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翡翠的「A,B,C,D」貨
  • 24年8月14日 03:06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自古以來國人最崇敬玉,高級翡翠更是國人的最愛。因此就有人想盡辦法提色以便迎合喜好,所謂(美化)就是將顏色差的次等寶石,以人工的方法或填加色料或不添色料加以處理,使原來不受歡迎的外觀,改良成迷人的相貌,提高價值感,其實真正價值並未增,但價格卻增加不少。例如早期將鑽石腰部浸入藍色水溶液中,撈起晾乾後在鑽石腰部表面附著藍色素,因光反映產生藍意降低黃色調,而提高鑽石色澤等級。這種方法簡單,但也容易掉色而且只要用10倍放大就可看出破綻附著在鑽石腰部表面的粒狀色素。隨著科技的進步,處理方法更精密更不易察覺(如以放射法將黃棕色調的鑽石轉變成藍色或綠色鑽石),又如熱處理、擴散熱處理可將無色或牛奶色的低等級藍色寶石,改變成高價位的紅寶石或藍色藍寶色或金黃色藍寶石。處理方法層出不窮,五花八門,不一而足,防不勝防,翡翠亦不例外,茲依其不之美化處理法及鑒賞方法分(A貨)、(B貨)、(C貨)、(D貨)敘述如下:
  一、 A貨(Allowing):浸蠟處理
  翡翠是不透明至半透明寶石,我們所看到的翠綠色,是陽光或白光中部份光質被翡翠吸收反射綠色光質的結果,翡翠顏色要達到色(濃)、色(陽)、色(正)及色(勻)這四要件,必須要有緻密而光滑的表面,才能有如鏡子般的反射光,偏偏翡翠常與其它物質混合而成岩石,因此組織構造欠均勻,磨光後的表面並不十分光滑;在放大鏡下觀察,有如鯊皮紋凹凹凸凸不平整,反射能力大受影響,為此在完成琢磨過程中,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道手續(磨光)後,再浸泡在果酸當中,將其表面的含鐵或其它雜質輕微漂洗一遍(此工序稱為”去黃”),另外特別再浸入蠟溶液中,使蠟滲入填補裂隙縫及小坑洞,以提高反射能力,增加光澤。這種做法已行之多年,為一般人所接受允許,在玉器行業間稱之為(A貨)或(A玉)(Allowing Jadeite)。
  二、 B貨(Bleached and Polymer impregnated Jadeite)漂白注膠處理
  翡翠漂白灌注膠料處理,已相當盛行於玉市場,尤其是台灣、香港及日本,無論高檔貨老坑種或低檔花青種均有,據報導高檔貨中有80-90%均經處理過。其法包括兩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是漂白(Bleaching)又稱褪黃,即將已剖開成片狀的翡翠原石(Boulder)或已琢磨完成的翡翠,以化學處理方法除去討人厭的棕褐色或灰黑色(可能是鐵化合物填充在裂縫裡所引起)。第二階段是注入聚合物(loymer-Impregnating),甚至於添加綠色色素。經由這兩階段處理的翡翠,英文稱之為Bleaching and ploymer Impregnated jadeite,其英文的第一個字母為(B),所以玉商行業間簡稱為(B貨)。到現在為止,這種處理只限綠色或白色翡翠,其它顏色的玉如紫至或軟玉均未發現。
  (一)漂白注膠之程序
  第一階段漂白:翡翠原石(毛料),或剖成板狀原石或已琢磨成形的翡翠如戒指面、墜子或手鐲等,浸化學藥品去除存在裂縫或粒子構造間的棕黃色鐵化物。依各種不同資料來源顯示,鹽酸,果酸是最常用的漂白劑,其它納化合物也常被用來漂白翡翠。依照翡翠受污染的程度或污染源之不同,有的只要浸幾小時,有的卻要浸上幾個禮拜才見效。當所呈現的顏色經判定已達最大的改善時,取出並以清水不斷清洗,當然也有以蘇打水來「中和」殘留在玉上的酸。至此尚屬正常作業,許多種寶石原精(Rougth)如祖母綠在琢磨前均經如此處理,甚至於珊瑚更以稀鹽酸浸洗代替拋光。如此產品因未添加其它物料屬天然未處理品。
  第二階段:如漂白完成後,裂縫或粒子間之全部或大部份棕褐色污跡已清除,卻使白色或粉綠色脈紋更明顯而不好看。漂白過的翡翠因除去污跡留下孔隙,使呈易碎裂狀態,甚至於最低品質之漂白翡翠,只要用手指背力就會捏碎。如不加以處理而鑲成首飾佩戴,過不了多時,這些孔隙又會填滿了髒和油脂,更不美觀,因此必須進行第二階段作業一注入聚合物,有時只用蠟,但大部份都注入樹脂,替代被除去的物質。以填滿孔隙並固結鬆散的翡翠,有些技師將染料與聚合物一起注入 (Ng 1990) ,灌注完成後再將殘餘的聚合物除掉。
  (二)鑒賞方法:
  經測定漂白注膠翡翠的寶石性質,其折光率、光譜(手持光譜儀)兩項與未處理者無顯著之差異,而在比重、紫外線螢光反應、熱針反應、熱針反應測驗及高倍放大的特徵(外觀)等方面有顯著的差別,可據以檢驗漂白注膠產品,而最近開發應用於珠寶鑒賞的新儀器紅外線光譜儀,價錢昂貴又需較高的技術,但最具準確性,茲分述如下:
  (1)以純鹽酸滴一小滴在未經過的翡翠上,觀察數分鐘(約1-20 分鐘),會有許多(小圓汗珠)圍著小滴處。這種反應是翡翠的結晶粒子與小裂縫及子孔隙及毛細管作用。當以同樣的方法測試漂白注膠翡翠時,則因膠料填滿了子孔隙而沒有這種(小圓汗珠)現象。注意,在乾熱的地方,尤其是在冷氣房作這種測試,因鹽酸會在你看到反應之前蒸發掉,所以必須不斷地滴鹽酸。
  (2)以顯微鏡用反射光,可觀察到達表面裂縫中之填充料。光澤差的低品級玉也可能在玉片上發現白色斑;因處理時疏忽所致;在拋光表面的樣品中,有時可看到填充料的料氣泡或棉絮狀纖維物聚物聚集在透明的膠料中,偶也可在雕刻淺溝、凹陷、小坑等看到膠料殘餘物。
  (3)紫外線螢光反應
  大部份天然未經處理翡翠對紫外線輻射沒有反應。在長波紫外線下有些則於白色處顯示淡至中度黃色,對短波紫外線則呈弱或無反應。綠色部份則均無反應。而漂白注膠翡翠均對長波紫外線產生螢光反應。而在短波紫外線照射呈晦暗或無反應。通在在長波紫外線下顯示淡至強的藍白色螢光,有時在白色地方更明顯,這種螢光大致是來自所灌注的膠料。
  因此,在長波紫外線下顯外藍白色到黃綠色螢光,提供了漂白注膠翡翠有用的指標。但此項檢驗必須在暗房進行,如在明亮處則無法看到螢光,且寶石之螢光反應多作參考用,必須合其它方法才能確定。當然現在很多的高級b貨,此發可能失效。
  (4)敲:
  對翡翠品質及等級之鑒別、古有明訓六字訣:色、透、勻、形、敲、照,為玉器行業常掛在嘴邊的座右銘,其中”敲”在鑒別B貨更能派上用場。大件貨如玉手鐲用硬幣輕輕敲擊,若是天然未經處理的高檔貨則發出清脆悅耳聲音,而B貨則發出陰沈、沉悶的亞音。其理論基礎是翡翠結構內的膠料或斷裂阻斷聲波,而未處理者聲波振動無阻。
  (5)紅外線光譜儀:
  紅外線光譜儀在研究或學術機構才有此項設備,價錢昂貴且操作不易,一般珠寶鑒賞實驗室均有具備。然對鑒賞翡翠是否經注膠處理,卻最具有準確性。以此儀器檢驗漂白注膠處理者,均可在中一紅外線區發現有強吸收峰約在2900cm-1處。並進一步的測佑所使用的膠(聚合物)主要的有石蠟(wax)、phthalate及opticon等三種聚合物。其中以樹脂No.224最常用。
  三、 C貨(Coating jadeite)被覆處理
  被覆處理的方法:是在白色次等玉(可用其它飾石如印度玉代替)的表面,包裹一層很薄的綠色膠膜,使原來沒色的白玉,變成翠綠透明的「皇冠綠」。事實上,已有幾種寶石經由被覆處理的方法來改良寶石的顏色。諸如刻面(faceted)天然金綠玉的表面被覆一層綠色物質以冒充祖母綠(kane 1982);無色鋼玉珠,在其珠孔被覆紅色物質;星光無色藍寶被覆塑料以冒充星彩紅寶等。
  這種表面被覆處理的翡翠,在濾色鏡及紫外線下均無反應。一般的鑒賞方法是用顯微鏡放大檢查其特徵:(1)表面失去翡翠特有的粗糙面(坑坑凹凹);因被膠膜包裹而光滑(2)可看到膠膜的染色色表成細微點,點狀散生於膠膜與種玉之接合面。尤以底面之藍色表最清楚。(3)將翡翠倒翻過來,底朝天時,可看到顏色集中在玉的周圍。(4)有時可看到膠膜破損之處顯出種玉原來的顏色(如圖六)。也可以用熱針或大頭針刺破膠膜,但此法須謹慎應用。另外也可用分光儀,在紅色區觀察到一條粗的吸收光譜。
  四、 D貨(Dyeing Jadeite)染色處理
  時下將染色處理的翡翠叫(C貨) “Colored”Jadeite,其實在珠寶文獻上對於人工染色都用”Dye”這個字,而”Colored”是專指天然著色,當時仍不知還沒有被覆處理(Coating Jadeite)品質,現所以把染色玉硬栽為Colored Jadeite而稱之為”C貨”,各位看倌如沒有先入為主的成見,不妨更正過來。翡翠雖可以染成各種顏色,但以染成綠色和紫色較普遍,尤其是綠色。不但裸石及玉器可以染色,而且切片及原石(原料)也可染色。染色的過程包括加熱及加高壓兩個步驟。加熱必須小心謹慎徐徐加熱,以促使翡翠的毛細孔張開,再以高壓力使染色擴散滲入整個翡翠表層。
  早期染色只用於完成琢磨的裸石,而且是關起門來秘密進行,誰也不承認從事染色工作。這種土法染色費時較長且常須重複6到12次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必須將翡翠慢慢加熱,這必須訓練的技巧與經驗,否則加熱太快,易造成破裂。因此不可以將翡翠直接加熱,要像炒栗子一樣,將翡翠放入裝滿鐵礦砂(炒栗子用小石子)的鍋中間接加熱5-15分使受熱均勻,然後放入染色液中,使染色素浸入裂縫、主脈紋及毛細孔中,以達染色的目的。現在科技進步以大規模染色,已不再用鐵礦砂加熱,而代之現代的設備如烘箱、壓力鍋等等。
  染色翡翠的特徵:
  真正精細染色品,外行人是沒辦法用肉眼辨識。必須是行家以科學的方法檢驗,加上專業知識才能鑒別。對染色做工粗糙品,可以肉眼觀察下列特徵:
  1.外觀顏色暗、沉悶且偏藍,因是由藍色素污著染色。
  2.顏色僅存在表面層,看起來浮浮”的。
  3.顏色的分佈是由染色的主脈紋分出細脈染色紋,如同植物主根分出側根而遍佈全石。
  4.染色翡翠將失去光澤而呈”干”或”缺水”(不透明)。
  5.顏色偏藍色不自然,即所謂邪色。
  6.顏色特別”整齊”像穿制服一樣,千篇一律。
  7.雖然染色翡翠多是單一色,但並不是說多色者就不會是染的,尤其手鐲更有可能染成綠色、紫色及紅色的三色手鐲即所謂褔、祿、壽鐲。
  應用標準寶石鑒賞儀器檢查:
  1.染綠色者在查爾斯濾色鏡下呈橘紅色或粉紅色;用顯微鏡可觀察到藍色素及根系紋;用手持分光儀觀測,可測得6300A-6700A有一寬而模糊的吸收帶。
  2.染紫色者,在長波紫外線下呈強度到非常強度橙色螢光反應,對短波紫外線則呈弱橙色螢光反應。
  3.染料(色素)聚集在表面的裂縫中。
  翡翠的證書
  最近發現在很多地方的翡翠飾品的商家提供給消費者的鑒賞證書是不具備鑒賞資格和法律效力的一些咨詢機構出據的,這一點對消費者欺騙性很大!因為目前這一類的所謂”鑒賞機構”很多都不具備專業的寶玉石鑒賞鑒賞儀器,而是只憑肉眼觀察來判定送檢飾品。鑒賞結果及其不準確!
  更有甚者!!!提供偽造的鑒賞證書!!!據可靠消息,關於軟玉的鑒賞證書,在新疆只需花50元就能買到將青海白玉和俄羅斯白玉的鑒賞結果寫成”羊脂白玉”的鑒賞證書!!!稍微懂行的人士皆知,國家標準,鑒賞結果只寫:”軟玉”色度:”脂白色””灰白色””白色””青白色”。貿然寫上:”和田白玉”或”羊脂白玉”。豈不是開天下之玩笑?
  另外一個原因是有些無良奸商利用一些購買者對於購買價值不高的翡翠小飾品,購買後不願意再花錢重新自行鑒賞的弱點提供偽造證書,欺騙消費者!(一般人都會考慮,買一個小東西才花了兩三百元,可是再去鑒賞一下卻還要花一百元左右。不是還是買貴了嗎!反正賣家已經提供了鑒賞證書,就不用再去花費銀兩和勞神了)。這樣考慮的購買者還真的是不在少數^_^ 結果往往中招!!!
  所以在此奉勸大家,鑒賞證書一定要認清真偽!即使是價值較低的商品也要在購買後自行去當地權威鑒賞部門重新鑒賞一次。對於當地沒有權威鑒賞機構的消費者,也應該要求賣家提供其所在地權威鑒賞機構的證書,哪怕自行承擔鑒賞費用。
  下面將國家認可的,出據的證書具有法律效力的鑒賞證書的關鍵部分介紹一下
  首先,看有無大寫的”C MA”標誌,要注意!”MA”是在大寫的”C”裡面的。
  其次,證書背面鑒賞者簽字必須是兩個不同人的簽名。一位為鑒賞者簽字,另一位為檢查者簽字。
  另外,鑒賞結果如果是翡翠a貨,則結果上是打印:”翡翠雕件””翡翠掛件””翡翠手鐲””翡翠鑲件”;如果鑒賞結果不是A貨,則鑒賞結果會打印:”優化翡翠”。特提醒大家注意!!!!
  A貨也有3種
  關於A貨,實際上也有三種,新國標已經把第三種歸為處理了,名稱也就是:翡翠(處理):
  翡翠飾品有五種商品類型,天然的一種、優化的二種(漂白、浸蠟)、處理的二種(漂白後聚合物充填處理、染色處理)。這裡特別要提及的是”處理”一詞,往往與人們意識中的處理品的含義相等同,其實不然,處理僅是對翡翠的一種改善,一種天然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
  1、天然翡翠飾品
  系指原料經機械的切割、粗磨、細磨、精磨、拋光等工藝流程加工而成,凡高檔的翡翠飾品如鐲、佩、墜、珠、戒面等,均由物理機械加工過程製作而成,國家標準檢測結論一欄名稱為”翡翠”,民間俗稱”A貨”。
  2、漂白翡翠飾品
  是一種化學處理方法,目的在於溶解翡翠飾品表面不和諧的雜質(礦物)色調,其溶解只限於表面,以使翡翠飾品表面更加純潔、美觀,漂白是一種傳統工藝,國家標準檢測結論一欄名稱為”翡翠”,民間俗稱”A貨”。
  3、漂白後浸蠟翡翠飾品
  可視為對翡翠飾品表面覆蓋及表層中微細裂隙的蠟充填作用,浸蠟可增加翡翠飾品表面的光潔程度,可部分填補因加工過程中形成的粗糙面,尤其是一些雕件的旮旯角角部分,浸蠟可掩蓋翡翠飾品涉及表層的原生、次生微細裂隙,使翡翠飾品粗看起來更加悅目,是一種傳統工藝,國家標準檢測結論一欄名稱為”翡翠”,民間俗稱”A貨”。
  事實上我們認為只有第一種是A貨,第二種行內叫A+B,第三種叫墩蠟,墩蠟在手鐲的加工上是比較廣泛採用的工藝,好的A貨是不墩蠟的。
  購買的時候大家要注意這樣的問題,有些即使是證書上標明A貨的產品實際上也可能是A+B的產品。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