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曾為先祖地虹橋題匾「龍山舊家」(共5張圖片)
  • 22年12月26日 14:5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上虞達溪王長山》碑

  明代大儒王陽明(1472—1529)集心學大成,他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哲學思想,給我們留下豐厚的文化遺產。紹興是王陽明先祖發源地,也是他成長、講學、歸葬地。王陽明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聖人,清乾隆帝也曾御賜“名世真才”題詞,後由王陽明七世孫、山西介休縣知縣王謀文將題詞恭摹勒石。

《上虞達溪王長山》碑局部

王謀文恭摹勒石乾隆帝題詞

王謀文手跡“虹橋”

王謀文手跡“虹橋”拓片

  開枝散葉蹤其源,祖溪淵長在血緣。紹興市上虞陳溪鄉虹溪村(原虹橋村)是王陽明先祖居住地,現建有陳列館。宗譜記載,南宋紹熙(1190—1194)初年,王彥洪(王道)的次子補之和三子輔之守母墓,由餘杭之仙宅界遷上虞縣十九都達溪(現為陳溪鄉)虹橋定居,為上虞虹橋王氏始祖。另據《三槐王氏通譜》卷三,懿敏公分支光祿公派下世系(槐政堂)記載,補之曾孫王應良(後更名季)生於宋淳祐三年癸卯(1243)正月初五日,卒於元至順二年辛未(1331)七月十五日,並在祥興戊寅(1278)從達溪遷居余姚之秘圖山,王季為“姚江秘圖派”始祖。王季遷余姚前,在上虞生活應有35年之久。又查閱《余姚上塘王氏宗譜》(嗣槐堂),記載“季,字應良,生宋淳祐三年癸卯,由達溪徙居余姚秘圖山北……” 

  但網上公開資料顯示“補之曾孫王季,南宋淳祐三年由上虞達溪徙居余姚秘圖山北”,為什麼網上公開資料與家譜有出入(將王季出生日誤作為遷徙日)?因古代的句子沒有標點符號,或當時缺乏相應佐證資料,導致現代人誤斷、誤讀,有時使語句意思完全相反。 

  補之傳代至陽明輩,世直系為:王補之—王元龍—王松—王應良(王季)—王子俊—王士元—王綱—王彥達—王與准—王世傑—王倫—王華—王守仁(王陽明)。時至今,上虞虹橋王氏已有830年左右族史,作為虹橋王氏後代,王陽明無疑卓絕超群。 

  王陽明弟子徐愛《游雪竇因得龍溪諸山記》載,明正德癸酉(1513)夏,心學大師王陽明率道友和弟子在上虞陳溪逗留三天兩晚,成為陳溪文化史上的佳話。其間,在祖居地虹橋尋根問祖,並遊學探討“‘妲溪’更名”,達溪原名“妲溪”,本指溪的美麗,同游的陽明弟子王世瑞鄙夷溪名像商末代帝紂王的寵妃妲己,建議更名為“文溪”,王陽明則主張改名為“龍溪”,得到眾人一致贊同。“龍潭厥源也,稱龍溪自茲始矣”,此溪源頭在黑龍潭,更寓以祥瑞之意。 

  時空因文化碰撞,人文為資源增輝。當前,省級4A景區——上虞陳溪鄉抓住歷史上“1513年夏,陽明尋根祖跡‘龍溪之源’四明山之行,而與世居達溪族人產生交集”這個節點,著力培育虞南山區旅遊品牌——“1513跟著陽明游陳溪”,以擴大名人效應,激活當地山水人文資源,助力紹興陽明學文脈聖地打造。 

  今年8月2日在蕭山吳越歷史文書博物館意外發現有關虹橋王氏的《上虞達溪王長山》碑刻,這是一件難得的珍貴物證。全文489字,書寫者就是王陽明七世孫王謀文,落款時間為1774年,碑文距今已有240餘年。經斷句,刊發如下: 

  上虞達溪王長山,予祖安撫公暨迪功公之墓在焉。初,安撫公仕宋,隨父朝議公,扈蹕臨安,卜居餘杭之仙澤界。既而偕其弟總幹公,來遷達溪。安撫公孫迪功公,迪功公生徵士公,又徙余姚之秘圖山,惟總幹公後世居之。予深維祖德,思一至其地,顧馳驅南北。人事卒卒未便,因以“達溪”自號,志不忘也。歲辛卯內艱歸里,癸巳服闋。需次,族人茂才斯馨輩,持家乘過訪,詢其風土,心更慕之。 

  明年春,攜從孫後載、後積、昆伸、昆潮,筍輿至止。仰瞻塋域,穆然長懷,周覽其山川,峰環水繞,霧合煙迴,秀石嘉林,暢娛心目,十里之間,蔚然聚落,無他氏錯處;山可樵,而書可讀;登齊壽之堂,見其族姓子弟,尊尊、親親、長長,揖讓進退,禮儀秩如。而鼎發、文佩、思齊、斯馨、鼎嵩、夢文、君玉、及甫、應南諸子,尤通達識大體,立家廟修譜牒,尊祖敬宗而收族。乃益歎先正貽謀之善,而後昆之能嗣守其遺緒也。 

  於時蓋樂之甚,族人鹹作而請,曰:“自姚江分派迄於今,茲幾五百歲。惟文成公一至焉,嘗書‘龍山舊家’匾額。其後,忠貞公又一至焉,堂額即其手翰。”得我公而三矣,豈偶然也,曷有以昭示將來?予不肖、不克紹衣先烈,猶得追孝於前文人,繼二公之芳躅,斯誠幸矣。而風塵鞅掌稅駕何時,人地之兼勝遊難再即,何能不眷眷於是哉。 

  乃從其請,而為之記。時達溪家廟落成,為書一聯於堂,並作“虹橋”二字,俾鐫之溪石。又出白金五十兩,為歲時墓祭。因並書之。 

  乾隆甲午春三月,余姚裔孫謀文書。 

  將碑文與宗譜印證,“王長山”即是“篁嶂山”“王章山”“虹橋西山”等,“安撫公”即是“王補之”,“迪功公”即是補之孫“王松”,“總幹公”即是補之弟“王輔之”,“徵士公”即是王松子“王季”。 

  《姚江王氏宗譜》上,落款有“龍山後裔謀文輯校”字樣,說明《姚江王氏宗譜》輯校者便是王謀文,其中卷二十就有王謀文所作的《達溪展墓記》。 

  讀碑文,從中獲知以下信息: 

  1.達溪的王長山(篁嶂山)是謀文的祖上王補之和補之孫王松的墓地所在處。 

  2.自王季遷余姚秘圖山後,在虹橋村居住的是王輔之後人。 

  3.尋根問祖的引力使王謀文心心唸唸,為感念祖上恩德,他自號“達溪”,以不忘宗脈。 

  4.1771年(辛卯),謀文母親過世,守孝三年,至1773年(癸巳)期滿除服後,他才來虹橋尋根。 

  5.1774年(明年春,即乾隆甲午春三月),王謀文帶後輩來虹橋祭祖,看到優美環境及族人子弟的良好禮儀,感懷虹橋是可生活、可讀書的好地方,感謝祖先行為成就影響著後代子孫。 

  6.從1278年遷秘圖山,至1774年,近500年期間,有三位後裔為“老家”寫字。其中,文成公(王陽明謚號文成)尋祖到虹橋,曾題匾“龍山舊家”;後來,忠貞公手書了堂額;王謀文自謙雖不才,幸蒙族人抬愛,也追隨二位先輩足跡,書寫了堂聯和“虹橋”兩字,雖屬偶然,有待將來“昭示”,但他幸福感滿滿。 

  7.現仍在虹溪村(原虹橋村)橋下的、刻在溪石上的“虹橋”兩字原是王謀文手跡。 

  8.1774年(乾隆甲午春三月)正好是達溪家廟落成,謀文還出資白金50兩,用於祭祀祖墳所需。 

  9.這篇碑文是王謀文於1774年(乾隆甲午春三月)所寫。 

  《上虞達溪王長山》碑刻的發現,不僅進一步佐證了王陽明祖籍血脈在上虞達溪,而且更加豐富了達溪的人文內蘊,並解惑了相關疑問。鐫刻在虹橋溪中岩石上的“虹橋”兩字和“達溪山人書”落款,在經歷了無數次山水、流石衝擊後,依然清晰,現有了明確的來處脈絡,赫然成為達溪的人文景點。 

  “龍山舊家”題匾手跡已無從查找,或毀、或遺落某處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透過碑文,從陽明手書“龍山舊家”的行為中,讀懂了上虞虹橋“老家”在王陽明心中的份量。此外,我們大膽推測、小心求證,無論是1513年陽明尋根“龍溪之行”,還是陽明想念其父龍山公王華,陽明把虹橋作為“龍山舊家”並題匾是有深刻情感含義的,甚至影響到七世孫王謀文未來虹橋前以“達溪自號”,來過後以“龍山後裔”自稱。 

  王陽明離開我們已490餘年,但其精神不朽,特別是陽明思想智慧中“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的警句格言,對我們做人做事,值得終身銘記。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