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的收藏價值如何判斷?
  • 21年9月8日 11:25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蘇軾《次韻徐積》:「但見中年隱槐市,豈知平日賦蘭台。」所謂的槐市,典故相傳是西漢長安綠茵濃密的槐樹林中讀書人聚會、貿易、互易互市之所,也是中國書籍售賣的早期場所。後來隨著太學的解散,槐市隨之消失。然而,在日後天地悠長的歲月中,圖書市場以「書林」、「書局」等名目活躍於中國人的文化記憶裡。

11月1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槐市書話》新書發佈會在北京涵芬樓書店舉行,作者拓曉堂曾就職於國家圖書館古籍善本特藏部,後從事古籍拍賣二十餘年,經手過眼的古籍善本、碑帖、印譜、明賢書札不計其數,而這數十年的鑽研與探究、經歷與感悟、書人與書事,彙集成了《槐市書話》。這本書講述的就是一部部古書流轉的瑰奇歷史及其背後的社會歷史問題。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葛承雍、著名書評人綠茶、商務印書館副總編輯李平等參加了新書發佈會,澎湃新聞整理了拓曉堂講座的主要內容,以饗讀者。

藏書是民族的血脈

在拓曉堂看來,如果說「書的前半生」是寫書人對自然、社會以及人自身認識和思考的凝華,那麼「書的後半生」就脫離作者,成了讀書人和藏書人的事情。書籍一旦流轉,不管是抄本還是印本,就不再只是個人的感知,而化身千百,成了知識傳播的過程,成了社會的力量。

但是,在漫長的歷史中,書籍稍有不慎就會失傳。拓曉堂曾在國家圖書館工作多年,坦承國圖真正夠善本級別的書籍僅有兩萬種,其中還有許多是同一本書的不同版本,剔除這一因素,真正具有文獻價值的古籍不足五千種,遠不能涵蓋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的浩瀚文獻。《韓非子》、《管子》、《荀子》引用了許多如今已不可見的書,甚至連名列「六經」的《樂經》也敻不可見。《尚書》也是如此,若沒有孔府魯壁夾層中的藏書,也在焚書坑儒中失傳了,而因為傳承中的斷裂,《尚書》重現後引發的今古文之爭擾攘了近兩千年。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