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樣的春耕別樣的畫(1張圖片)
  • 20年2月3日 00:51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柳外春耕圖》(見圖)系沈周晚年之作,紙本,38.7×60.2厘米,美國堪薩斯納爾遜美術館藏。整幅畫面清雅淡宜,環繞擁擠的樹木,加上Z字型的木柵,圈出一小方空曠的菜地,以凸顯人物的存在感;水鄉江南,有些樹木終年不落葉,唯獨柳樹不同,依然遵循著枯榮的規律。圖中柳樹新芽還未鼓苞,但柳條似乎在漸漸翻身,變得柔軟、輕盈,圖中柳樹佔據較大空間,向我們傳遞著一個信息,這是早春。三個人物,姑且稱之為菜農,一個弓腰除草,另外兩個一邊施肥,一邊交談,其樂融融。 

  春種、夏長、秋收、冬藏,這些都是先人得出的認知和結論,特別是春種,位於四者之首,假如沒有春天的播種,就沒了秋天的收穫,很難想像飢餓下的人們該如何生存下去,所以自古春耕就是大事。敦煌莫高窟第296窟《善事太子故事之春耕·北風》載,周時春耕前,周朝天子會親率眾諸侯祭祀天地,而後帶頭移步荒野,扶犁耕田。古詩詞裡有關春耕的句子舉不勝舉,如“布谷聲聲勸早耕,春出撲撲趁初晴。”“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始。”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春耕時間有差異,但總體上是以驚蟄為起點,從此開始春耕生產。筆者曾把驚蟄的兩把利劍“雷聲”和“閃電”分別比喻為“掛在天幕的鈴聲”和“人世間最骨幹的美人”,因為它們的到來,才使得世間有了蔥綠和五彩繽紛的花朵;才使得人們的腳板開始發癢,於是走出房舍,去田里播撒下希望的種子。 

  我們再談沈周《柳外春耕圖》,按理春耕應是大春耕,也就是扶犁鞭策耕牛的那種大田作業,為何他筆走偏鋒,落筆於“菜園”呢?若把眾人的春耕畫卷:人多、鳥鳴、牛叫、鞭響……歸類為“鬧春耕”的話,那麼沈周的這幅春耕圖,就顯得文雅、舒適和安靜,有一種與世無爭且又很實在的感覺,筆者把這種春耕圖歸類為“靜春耕”。“鬧春耕”表達的是宣洩、張揚;而沈周的“靜春耕”則表達的是避世、自愉、憐憫。蘇州太倉人王世貞是明代文學家、史學家,他在《弇州續稿》卷四十六《古今名園墅序》裡有這樣的表述:“余棲止余園數載,日涉而得其概,以為市居不勝囂而壑居不勝寂,則莫若托於園,可以暢目而怡性。”蘇州乃園林城市,歷史久遠,譽滿世界,看來名士自古就鍾情於園林的不“囂”、不“寂”,怡然自得其間。沈周的《柳外春耕圖》興許就是某個園林一角,春天裡他踱步於此,偶遇三位春耕者,他們不是忙於春耕,而是悠然自得,似乎在促膝談心,於是這種場景契合了沈周的心境,他在心裡就有了創作的衝動,便成就了這幅流傳於世的《柳外春耕圖》。 

  沈周的別樣春耕圖,“靜”的畫外音是“動”的世界,這需要觀者閉上雙眼,去體味春天裡的耕者、犁和牛……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