端莊素雅。圓圈外一圈連珠紋帶。素緣。此鏡歷一千多年,仍光亮如初,絢麗華美。 

  圖2所示這枚散點式旋瓣寶相花鏡,呈圓形,直徑17.3、厚0.5厘米,重895克。圓鈕,花瓣形鈕座,鈕座外一圈連珠紋帶。主題紋飾為散點均勻分置的六朵寶相花,環繞成圈。兩種不同的寶相花紋各三朵相間環繞。一組為六瓣蓮花,圓圈中間一黑點外圍六黑點表示花蕊,圓圈外一圈連珠紋帶。另一組為旋轉式六葉片組成花瓣內心,外排列三葉片及三弧形瓣,似一朵綻葩吐芬的大花。素緣。銅鏡整體構圖規整,飽滿舒展,清新明朗,華麗流暢。 

  寶相花又稱“寶仙花”“寶花花”,是中國傳統裝飾紋樣的一種,是將某些自然形態的花朵(主要是荷花)進行藝術處理,變成一種圖案化、程式化的抽像紋樣,是唐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與佛教有關聯的、含有吉祥、美滿寓意的圖案紋樣。 

  相傳它是一種寓有“寶”“仙”之意的裝飾圖案。因其常以豐盛的朵花花頭為標本,並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圓珠作規則排列,整朵花看起來就像閃閃發光的寶珠,顯得富麗、珍貴,故名“寶相花”。 

  唐代的寶相花紋具有豐富的文化意蘊,它是中外文化融合的產物。其文化意蘊還包括著高貴聖潔的宗教象徵,含有吉祥、美滿的佛教寓意。 

  所謂“寶相”,即是佛教徒對佛像的尊稱。寶相花則是聖潔、端莊、美觀的理想花形,屬於佛門聖物。“寶相”一詞最早見於《頭陀寺碑文》中的“金資寶相,永藉閒安”,用來形容佛祖如來神像的尊貴莊嚴。 

  在佛教中,蓮花稱寶蓮,藏語稱“白瑪”。為佛教經典和佛教藝術經常提到和見到的象徵物,取“出五濁世,無所污染”之義,象徵佛法之純淨無染。相傳,釋迦牟尼一出世時,即站在蓮花上,成道後,起座向北,繞樹而行,一步一蓮。釋迦牟尼佛在傳教說法時,坐的是蓮花座,他的手“開敷如蓮花”。這種對蓮花的崇尚,體現在佛教文化的各個方面,成為美的象徵。 

  佛教傳入中國後,蓮花開始受到廣泛的推崇。佛教讚歎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並有香、淨、柔軟、可愛四德,被視為是神聖之花,用來象徵離塵脫俗、清淨無染、不熄不滅、輪迴永生。以蓮花為原體的寶相花也因此具有了明顯的宗教氣息。 

  到了唐代,從前人們頂禮膜拜的菩薩與寶相蓮花已開始進入到世俗生活中,並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寶相花藝術符號。雖然寶相花具有濃厚的佛教氣息,但隨著佛教的世俗化,也從聖神佛教的廟宇中走出來,融進了世俗生活的願景中,成為了普通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裝飾紋樣。這種裝飾有寶相花紋樣的銅鏡,既具有圓滿如意的宗教意蘊,讓人們在心理上得到慰藉,又體現出了人們崇尚富貴華麗的世俗心理,備受社會歡迎。 

  從這兩面唐代銅鏡來看,寶相花紋花茂葉盛,具有豐滿、肥碩、大氣的神韻。在花心和花瓣的造型中還借鑒、融入了異域文化元素,把幾種不同的花卉元素通過想像進行綜合,創造出了亦葉亦花、亦真亦假、亦虛亦實,充滿想像和審美趣味的圖案紋樣。 

  唐代國力強盛,經濟文化繁榮,風氣開放,唐人具有較強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審美觀念上,崇尚健康、豐滿、圓渾之美。 

  銅鏡上富含宗教意蘊的寶相花紋,其莊重華麗、豐滿圓潤的造型特徵迎合了唐人這種厚重恢弘的審美追求,是氣勢磅礡、兼容並蓄的大唐盛世景象的完美體現。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