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龍泉瓷器有什麼特點(共11張圖片)
  • 20年10月18日 03:45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從傳統意義上分,元代龍泉瓷器有兩種,一種是哥窯,一種是弟窯,這兩種雖然出自同一個地方,但檔次不同,市場價格也不一樣。在明代記載中曾提到過,宋代龍泉鄉有兩個姓章的兄弟,這兩個兄弟都很擅長燒製瓷器,哥哥燒製的就叫哥窯,弟弟燒製的就叫弟窯,以此來區分兩人燒製的瓷器。

元代龍泉瓷器有什麼特點

哥窯的出現時時間是在南宋中晚期,它與宋代其他窯瓷器並成為宋代五代名窯,特點是胎薄像紙,釉面厚度猶如玉石一般,佈滿開片紋,胎色灰黑,紫口鐵足。哥窯瓷器的裝飾非常瑰麗,釉層飽滿,古樸典雅。此類瓷器造型和釉色、釉面等都要比弟窯略勝一籌,因此在受歡迎度上比弟窯更高一些。

弟窯瓷器的特點是胎白釉青,釉色以梅子青、粉青為最佳,次之為豆青,也被稱為是民窯中的巨擘。弟窯出產的青瓷不僅釉層豐潤,且光澤柔和,看起來像是翡翠一般。翠綠的釉色搭配各種圖形,不僅看起來賞心悅目,市場價格也極高。在元代,弟窯瓷器上出現很多人物塑像,且底盤有類似於雲、龍、花卉等,裝飾非常獨特,也極受歡迎。

如何鑒定元代龍泉瓷器的真假?

1、造型

元代龍泉瓷器的造型非常有特點,相比於南宋,元代龍泉瓷器的造型更加渾厚,而且器型較大,像大盤、高足杯、八稜梅瓶等都是當時非常典型的代表。

2、看胎

元代龍泉瓷器有兩種,一種是白胎青瓷,一種是黑胎青瓷。黑胎青瓷是仿南宋官窯黑瓷的作品,其特點和南宋時期差不多。白胎青瓷中氧化硅含量少一些,氧化鋁和氧化鉀鈉含量高,因此胎色是白中帶灰。再加上淘洗不如南宋時期精緻,所以元代的龍泉瓷器露胎處有很多火石紅。

3、看釉

元代龍泉瓷器中的白胎青瓷與南宋時期一樣都是石灰鹼釉,這種釉中含有大量氧化鉀,在高溫燒製中會有極大的粘性,不容易流動。不過,元代龍泉瓷器的配方不如南宋時期,所以這個時期的瓷器多為綠豆色或者是艾綠色,極少數為青黃色。

4、看燒製工藝

元代龍泉瓷器採用的燒製方法是全新的,足底無釉能看到火石紅胎。大盤也是採用圓環形墊圈的方式進行燒造,所以地步往往忽悠墊燒的火石紅。元代龍泉瓷器的露胎處處理不夠精緻,有切削的痕跡,這是鑒定元代龍泉瓷器的關鍵點。

另外,在裝飾技法上,元代龍泉瓷器的紋飾也比較多,有褐斑和露胎裝飾的基本都可以確定是元代的龍泉瓷器。

元代龍泉瓷器價格參考:

1:元龍泉青釉貼「逐珠雲龍」圖雙魚龍耳瓶,尺寸:26.4厘米,估價:HKD 8,000,000 ~ 10,000,000,成交價: HKD 7,240,000 ,成交時間:2014.10.08,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4秋季拍賣會。

瓶小口,寬唇平折,長頸,雙魚龍曲耳,豐肩下漸收,外撇圈足內雙階式底。器腹貼四爪雲龍,細鱗披、火焰發,破浪而出、逐珠而行。肩上隱約迭劃蓮瓣,下有凸弦,間貼五瓣小花。頸飾花紋二層,上為火珠,下為卷草。通體罩施青釉,晶瑩至極猶如翠嫩梅子之色。

此龍泉窯瓶,裝飾豐美,更形別緻,展現元代裝飾藝術之勇於創新,獨具匠心,嘗與日漸盛行之青花名品相競。大異於宋朝簡素之風,元匠開創一代全新審美典範。龍泉瓶器,堆飾如此繁複,甚為珍稀,本品,達此類樣式之巔,或屬唯一。
蒙元新治下之中國,工匠於南宋舊統中得以解放,積極汲取外來元素,尤為迎合外銷品味。迄今分別見於伊斯坦堡托卡比皇宮以及伊朗阿德比爾聖廟之十四世紀中國瓷器,藏量龐巨,精緻美艷,絕非偶然。藝匠藉由諸窯,嘗試各種樣形搭配,如視此瓶,高肩、收身、敞足。
龍泉青釉瓷瓶,堆貼龍紋者,甚罕,見一梨形例,尺寸相近,飾四爪龍,面向右方,躍波逐珠。

曲形魚龍耳,首於宋末見於龍泉窯,也作類似執柄用。本器所飾魚龍,面部、鱗身刻畫,皆細膩入微,其尾部上翹,貼合魚身,凸顯婀娜曲線,呈巴洛克風姿,有別於簡約宋風。瓶頸上方添飾火珠,與下方龍紋互相呼應,加強佈局張力。另可比較一紙槌瓶例,龍耳相類,然形更近樸素宋式。

2:元龍泉窯牡丹紋梅瓶,尺寸:高46厘米,估價:RMB 5,000,000 ~ 6,000,000,成交價: RMB 5,750,000 ,成交時間:2019.08.04,拍賣公司:保利(廈門)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保利廈門2019春季拍賣會。

拍品唇口外侈,短頸,豐肩,鼓腹,下腹漸收,至底微外撇,圈足,器型飽滿豐潤,古樸壯碩,極富元代所崇尚的粗獷之美。通體施青釉,釉色深沉素雅,釉面凝膩具溫潤光澤,自頸部至近足處刻繪紋飾,肩部飾簡約弦紋,腹部主體部分刻牡丹紋,花葉婀娜柔嫩,足脛處以菊瓣紋環繞,紋飾佈局疏密有致,雖分佈面積較大但絲毫不予密集之感,空靈疏朗,近足底一圈露胎,胎質堅密,呈朱褐色。
龍泉窯是中國制瓷歷史上燒造時間最長的瓷窯系之一,早於三國兩晉時期便已出現,因其瑩潤蒼翠的釉色為人們所喜愛。據《處州府志》記載,龍泉窯「極青瑩,純粹無瑕,如美玉」。因燒造之器物釉色純正,質量極高,其中粉青釉、梅子青更是達到了青瓷釉色絕美之境界,龍泉青瓷因而成為宮廷御用之器。早期龍泉青瓷釉色淡青,劃花細膩,有別於晚期龍泉青瓷釉色深綠,裝飾隨性,時出無紋之作,相較之下,早期龍泉青瓷與同省北部之越窯及北方耀州窯風格更為相似,但此時已見獨特風格,刻劃紋樣精美,線條細緻生動。南宋時,龍泉窯結合南北技藝,迅速走向成熟,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元明時期的龍泉青瓷各有特點,元代光澤沉練,本品即為元代典例,精妙難得。

形制獨特,頗為罕見,尺寸較常見梅瓶大,與元代青花梅瓶尺寸更為近似,最寬徑略低垂,更顯恢弘和厚實,但線條更為輕緩流暢,脛部較常見梅瓶更為纖細,使得觀感平衡舒適。常見龍泉窯梅瓶高度多在40厘米左右,本品尺寸特殊。可資比較見,香港佳士得2013年春拍專場中一件徐展堂的舊藏「明14/15世紀的龍泉青釉帶蓋梅瓶」編號2239,終以1383萬港幣成交。翻閱公私典藏,《世界陶瓷全集13·遼、金、元》中紀錄了數件元代梅瓶,但相似度較高者極其難覓,梅瓶自宋至清,腹部位置由低逐漸升高,但圓潤且腹部上下均勻如本件者實屬匱乏,對比諸多同類器不難發現拍品之特殊,實屬罕珍。
幽棲逸事,瓶花特難解。解之者,憶不得一。

3:元龍泉青釉雙魚龍耳盤口瓶,尺寸:27.9厘米,估價:HKD 2,000,000 ~ 3,000,000,成交價: HKD 4,495,000 ,成交時間:2019.04.02,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9年春季拍賣會。

 

4:元龍泉窯青瓷褐斑點彩玉壺春瓶,尺寸:高25厘米,估價:HKD 2,000,000 ~ 3,000,000,成交價: HKD 3,940,000 ,成交時間:2018.11.28,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8年秋季拍賣會。

 

5:元龍泉青釉花口書燈,尺寸:高13.3厘米,估價:RMB 2,600,000 ~ 3,600,000,成交價: RMB 3,910,000 ,成交時間:2019.12.04,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北京保利2019秋季拍賣會。

此燈台小口,短頸設花口托盤,以接下溶化的蠟液,腰身突出一托圈,拱圓形下腹漸闊至底,成為高足,飾波浪紋三道,線條起伏,層次感強,器型敦厚,製作規整,精巧別緻,氣格高雅。足端無釉,露胎呈灰白色,微泛火石紅,胎質細密。通體滿施青釉,釉色青綠瑩潤,翠妍雅致,淡雅恬靜,釉質肥厚,釉光明亮。整器釉色素雅,裝飾簡約,造型精細,嚴整大氣。
龍泉窯釉色蒼翠,北宋時多粉青色,南宋時呈蔥青色,各式器型應有盡有。元龍泉青瓷釉色為粉青帶黃綠,光澤感強,釉層半透明,瑩潤肥厚,胎色灰白帶黃。除了延續生產宋代的器型外,創新品種有高足杯、菱口盤、荷葉蓋罐、環耳瓶、鳳尾尊等。如本燈台形制獨特,是龍泉窯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6:元龍泉窯青釉梅瓶,尺寸:高23.6厘米,估價:RMB 2,800,000 ~ 3,800,000,成交價: RMB 3,565,000 ,成交時間:2017.06.25,拍賣公司:保利(廈門)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保利廈門2017春季拍賣會。

此瓶小口、短頸,寬圓肩,斂腹,修長腹身,最寬徑略低垂,下腹斜收,至近底端微外侈。全器滿施釉,釉色青翠,釉層凝潤,可與翡翠媲美,尤為難得。近底處刮削一圈,足端並無釉,胎色灰白,與釉接觸呈朱褐色。平底內挖為圈足,底釉色淺淡。此瓶既無精美繁複的雕飾,也無艷彩濃抹的圖案,唯以其造型之秀美,釉色之純淨取勝,顯示出迷人的藝術魅力。它的釉色為典型的梅子青色,其色澤和質地之美,代表了我國歷史上青釉燒製的最高水準。
龍泉窯開創於晚唐時期,以燒造青瓷而聞名,但燒造規模不大,經過五代、北宋早期的不斷發展,至北宋中期開始即已初具規模。南宋時,龍泉窯結合南北技藝,迅速走向成熟,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當時燒造的器物釉色純正,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達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頂峰,進而大量進入皇宮,成為宮廷御用之物。元明時期的龍泉青瓷各有特點,元代光澤沉練,明代多浮光瀲灩,然胎厚、釉厚、體型健碩是其共同的特徵。龍泉瓷器難以辨別確切的年代,是這種大窯廠的一項特性,此件龍泉窯瓷釉層肥厚潤澤,有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應是南宋至元時期的作品。

7:元龍泉窯青釉玉壺春瓶,尺寸:25.8厘米,估價:HKD 1,500,000 ~ 2,000,000,成交價: HKD 2,740,000 ,成交時間:2017.04.04,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7年春季拍賣會。

本品造型優雅,釉色蒼翠豐腴,為龍泉青釉發展至元朝技藝之精湛、釉色之精美、質量之高超的左證。十三世紀蒙古統一中原,亞洲貿易交流頻繁,浙江龍泉窯匠迅速吸收了新的元素,創造了當代新風格。元代龍泉窯瓷器造型大多胎體厚重,然亦燒製了少量如此器般精緻素胎青釉瓷器。

龍泉青釉器中,器形如本品般細緻優雅,釉色青潤者廖若晨星。

時至明朝,龍泉窯繼續燒製玉壺春瓶,但樣式略異,變圓腹短頸。尺寸同樣變大,大多例子大約30多公分。

8:元龍泉窯褐斑玉壺春瓶,尺寸:高26厘米,估價:RMB 1,500,000 ~ 2,000,000,成交價: RMB 2,645,000 ,成交時間:2019.06.06,拍賣公司:中古陶(北京)拍賣行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9年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此瓶撇口細頸、溜肩垂腹,下承圈足,胎質堅致。通體無紋飾,外壁施青釉。釉質清潤通透,與俊雅的形體相得益彰,頗具藝術魅力,通身以含鐵量較高的褐釉進行點彩裝飾,此種技法出現於三國晚期,也是南方青釉器中的傳統裝飾技法,此物品相亦較為完美,為日本回流品,配有原包裝。玉壺春瓶出現於唐代,最初本為寺院中的淨水瓶,北宋時期定型,也是流行近千年的傳統陳設器型。

這件玉壺春瓶喇叭口,束頸,溜肩,垂腹圓鼓,圈足。整器輪廓線條流暢柔美如一水滴,端莊而不失靈秀,青釉呈色青瑩淡雅,質感如冰似玉,褐斑點染自然,沖淡素雅。
褐彩裝飾,最早起源於西晉晚期的越窯,元代龍泉窯繼承發展了這一技法。它利用含鐵量較高的紫金土作材料,在青釉瓷上點染燒造,燒成後即呈褐斑裝飾。與青釉相襯,鮮明奪目,大大提高了紋飾效果的表現力。就傳世器而言,點彩手法在元代龍泉窯中的運用比較廣泛,但精品並不多見。與普通青瓷相比,點彩青瓷對於釉色的要求無疑更高,過燒或欠燒導致的偏色,以及釉面的開片都會大大削弱褐斑的美感,甚至可能適得其反。其次,施彩手法也很關鍵,自然清新的彩斑令人遐想,而呆板造作的斑點恐有畫蛇添足之嫌。以此兩點而言,本品呈現的是一種罕見的「不完美之美」。本品器式比例精準,形制典雅,「美中不足」是燒製過程中溫度稍高,釉色並沒有達到「爐火純青」,包括圈足露胎處的火石紅,以及裝飾的褐斑呈色上均偏淡,且釉面有少量稀疏開片。但整器觀之,卻有一種獨特的沖淡之美,含蓄婉約,溫文爾雅。其實,窯溫高了也不一定是「敗筆」,比如瓷化程度更好。如本品玉壺春瓶,相較於一般的龍泉青瓷器,釉質更為瑩澈通透,如積水空明,褐斑雖不夠鮮艷,卻有水墨般的渲染效果與韻味,藝術感非常強。
類似點彩玉壺春瓶亦見於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瑞士遠東藝術博物館等相關珍藏。最知名的一例則是現藏於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被日本指定為國寶的「元龍泉窯青瓷褐斑玉壺春瓶」。 日人呼作「飛青瓷花生」。「飛青」即指點彩,以字面解讀,猶如天邊飛來的一抹雲霞,極富詩意。「花生」指花瓶,花養入花瓶能繼續存活,故曰「花生」。「飛青瓷花生」在當時的日本是茶室、武士門第和朝臣書院等處用來裝飾茶道的花瓶。這幾例點彩玉壺春瓶,器式接近,體現出時代的共性。就釉色而言,是造化天成的不確定性,深淺濃淡中,是青釉呈色的千變萬化。而最具個性的則是褐斑的點染手法,褐斑有大有小,形狀不規則中仍能見出縱橫的差異,縱者如落紅,橫者如飛霞。若本品,則如朦朧水墨,正所謂「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玉壺春瓶形制優美,用作花瓶自是風雅。不過從多例考古資料來看,元時更多是用作酒器。元代墓葬壁畫及大量墓葬窖藏等出土器物的伴出關係表明,玉壺春瓶和匜(時人呼為「馬盂」)、盤盞是流行於元代的一套酒器組合。

9:元龍泉窯粉青釉簋式爐,尺寸:寬20.5厘米,估價:RMB 150,000 ~ 200,000,成交價: RMB 2,357,500 ,成交時間:2017.12.18,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北京保利十二週年秋季拍賣會。

此爐造型仿商周時期青銅簋之樣式,器身敞口、束頸、圓腹,口沿箍銀扣,下承圈足。頸部立體圓雕雙龍首,口銜半環為耳,威武昂揚,氣度從容。足底露灰色胎,薄胎厚釉,為泛著幽藍的純正粉青色,釉質厚潤如凝脂,寶光內斂。釉面除爐內底粘有少量窯灰以及幾處細小縮釉點之外,無大瑕疵或開片,可謂瑩淨無瑕如雨過天青,柔和雅致卻深邃幽遠。其爐身剛柔相濟,充滿張力的曲線比例,頸部彰顯力度骨感的凸起弦紋,古奧神秘卻又簡潔之至而不失點睛之筆的螭龍耳,無不體現出仿古器莊嚴中正,規整如有法度的典雅肅穆之美。相同款式有宋官窯簋式爐,可知此龍泉爐極有可能為宮中「制樣須索」之器。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