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王繹與高士倪瓚共畫高士楊竹西——《楊竹西小像》裡的高士之風 (共1張圖片)
  • 18年3月5日 05:5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高士王繹與高士倪瓚共畫高士楊竹西——《楊竹西小像》裡的高士之風

楊竹西小像元倪瓚王繹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現代人喜歡拍照,過個春節手機內存塞滿的不在少數。有了自拍桿和美顏,照片更是美不勝收——這是重視自我存在的時代:我們美化自己,欣賞自己,在乎自己的存在意義。其實,人對存在感的在意,古來早有之。

比如兩晉,比如宋元。甚至,宋元是一個文人集體對自我存在的思考與覺醒時期。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無名氏所作宋文人自畫像。和我們曾經因崇拜某個偶像,而張貼偶像海報在牆壁最顯眼的位置不一樣,畫中屏風掛著的肖像畫是主人公自己,這畫外音似乎是在說,我覺得自己從樣子到德行還算可以,我對自己很在意。

單國強在他的《肖像畫類型芻議》中指出,依照描繪對像所屬階層及身份地位,肖像畫可分作七類。其中,文人名士肖像是指以學識、名操、藝文著稱於當世的人物,其繪畫目的是在讚頌人品、修養、風度、雅趣等,功用目的則在於酬贈知己或聊以自賞。即所謂悅人或悅己。《楊竹西小像》便是最典型的例子。遺憾的是它是王繹現存唯一遺作,可喜的是王繹還有遺作,更可喜的是,這畫作還是和倪瓚合作——據款識可知,此畫先以王繹所畫楊竹西肖像為核心,之後眾人題贊持續添加,一年後倪瓚補繪松石。

倪瓚是個什麼的樣的人?《雲林遺事》中有個「開口便俗」的故事,講的是:有個張士誠邀請倪瓚到府上給他畫畫,倪瓚不但不去,還把張士誠弟弟張士信送來的綾羅撕毀,與錢物一併退了回去。而有一天,張士信與一幫所謂文士遊湖,冤家路窄,張氏為家兄盡失顏面而報仇雪恨,聞著奇異的香氣找到躲藏在菰蘆中的倪瓚(倪瓚潔癖出名,身有異香自然正常),眾人圍在一起把倪瓚打了個半死,倪瓚卻不開口說一句話。有人問他為何不出聲,他說:與這類人,開口便俗!——我不喜歡你,我連話都不想跟你說,給我多少錢,也休想得到我的畫!當然,除了張氏一流,好像倪瓚能看上的人也不多。不過,兩大畫家若要合作,似乎要水平相當、性情相合,甚至旨趣風神一致,才能畫在一起,想來,這王繹應該也非俗流。

那麼,王繹又是誰呢?據《圖繪寶鑒》記載:「王繹,字思善,杭人。善寫貌,尤長於小像,不徒得其形似,兼得其神氣。」此外,《輟耕錄》對王繹的生平有更詳細的敘述,「王思善繹,自號癡絕生」,還說他「篤志好學,雅有才思」,且還舉了個在他十二三歲那年因擅畫小像而受到李孝光和陶宗儀賞識,而與陶宗儀結為忘年好友的例子。可見,王繹乃非凡才子。王繹人物小像傳神,倪瓚山水竹石高逸!

畫中所畫為楊竹西歸老林泉後的晚年肖像,那這「老頭」楊竹西又是何人?據史料載,楊竹西這個名字,有兩件極重要的作品和他有直接關係:一是此幅《楊竹西小像》,一是現藏遼寧博物館的元代畫家張渥的《竹西草堂圖》。這兩幅畫中的「竹西」是否為同一人多年來都說法不一,但此畫中的楊竹西確是指楊謙楊高士——楊謙是南宋遺民,號竹西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他隱居江南,與倪瓚、王繹等人交往甚密。也就是說這幅畫是高士王繹與高士倪瓚,共畫的高士楊竹西。

既然是高士,楊竹西這般裝束執杖而行於茫荒之地,也就不難理解了。誠然,高士要有個高士的樣子!這畫中楊竹西頭戴烏帽,身著長袍,鬚髯下垂,面相清、磊落有神,兩眼前視,面容藹善,形象端祥。王繹僅用「白描」手法,以鐵線描為主,刻畫了楊竹西清廉、謹慎之性格。且在技法上,塑造臉部造型時所運用的接近正面角度、結構起伏、肌肉狀態及細膩線條描述,完全拋棄墨色烘染臉部立體感,在現存歷代肖像畫中前所未見。

王繹在其著書《寫像秘訣》指出其畫肖像畫的秘訣:他主張被畫之人「叫嘯淡恬之間,本真性情發夙,我則靜而求之。默識於心,閉目如在目前,放筆如在筆底。」反對叫被畫人「正襟危坐如泥塑人」,然後加以「傳寫」的方法。似乎忽然找到為何畫中楊竹西不是「蒙娜麗莎」「沙皇」「教父」們那些個端坐的樣子,也不似「網紅」們自拍中的搔首弄姿——他執杖走在松石間,動作悠遊自然,用現在的話說,像是不經意抓拍,更風神朗朗。

那麼,他為何「執杖」走在松林間而非桑樹柳林裡,這「執杖」又表現何意?

還是那個理論,高士得像個高士的樣子!那麼,高士什麼樣子?見於眾多散落在山水畫裡的小人兒們:漫步林泉、聽風樓上、喝茶飲酒、撫琴賦詩……單就「執杖」而言,元趙孟頫《行書赤壁二賦》冊前所附蘇軾小像,也是和這楊竹西一樣,將蘇軾描繪成策杖高士的形象——想來,高士或者有高士之思者喜歡把自己塑造成這種模樣,以承襲自描繪文人身份與精神氣質的圖示傳統吧。

此外,此畫構圖風格被後人沿用,如清柳遇的《微雨鋤瓜圖》便是最直白的仿作,只不過松樹換做柳樹,石旁繪些瓜枝,執杖而行變成荷鋤以歸。柳樹插到哪裡都能活,而松樹長在哪裡都不死,「容易活」與「不易死」是兩個概念——松、柳同樣堅強,卻不同風雅。畫位高士,配以松竹香草,畫個農夫,那路邊柳樹、石邊瓜籐則更符合人物行頭。

據考證,《楊竹西小像》畫卷右方平坡上原本有畫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說來也符合各位高士的格調,也符合此情此景。

畫中有竹也好,無竹也罷,竹在心中……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