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玉器介紹
  • 20年8月7日 17:1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元代的統治者雖然也是遊牧民族,但在殷志強看來,元代玉器的漢化程度比遼金要明顯得多,因為整個元朝的文化是由漢人來主導的,玉器受文人畫影響很大,大型玉器的雕造更可謂前無來者。

  就器型而言,元代玉器大致可分為實用器和佩飾兩類。食用器有各式玉杯、玉海、玉樽等;佩飾器則有玉飾器、玉帶鉤、玉帽統、玉髮簪、玉帶扣等。另外,也有作為文房用的玉墨床、玉臂擱、玉押、玉爐頂等。「元代社會的民族構成很豐富,文化上比較多元,不同地區又有不同習俗。因此,玉帶鉤、玉帶扣在南方比較多見,北方則戴帽子的時間多,所以玉帽飾比較流行。」

  工藝上,元代玉器受發達的文人畫牽引。在圖案上,除了龍鳳以外,還有文人喜歡的松、竹、梅等;構圖上也不會做得很滿,常常留有餘地,像山水畫作品,追求的是意境,不喜歡匠氣太重。所以元代的玉器比較強調整體造型,讓人感覺很大氣。「我們一般說小家碧玉、小巧玲瓏,元代玉器卻是以大為美,不拘小節,在打磨上不會很講究,通常只強調器物表面的完善,內部製作則較粗率。」

  玉料上,元代的玉料比遼金時期更雜一些,像「瀆山大玉海」用的是河南南陽的獨山玉,這也證明了元朝時獨山玉作為玉石的一種已被大規模加工利用。

  「瀆山大玉海」也是最能體現元代玉器風貌和工藝水平的作品。作為現存最早的大型玉器,「瀆山大玉海」在歷史上流傳有序,元明清三代都有記敘。

  據《元史》所載,「瀆山大玉海」是由元大都皇家玉工製作的,完成於公元1265年,為元世祖忽必烈犒賞三軍而制,後一直安放在廣寒殿上。但明朝萬曆七年端午前一天的一場大火,使廣寒殿突然倒塌,「瀆山大玉海」及其底座被迫運走。幾經輾轉,「瀆山大玉海」與其底座分離,流落到西華門外的真武廟內,成了道士們的醃菜缸。

  直到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真武廟重修時,這個大「菜甕」的價值才被人們發現,因此被移到了廟內,被稱為大「玉缽」,成了真武廟的鎮廟重器,廟名也改為「玉缽庵」。乾隆十年(公元1754年)的一天,乾隆皇帝到「玉缽庵」遊覽,一眼辨認出這大「玉缽」竟是元代流傳下來的著名玉雕作品——「瀆山大玉海」。他立即命人用千金把玉缽買回來。

  乾隆皇帝收回「瀆山大玉海」後,將其安放在了北海團城的承光殿內,並先後命人重新修整了4次,還配製了一個新底座。之後,乾隆皇帝又命人在承光殿前修建了一座小亭子,取名為「玉甕亭」,專門用於安置「瀆山大玉海」與新底座。此外,乾隆皇帝還為這件國寶親筆題寫了三首詩,並鐫刻在玉器的腹壁上。

  綜觀整個「瀆山大玉海」,形體厚重古樸,氣勢宏偉;其雕琢裝飾繼承並發展了宋金以來的「起凸手法」,隨形施藝,俏色處也頗具匠心。在我國玉器發展史上,「瀆山大玉海」可謂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不僅開創大件玉雕的先河,在世界玉石業發展史上也十分罕見。

  鑒賞要把握美的規律

  在遼金元玉器的鑒賞上,殷志強認為,無外乎把握以下幾條規律:

  首先,古玉即便本身玉質潔白無瑕,留存至今不可避免都會有包漿,所以在辨識上,包漿是非常重要的依據;

  其次,遼金玉器雖然做得非常精細,但畢竟是人工的,放到高倍放大鏡下一看,手工的痕跡依然歷歷在目。「線不可能太直,花葉的經脈不可能非常細,而現在的仿製品,因為多為機器工,反而精美到一絲不苟,紋絲不亂。」

  另外,要鑒賞遼金元時期的玉器,必須有一定的美術修養,能夠把握美的規律,對繪畫史中花鳥畫、宮廷畫、文人畫等類型有較為深入的瞭解。「因為玉器是當時整個社會工藝美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單講玉料、刀工,可能連美醜都分不清,這樣看一輩子,也提高不了自己的眼力。」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