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黃庭經》,王羲之書,小楷,一百行。原本為黃素絹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傳。
此帖運筆流暢,結構完美。字體有大有小,筆畫有粗有細,在保持整體和諧的前提下,增強了字與字之間的形態變化,具有動態美;在結字上,筆畫欹側傾斜,左輕右重,錯落有致,使字更具有輕靈飄逸感;在用筆上,筆勢流暢,起止舒展,被後人奉為小楷之最。
古今書家無不從中汲取營養,智永、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趙孟頫等,他們均從《黃庭經》中探究王書的路數,得到美的啟示。
王羲之《黃庭經》釋文
上有黃庭,下有關元,前有幽闕,後有命門,噓吸廬外,出入丹田。審能行之可長存,黃庭中人衣朱衣,關門壯龠蓋兩扉,幽闕俠之高魏魏,丹田之中精氣微,玉池清水上生肥,靈根堅固志不衰,中池有士服赤朱,橫下三雨神所居,中外相踞重閈之,神廬之中務修治,
玄膺氣管受精苻,急固子精以自持,宅中有士常衣絳,子能見之可不病,橫理長尺約其上,子能守之可無恙,呼吸廬間以自償,保守貌堅身受慶,方寸之中謹蓋藏,精神還歸老復壯,俠以幽闕流下竟,養子玉樹杖可扶,至道不煩不旁迕,靈台通天臨中野,方寸之中至關下,玉房之中神門戶,
既是公子教我者,明堂四達法海員,真人子丹當我前,三闕之間精氣深,子欲不死修崑崙,絳宮重樓十二級,宮室之中五採集,赤神之子中池立,下有長城玄谷邑,長生要眇房中急,棄捐搖俗專子精,寸田尺宅可治生,系子長流心安寧,觀志流神三奇靈,閒暇無事修太平,常存玉房視明達,
時念大倉不飢渴,役使六丁神女謁,閈子精路可長活,正室之中神所居,洗心自治無敢汙,歷觀五藏視節度,六府修治潔如素,虛無自然道之故,物有自然事不煩,垂拱無為心自安,虛無之居在廉間,寂寞曠然口不言,恬淡無為游德園,積精香潔玉女存,作道憂柔身獨居,扶養性命守虛無,
恬淡無為何思慮,羽翼以成正扶疏,長生久視乃飛去,五行參差同根節,三五合氣要本一,誰與共之升日月,抱珠懷玉和子室,子自有之持無失,即欲不死藏金室,出月入日是吾道,天七地三回相守,升降五行一合九,玉石落落是吾寶,子自有之何不守,心曉根蒂養華采,服天順地合藏精,
七日之奇吾相捨,崑崙之性不迷誤,九原之山何亭亭,中有真人可使令,蔽以紫宮丹城樓,俠以日月如明珠,萬歲照照非有期,外本三陽物自來,內養三神可長生,魂欲上天魄入淵,還魂反魄道自然,旋璣懸珠環無端,玉石戶金身貌堅,載地玄天迫乾坤,像以四時赤如丹,前仰後卑各異門,送以還丹與玄泉,像龜引氣致靈根,中有真人巾金巾,負甲持苻開七門,
此非枝葉實是根,晝夜思之可長存。仙人道士非可神,積精所致和專仁,人皆食谷與五味,獨食大和陰陽氣,故能不死天豐既,心為國主五藏王,受意動靜氣得行,道自守我精神光,晝日照照夜自守,渴自得飲饑自飽,經歷六府藏卯酉,轉陽之陰藏於九,常能行之不知老,肝之為氣調且長,羅列五藏生三光,上合三焦道飲漿,我神魂魄在中央,隨鼻上下知肥香,
立於懸膺通神明,伏於老門候天道,近在於身還自守,精神上下開分理,通利天地長生草,七孔已通不知老,還坐陰陽天門候,陰陽下於通神明,過華蓋下清且涼,入清冷淵見吾形,其成還丹可長生,下有華蓋動見精,立於明堂臨丹田,將使諸神開命門,通利天道至靈根,陰陽列布如流星,
肺之為氣三焦起,上伏天門候故道,窺離天地存童子,調利精華調發齒,顏色潤澤不復白,下於嚨喉何落落,諸神皆會相求索,下有絳宮紫華色,隱在華蓋通六合,專守諸神轉相呼,觀我諸神辟除耶,其成還歸與大家,至於胃管通虛無,閈塞命門如玉都,壽專萬歲將有餘,脾中之神捨中宮,
上伏命門合明堂,通利六府調五行,金木水火土為王,日月列宿張陰陽,二神相得下王英,五藏為主腎最尊,伏於大陰藏其形,出入二竅捨黃庭,呼吸廬間見吾形,強我筋骨血脈盛,恍惚不見過清靈,
恬淡無慾遂得生,還於七門飲大淵,道我玄膺過清靈,問我仙道與奇方,頭載白素距丹田,沐浴華池生靈根,被發行之可長存,二府相得開命門,五味皆至善氣還,常能行之可長生。永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五山陰縣寫
《黃庭經》又名《老子黃庭經》由《黃庭外景玉經》、《黃庭內景玉經》(又名《太上琴心文》
《太帝金書》《東華玉篇》)組成。《中景經》系晚出道書,成書於兩晉。《黃庭經》秉承戰國末兩以降之黃老道家思想,重視精氣神之調養。早期道教認為為老子所作,故《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大道家令戒》言:”《妙真》自吾所作,《黃庭》三靈七言,皆訓喻本經,為《道德》之光華。”此套經書由天師道祭酒魏華存(上清派祖師)從天師道分出自創門戶而普傳於世,宣傳為太上玉晨大道君所作。
《黃庭經》為道教養生修仙專著,它繼承《心術》、《內業》、《黃帝內經》、《老子河上公章句》以及《太平經》等思想,發揚了古代漢族黃老道家醫學有關臟腑、經絡、精氣的理論,著重闡述存思身神、守固精氣的理論和方法。
黃庭內外二經系統地提出了三丹田、八景二十四真理論和相應的存真修煉方法,這對上清派的形成有著特殊的意義。其中有些內容較之《大洞真經》更為接近唐宋內丹術,故而亦被後世內丹家奉為內丹要籍。
在唐宋時期流變為內丹道,成為中唐以後道教養生方術的主流。梁丘子注《內景》和《外景》時,持論常不一致,除了他本身理解的問題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注與務成子注相混。
此經屬普傳性質。二經中的臟腑、經絡、穴位、精氣及陰陽五行學說,反映了古代漢民族的生理、醫理知識。歷史上有不少書法家、文學家喜好《黃庭經》,或寫法帖,或為文作序,傳為千古佳話,故此經的持久影響,已遠遠超出道教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