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罐的發展歷史(共3張圖片)
  • 18年11月20日 14:5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中國瓷器大國,中國陶瓷燒造工藝精湛,在古代中國瓷器是重要的出口創匯的物品,在古代歐洲中國瓷器是奢侈品,如此完美的工藝品也是經過從陶發展瓷器的歷史演變的,其中陶罐也是重要的器形之一,尤其清代康熙時期陶罐發展到鼎盛時期。
我國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帶耳、帶提梁的陶罐製作。原始青瓷在其創燒之初,也就開始生產印有凹弦紋、雲雷紋等花紋的帶系青瓷罐。漢代,青瓷罐因燒造技術成熟,質地堅固,又有迷人的青綠光澤,便取代陶罐,成為人們的首選。東漢時,青瓷罐形制多樣,其中青釉印紋四系罐、青釉五孔罐堪為代表。
瓷罐
  罐的肩部帶系的模式在兩晉南北朝非常流行,並延續至唐宋。這顯然與繫在當時所起的能提能掛作用有關。同時,亦與四系、八系給人以平穩感及美感有關。譬如,西晉青瓷不單把系設計成弓形、橋形,還出現獅形、羊形等造型;東晉時又刻意在繫上施加點彩;南北朝時的系竟多達8至10枚,這些,並非都出於實用,亦有的是為了美觀,或者說,是集實用與裝飾於一系。到了唐宋,燒造技術進一步提高,青釉、白釉如冰似玉。器物的線條美與色彩美日益受到人們重視,加上罐體又出現了瓜稜、柳條形等花樣制式,才讓肩部之系顯得不那麼重要,逐漸退居於次要地位。

  元代,基於堆、貼、刻、劃、鏤雕等裝飾技法的廣泛應用,瓷罐的發展進入了輝煌時期。南方和北方的如龍泉窯、吉州、耀州、磁州等民間著名瓷窯均有非凡建樹。元代中期,景德鎮窯的高溫釉下青花及釉裡紅彩繪異軍突起,使瓷器藝術躍上了新的境界,不但奠定了景德鎮窯一統天下的局面,亦讓器形大度的瓷罐越發神采飛揚、蔚為大觀。明代是我國瓷罐史上的鼎盛時期,由於人們意識上的一些原因,特別是「罐」與「官」諧音,罐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超過了瓶、尊,成為明代景德鎮窯琢器生產中的大宗。造型則更加豐富,新品種有:永樂宣德的軸頭罐、壯罐、法輪式罐,成化的天字罐,嘉靖的將軍罐,崇禎的蓮子罐等。清代,罐的地位逐漸被瓶、尊取代,康熙以後,罐的生產以實用為主,除傳統型的一些品種外,乾隆時期創燒的西瓜罐流行甚廣,一直延續至清末民國。

雍正底款

雍正瓷器

該瓷罐燒製於1723-1735年間,為清雍正年制。罐上用釉下彩技術畫有兩條青龍,是雍正年間制的明朝瓷罐仿製品。與該瓷罐同批製造的類似瓷罐現在僅存3件,都存放在亞洲的博物館中。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