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共49張圖片)
  • 22年2月15日 22:56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瓷器自產生之日起,龍紋即成為青瓷和白瓷常見的裝飾題材。戰國至唐代,龍多作堆貼、捏塑、范印在器物上。龍的形體大小不一,形制主要取決於器物的裝飾需要,龍角捲曲,嘴部刻畫細膩,但身軀較為呆板,頸、腹及尾部的變化不大,龍爪似蹄。隋代青瓷雞頭龍首四系壺(圖1)即為此時的典型器物,壺高49.5、腹徑24.5、口徑11、足徑13厘米,為盤口鼓腹,頸部飾有兩道箍裝飾,肩部兩側各有對稱的兩個橋形系。肩部一龍作耳,龍身為雙條脊狀塑造,龍口緊銜盤口,與之對稱的另一面是昂首的雞首,大大的雞冠,睜眼目視前方。腹部飾花瓣紋及鋸齒形花紋,均為模印。通常來說,帶管狀流的壺是從唐代開始的,而隋代以前的壺都是用雞頭作流的。此壺釉色光潤、潔淨,為隋代青瓷精品。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圖1?隋青瓷雞頭龍首四系壺

五代時期,龍紋開始作為一種紋飾或圖案出現在瓷器上,且向藝術化的方向發展。此時的龍紋像走獸,身體及四肢較粗,有尾,三趾,以寶珠、火焰、雲朵、波濤作襯托。宋代的龍紋由獸形變成蛇形,寶珠、火焰在面部作燃燒狀。瓷上裝飾方法不同,越窯用貼花、刻花、劃花;定窯用刻花、印花;吉州窯用剪紙貼花;磁州窯用釉下黑花的表現手法。元代強盛而統一的社會背景使元瓷得到很好的發展,瓷上龍紋的藝術水平又有所提高,除堆貼等基本表現手法外,刻畫、模印也出現在瓷器裝飾上。元龍身形矯健、細頸長身,體態奔放、動作自如、充滿生機。龍身多數披麟,身、尾界限清晰,龍首有角、發,卻無雙須,具清新飄逸的神韻。自元代始,對龍紋的燒造已有規定,至元二年(1336)元廷下令「禁服麒麟、鸞鳳、白兔、靈芝、五爪龍、八龍、九龍、萬壽、福壽字、赭黃等服」,是龍紋最終演變成封建帝王權威象徵的發端。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規定「官吏衣服、帳幔,不許用玄、黃、紫三色,並織繡龍鳳紋,違者罪及染造之人。統治者對龍紋實行壟斷,凡飾有龍紋的瓷器大多為官窯器物,製作之精細、技藝之高超絕非民窯器物的紋飾可比。明龍形態端莊威嚴,軀體粗壯,其角、發、須、眉、鰭、鬢、肘毛一應俱全,發部多為向後飛揚,龍口或張或閉,靈活自如;龍鼻多為如意狀,具有很強的吉祥含義。龍多兇猛威武,胸前大多飾有曲折的綬帶,身披火焰紋,怒髮衝冠,咆哮於海濤祥雲之間,以示帝王權勢。明代的龍紋多種多樣,大體上有雲龍、海水龍、穿花龍、火珠龍、團龍、螭龍、龍鳳呈祥、魚龍變化等。

明前期瓷器上的龍,威武端莊,龍形頭部變大,身軀及四肢較為粗壯,龍鬚毛髮濃密,有一種昂然向上之態。龍爪猶如鷹爪,雄健有力。永樂、宣德時期的龍極具神韻,堪稱典範。明中期龍變得溫馴而毫無野性,腹部細長成條狀,身體僵硬,輪形腳爪軟弱無力,龍眼目光呆滯,龍發稀疏向上紛飛。此時期的龍更為柔媚,無呼風喚雨的神力,更多是在花間漫步、池中嬉戲。正德瓷器在明代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器型一改成化、弘治以來纖細的風格,龍身及四肢更為細長,缺乏力量感。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明正德款斗彩雲龍碗(圖2),高6.6、口徑15.8、底徑7.3厘米。碗為斜壁,折底,圈足。口內沿有青花雙圈,內壁為素面白釉,碗心於青花雙圈內繪綠龍、黃珠、紅焰,龍的形態為五爪直立狀;口外沿為一圈青花回紋,外壁滿飾紅、黃、綠色雲紋,雲中主體紋飾是纏繞火焰的兩條綠色行龍,間以十字形雲朵組合圖案;碗底部有淡色青花雙圈,內有青花楷書「正德年制」4字2行款。此碗紋飾輪廓線以青花勾勒,再以純正的紅、綠、黃釉填色,其色彩之純、色調之艷為明代斗彩器所僅見。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圖2?明正德款斗彩雲龍碗

明晚期,瓷器上的龍紋以嘉靖、萬歷時期為代表,龍身更為細長,龍首上顎伸出,龍紋簡化,多以平塗方式渲染,用筆草率馬虎。明萬曆款青花龍紋罐(圖3),高15、口徑10.8、底徑13.5厘米。此罐近似於圓瓜狀,口部鑲有一圈銅口,應是原罐口沿殘損後補造。表面飾深藍色青花紋,肩部為纏枝牡丹花卉,腹部中央有4處長方形上下海棠花邊式開光,開光內各有造型相同的五爪盤龍圖案,龍體周圍飾有火焰紋,開光外側有對稱的蓮瓣紋、卷草紋;腹下部一周有8束折枝牡丹花紋;罐底為一矮圈足,底部中央有青花雙圈款,圈內為青花楷書「大明萬曆年制」6字2行款。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圖3?明萬曆款青花龍紋罐

經過清初經濟的恢復,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燒瓷技術在明代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進而達到歷史的最高水平。首先,統治者廢除明代的「匠籍」與「官辦官燒」制,採取「官搭民燒」制,大大促進了生產的積極性。另外,清代皇帝對瓷器製作的重視,也是制瓷業發展的重要原因。帝王的審美情趣,可以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所有方面,陶瓷的創意也一樣。清帝為了鞏固江山地位,顯示其皇權的威嚴,在陶瓷裝飾上大量使用龍紋。優質的材料,傑出的工匠,使清代瓷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

清代陶瓷的產地非常廣泛,景德鎮依然是全國陶瓷的燒造中心,並且代表著當時陶瓷燒造的時代水平。清代瓷器的造型裝飾,在明代的基礎上更加豐富多彩,在生產工藝上也發明創造了許多新的釉色品種,例如康熙的仿古銅彩釉、雍正的舊玉釉等;而釉上彩繪中五彩、琺琅彩和粉彩等都達到了相當高的工藝水平。其中,清三代的康熙、雍正、乾隆的陶瓷繪畫精緻,色釉豐富,裝飾手法多種多樣,達到了陶瓷裝飾的歷史巔峰。同時,清代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朝代,也是封建體制最嚴苛的朝代,對龍紋的使用亦相當嚴格,五爪龍紋僅限皇帝使用,三爪與四爪龍紋雖民間可以使用,但主要以供器為主。清代龍紋官窯瓷不僅在正式的場合與日常生活中顯示著皇族的尊貴,而且於工藝的「把玩」上亦精益求精。色彩斑斕的清官窯龍紋瓷汲取了其他工藝品中龍紋的形象,主要將青銅器、傢俱上的龍紋融入了官窯陳設瓷的紋樣中,豐富了清代官窯瓷器藝術的表現力。清官窯瓷器上正規的龍紋形象都出自傳統龍紋,如雲龍紋、海水龍紋、趕珠龍紋、戲珠龍紋等,但是夔龍紋、螭龍紋等卻是由商、周紋樣變形而成的。瀋陽故宮博物院藏明清瓷器三千餘件,主要以明清官窯瓷器為主,且多數為清宮原藏。本文將清宮所藏龍紋瓷器按類進行一一梳理,微而言之,對清代龍紋瓷器的鑒定具有代表意義。

雲龍紋

雲龍紋作為陶瓷上的一種紋飾,始於唐宋五代時期,清代雲龍紋更堪稱為一種定型的紋飾。在構圖上以龍為主,雲為輔。龍在雲間穿梭,或嬉戲,或翻騰追逐。順治朝的雲龍紋形狀整肅,體型高大,採用中國傳統水墨畫的頓、捺、皴、點的技法渲染龍游浮雲,翻騰轉側,一身三現,有「雲從龍」之感。

康熙時期,我國制瓷業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康熙朝的雲龍紋表現形式多樣,有高壯雄渾的威龍,亦有瘦小纖弱的龍紋,對比強烈。從形體上講,龍頭方正,龍身常呈「弓」字形,其腹部有明顯的下墜感,頗具動感。在龍的繪畫技巧上採用勾描的手法,且顏色變化豐富,有一種令人震懾之感。另外,康熙雲龍紋描繪精細,特別注意須、爪的刻畫,雲龍紋的輔助紋飾為火焰紋。

清康熙款青花雲龍福壽碗(圖4),高6、口徑13、足徑5.7厘米。碗敞口,深腹,圈足。內、外口沿均有青花雙圈紋,內壁為白釉素面,裡心為雲龍紋;外壁繪首尾相逐的兩條行龍以及火焰、流雲紋,兩龍之間為兩個裝飾性番蓮花圖案,海棠式花心內分別書楷書「福」、「壽」二字;外壁下部有雙層菊瓣花紋,碗底足外飾青花雙圈,底部為較大青花雙圈,內有楷書「大清康熙年制」6字2行款。該碗瓷釉亮潔,圖案豐富,為清宮原藏之康熙青花器。碗上龍爪伸展舒張,龍嘴的下頜明顯長於上頜,即所謂的「地包天」,為康熙朝龍嘴的典型特徵。另外,康熙官窯雲龍紋中的雲朵,基本上以「壬」字雲為主,與明代纖細飄逸的「壬」字雲不同,康熙「壬」字雲則粗狀結實。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圖4?清康熙款青花雲龍福壽碗

清康熙款黃地三彩紫綠龍盤(圖5),高7.4、口徑40、足徑26.5厘米。該盤中心有姿態矯健的紫、綠雙龍,在祥雲、火焰中相對盤旋;雙龍外圈為三彩四季花卉;大盤口沿環繞著6條相間排列的紫、綠色行龍,在雲朵中穿行;盤外壁繪雲鶴。底有藍色雙圈,內為楷書「大清康熙年制」6字2行款。該盤為清宮原藏之器,現為瀋陽故宮博物院藏國家級一級藏品。「弓」字形的龍身,雖瘦小纖弱,但動感十足。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圖5?清康熙款黃地三彩紫綠龍盤

雍正瓷器以精細著稱於世,這不僅表現在器型、胎釉上,紋飾上也有體現。雍正雲龍紋在繼承康熙風格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雍正時期對龍角刻畫細緻,龍身粗壯、威猛,生動活潑。龍爪的轉折處多同康熙,呈鬚髮狀或鋸齒狀。另外,雍正的雲龍紋,一改順治、康熙兩朝以火焰紋為輔助的特點,在構圖中增加了大量的如意狀卷雲。

清雍正款青花雲龍碗(圖6),高8.5、口徑16.8、底徑7厘米。碗為折腰碗,口微撇,深腹,折腰圈足,胎薄細潤。通體內外白釉,內、外口沿均有青花雙圈紋,外壁飾青花雲龍紋,底足外飾青花雙圈,底部有楷書「大清雍正年制」6字2行款。折腰碗為雍正時流行的典型器之一,此碗上龍目圓睜,龍角突出,龍爪舒展,威武之態躍然於目。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圖6?清雍正款青花雲龍碗

乾隆一朝,是清代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瓷器以造型端莊規整、風格華麗為特色。乾隆朝的雲龍紋沿襲了康熙雲龍紋的風格,龍身呈「弓」字形,動感十足。龍爪轉折部位多呈順向的鋸齒狀,輔助紋飾為康熙時盛行的火焰紋。乾隆雲龍紋更注意龍鰭的描繪,可謂細緻入微,威武之姿不足。

清乾隆款青花雲龍海水缸(圖7),高24、口徑21.2、底徑11.8厘米。缸敞口,深腹,平底。缸外壁口沿處飾青花雙圈,近底處飾海水紋,缸外壁飾兩條首尾相接的行龍,五爪舒展,屈身向前。底有「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篆書款。此缸的雲龍紋的表現方式代表了乾隆時期雲龍紋的典型風格。乾隆雲紋借鑒雍正雲紋的表現方法,採用卷雲紋與火焰紋相結合,而卷雲的形狀類似於長腳如意紋。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圖7?清乾隆款青花雲龍海水缸

從乾隆後期開始,龍紋形如驅殼,威猛之勢蕩然無存。嘉慶時期,嘉慶官窯的雲龍紋沿襲了康雍乾三代雲龍紋的特點,如康熙雲龍一樣,龍呈「弓」字造型;如順治火焰紋一樣,中間一焰伸展;輔助紋飾如雍正雲龍紋一樣,為火焰紋及卷雲紋。龍變得瘦弱,且突出龍爪轉折部位的描繪,呈「個」字形。

清嘉慶款青花雲龍碗(圖8),高6.5、口徑14.5、底徑5.2厘米。碗敞口,深腹,圈足。外壁口沿飾青花雙圈,腹部主要紋飾為雲龍紋,底有「大清嘉慶年制」6字3行款。龍身長,下頜低垂,龍爪轉折的部位突出,雲的層次較多,雲腳較短。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圖8?清嘉慶款青花雲龍碗

道光二十年(1840),爆發了震驚中外的鴉片戰爭,從此中國社會進入半殖民地的歷史時期。清代嘉、道、鹹三朝的瓷藝如明代嘉、隆、萬三朝一樣,其社會狀況和制瓷水平都是每況愈下,由盛世的高峰洩向衰敗的低谷。

道光朝除沿襲嘉慶時的一些品種外,其他各類品種的工藝水平日益低下。道光官窯雲龍紋的顯著特徵是龍頭多披頭散髮,且有形無神,形象呆板。道光的朵雲多為放射形的火焰狀,雖說是連續的「山」字形,卻採用了上下相接的「山」字形。清道光款青花雲龍盤(圖9),高3.6、口徑16.5、足徑9厘米。盤敞口,淺壁,圈足。盤內、外口沿飾青花雙圈,盤心青花雙圈內飾雲龍紋,盤外壁飾首尾相接的兩條龍,翻騰在雲海之間。底白釉,上有「大清道光年制」6字3行款。該盤畫工精細,製作講究,不失為道光時期官窯的精品,但龍失去了清盛世時的雄壯之感,所繪龍紋雖張牙舞爪,但龍的威武蕩然無存。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圖9?清道光款青花雲龍盤

咸豐一朝器物不多,而官窯中的雲龍紋器物更是少見。民窯雲龍紋繪工不精,龍鱗不重細節,勾邊填白的雲紋為本朝所獨有。同治時期官窯雲龍紋極少,民窯雲龍紋刻畫簡單,特別是雲紋勾邊留白,形如花葉搭配在一起。光緒官窯雲龍紋繼承了清盛世遺風,對龍頭、龍爪描繪細緻,雲紋則狀如靈芝。

清光緒款墨地三彩雲龍碗(圖10),高7.4、口徑16、底徑7厘米。這件器物碗裡心和內壁均為白釉素面,外壁及足面為墨地;墨地略微泛紫,以紫、綠、黃釉彩繪雲龍紋圖案,五爪雙龍一紫、一綠,相互追逐,線條輪廓粗放,色彩對比強烈;碗底有青花楷書「大清光緒年制」6字2行款。這件光緒朝仿康熙墨地三彩器製作較細,但與康熙墨地三彩器相比,紫綠顏色比較灰暗,由此更顯見墨地三彩瓷器燒造難度之大。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圖10?清光緒款墨地三彩雲龍碗

海水龍紋

清代海水龍紋器物較多見,所繪龍紋與前面提及的雲龍紋無異,基本保持本朝的特點,主要的區別在於海水紋與明代不同,各朝之間亦有很大的差別。

順治朝瓷器不多,海水龍紋中的龍紋與雲龍紋沒有什麼差別,海水以半圈形為主,通常以青花留白的方式表現浪花飛濺的瞬間。康熙海水龍紋中的海水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海水與浪花融為一體,沒有明顯的浪花與海水的界限,具有寫實的風格。清康熙款青花海水紅彩龍盤(圖11),高4.4、口徑7.3厘米。盤敞口,淺腹,圈足。盤內壁口沿飾青花雙圈,盤心飾青花海水紅龍。盤外壁以青花海水紋為地,上繪九條紅龍,軀體舒展騰躍於海面。底白釉,青花雙圈內有楷書「大清康熙年制」6字2行款。海水層次鮮明,紋飾細膩,浪花飛濺,動感十足。此盤為康熙朝的典型器物。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圖11?清康熙款青花海水紅彩龍盤

雍正官窯器上的海水龍紋威武雄壯,氣勢磅礡,無論是三爪龍還是五爪龍均刻畫得細緻入微。清雍正款青花紅龍大盤(圖12),高8.7、口徑47.4、足徑27.6厘米。此盤斜沿圈足,胎質細膩,造型規整,釉色純正。全器由深藍色青花、橙紅色彩釉組合製成,盤口內沿為青花留白海浪紋,內壁刻畫四條紅釉行龍,身繞火焰,在青花流雲之中相互追逐,每龍神態各異獨具特點,或前望或回首,或引頸或昂頭,或象鼻或魚尾,或張臂或展翼,或五爪或三足;盤心為一條紅色五爪正龍,在青花繪製的海水中環繞追逐一紅色火焰珠;盤口外沿、底足之上均有青花雙圈,外壁紋飾圖案與內壁彩繪完全相同;盤底部中心有青花雙圈,內為楷書「大清雍正年制」6字2行款。此盤為雍正朝所造較大器物,突出的龍角、怒張的龍鬚、伸展的龍爪和威武有力的背鰭,充分體現了雍正龍的兇猛,是標準的宮廷御用之器,其青花和紅釉均為雍正時期典型釉色,而盤面精湛的紋飾圖案也讓人感受其藝術之美。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圖12?清雍正款青花紅龍大盤

清雍正款青花海水龍鳳捧盒(圖13),全高12.3、盒高6.6、腹徑19、足徑9.7厘米。此盒呈上蓋、下碗扁圓體外型,蓋與碗之間有子母口。蓋面以藍色青花釉按左右側分繪行龍、立鳳逐珠圖案,龍鳳周圍飄繞火焰紋、雲紋;碗外面按四個方向繪有海水江崖圖案,海潮洶湧,浪花飛濺,礁石挺立;盒底部中央寫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6字2行款。此件捧盒造型講究,胎質精細,青花釉料色澤純正,器物表面光亮晶瑩,將雍正朝官窯瓷器優異之處多予展示。蓋上雲龍與盒身的波濤交相輝映,翻騰的海水不僅烘托了雲龍,更有一種浪翻水騰的氣勢,而且混為一體,上下呼應,起到了水天相連的藝術效果。該捧盒的海水刻畫極其細膩,幾條細密的弧形線緊連留白的浪花,構成一組完整的海水紋,更有氣魄。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圖13?清雍正款青花海水龍鳳捧盒

乾隆朝的海水龍紋雖基本上繼承了康雍時的風格,但就龍紋來講,韻味不及康熙,精細程度亦不足雍正。瀋陽故宮原藏清乾隆款青花海水紅龍盤(圖14),高4、口徑14.4、足徑10.7厘米。該盤胎質細密,瓷釉光潤,畫工優良,底部有圈足。器物表面以白釉為主,盤口內沿為青花雙圈,內壁為素面白釉,盤底繪深藍色海水紋,水面留有白色浪花及波浪線,中心繪一條橘紅色舞龍,軀體粗壯,四肢伸展,雙目側生而緊閉其口,龍首形象異於傳統龍紋;盤口外沿為一周青花花瓣紋,外壁滿飾深色青花海水波浪紋,海濤之上為9條各具姿態的紅釉龍紋;盤底足外面有青花雙圈,底部中心為青花楷書「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方款。該盤胎質細膩,龍紋較康熙時呆板,靈活不夠的龍體透出匠氣。但海水的畫法細膩,同前朝同類海水紋相比,繪工更為精湛,而且細弧線為左低右高的表現方法,層次較多。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圖14?清乾隆款青花海水紅龍盤

清乾隆款青花加紫海水游龍瓶(圖15),高50、口徑6.7、底徑16厘米。瓶為直口,細頸,圓球腹,底部圈足外撇,其形近似於天球瓶。器身較大,表面滿飾青花加紫釉,口部有青花雙圈,其下為一圈青花六角形方框,框內繪加紫小花,框外有裝飾花卉;瓶頸部至腹下部全部為青花海水紋,間有少量的白色浪花;波濤之上繪一條紫色游龍,飛舞追逐圓形日珠,其龍首及身軀略以青花勾勒,多為點彩式加紫而制,實中有虛,虛中含實,給人以虛幻之感;底足外面為一周青花三角形幾何圖案,三角形之內均為青花加紫花卉紋;瓶底部中心有不規則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方款。此件瓷瓶紋飾圖案較為特殊,但從其繪法及底款看,應為清代民窯製品。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圖15?清乾隆款青花加紫海水游龍瓶

道光官窯海水龍紋繼承了乾隆朝的遺風,龍和海水的畫法與乾隆同類器物十分類似,而區別是道光器的海水雖不及乾隆海水精細繁縟,但頗有新意,即用細密的弧線表示海水的同時,運用逆時針或順時針旋轉的螺旋線表示海中的漩渦。道光官窯海水龍紋亦有海水暗刻一種,如清道光款綠龍海水盤(圖16),高4.5、口徑17.8、足徑11厘米。盤外壁的海水即為暗刻,與乾隆朝相比,少了一些精細的韻味,沒有海浪翻湧的質感。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圖16?清道光款綠龍海水盤

咸豐海水龍紋刻畫不精,同治民窯的海水龍紋器物更是粗俗不堪,海水紋十分簡單,幾條細密弧線連著捲起的空白就完成了對海水的描繪,缺乏力度和質感。光緒官窯海水雲龍趨於簡單化、圖案化,過於強調紋飾的連貫性。宣統官窯器物上的海水雲龍紋在畫法上較為接近道光、咸豐朝的器物,以單線平塗為主,缺乏生動,其海水層次感較強,描繪得也較為細膩。

戲珠龍紋始於五代,是明清瓷器裝飾上典型龍紋的一種,構圖上,以龍和寶珠(火珠)組成畫面,通常是寶珠在前,龍在後追逐,俗稱趕珠龍,又稱二龍戲珠。火珠龍紋為龍紋的一種,在表現形式上與戲珠龍紋沒有太大的差別,構圖上通常以龍為主體紋飾,輔以火珠及雲朵,具有強烈的動感。清代戲珠龍紋與火珠龍紋基本上不脫本朝龍的風格。

順治朝戲珠龍紋的火珠呈條紋狀,動感不強。清順治款青花淨水碗(圖1),高8、口徑13、底徑4厘米。碗為圓缽狀,口沿外撇,鼓腹,底足細小且無釉露胎。口沿為棕黃色鐵銹口,口沿下有青花圈,碗外面為青花趕珠龍紋,正面有豎式方池,內書寫文字:「信士弟子程繼漠嘉,助淨水碗一幅供奉,順治拾捌年夏月吉旦」。順治雲龍的龍鱗一般多用斑片的方式加以表現,雲朵用勾廓露白的畫法。火焰沒有燃燒的質感,火珠生硬、沒有活力。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圖1 清順治款青花碗

康熙朝的二龍戲珠紋造詣頗深,品種齊全,器型多樣。清康熙款黃地三彩紫綠龍盤(圖2),高7.4、口徑40、足徑26.5厘米。盤直口折沿、淺腹、圈足。盤內心有姿態矯健的紫、綠雙龍戲珠,在祥雲、火焰中相對盤旋;雙龍外圈飾三彩四季花卉;折沿上飾6組相間排列的紫、綠色行龍逐珠,在雲朵中穿行;盤外壁口沿處繪雲鶴,外壁飾四組紫、綠行龍戲珠。底有藍色雙圈,內為楷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款。該盤為清宮原藏之器,現為瀋陽故宮博物院藏國家級一級藏品。盤上的火珠呈連續的「山」字形,紋飾新穎別緻,龍發分束向後,面目有蒼老之感,動感十足,是康熙朝的特徵。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圖2?清康熙款黃地三彩紫綠龍盤

清康熙款綠釉紫龍盤(圖3),高4.7、口徑25、足徑16.3厘米。該盤造型古雅端莊,胎體厚重,口沿外撇,盤壁呈弧形,平底,圈足,表面釉汁肥厚,色彩強烈。除盤底為白釉外,通體施深綠釉,並繪以深紫色雲龍紋圖案,盤內心有紫色單圈,內繪一條立龍穿行於火焰、雲海間,張牙舞爪,躬身逐珠;盤內、外壁各繪兩條紫色趕珠龍,間以火焰、流雲紋,外壁下部另有一圈較短鬚彌紋;底部圈足露胎,在白色盤底中央有青花雙圈,內為楷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款。康熙的戲珠龍和火珠龍紋飾,其總的特點就是氣勢宏大,動感強烈,且繪畫工巧。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圖3?清康熙款綠釉紫龍盤

雍正官窯戲珠龍紋基本上保持了本朝龍紋的傳統,即繪畫精細,如意形的雲朵採用雙勾的畫法,顯得流暢。火珠圓潤,有旋轉之感,紋飾的線條俊秀工巧。清雍正款斗彩龍鳳大盤(圖4),高6、口徑45.2、足徑25厘米。盤為折口板沿,底部為圈足。盤口沿有青花圈,圈內為五彩流雲;內壁為紅色、淺綠色並蒂而生的番蓮花各八朵,花蕊中均書寫團壽字,花朵周圍滿飾花葉紋;盤內心繪一龍、一鳳圍繞火焰珠翩翩起舞,龍背上舒展的雙翅更增添了它的雄姿與魅力;盤外沿有青花圈,內為白釉素地,外壁繪4組海水江崖圖案,海水洶湧激盪,江崖之畔生有靈枝,天空中另繪有紅色的蝙蝠,其祝壽祈福之意不言而明;盤底部中央為青花雙圈,內有楷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款。該盤現為瀋陽故宮博物院藏國家級一級品。盤心的龍與火珠均為本朝典型,特別是火珠,具有旋轉的感覺。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圖4?清雍正款斗彩龍鳳大盤

乾隆朝的戲珠龍紋具有表現形式多樣、紋飾繪製精細的特點。清乾隆款綠雙龍趕珠盤(圖5),高4.4、口徑17.9、足徑11厘米。盤撇口,淺腹,圈足。盤心繪綠龍戲珠,雖乾隆的龍紋承襲了康熙時的傳統,但與康熙同類器物的紋飾相比較,便可發現乾隆紋飾具有纖弱的風格,明顯不及康熙粗獷,如此盤的龍紋,不僅龍軀瘦弱,而且鬚髮亦不及康熙動感強烈,寶珠的火焰為「山」字形,且層次很多。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圖5?清乾隆款綠雙龍趕珠盤

清乾隆款五彩龍鳳碗(圖6),高7、口徑15.2、足徑6.3 厘米。該碗器型端正,繪畫精細,色澤艷麗,為清宮原藏之器。碗口內沿及裡底均有青花雙圈,裡底心為紅色火珠龍紋,龍身周圍滿飾綠色火焰紋;碗口外沿有青花雙框,框內有一圈五彩「八寶」紋飾及花卉、幾何圖案,碗外壁有紅、綠色二龍戲珠紋,兩龍之間各為五彩飛鳳圖案,雙龍、雙鳳之間滿飾花卉紋,碗足外面為青花雙圈;碗底部有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款。乾隆朝火珠龍的突出特點是紋飾密佈,遍及全身,繁縟感十分強烈。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圖6 清乾隆款五彩龍鳳碗

嘉慶朝二龍戲珠紋沿襲康雍乾時期龍紋的特點,但在龍爪的轉折處有所不同,呈「個」字形或竹葉形。清嘉慶款青花雙龍趕珠碗(圖7),高5.9、口徑11、足徑4.2厘米。碗撇口,深腹,圈足。通體白釉,碗外壁飾青花雙龍戲珠紋,近底處飾青花海水紋。底有篆書「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方款。「個」字狀的龍爪轉折處,呈重複「山」形層次,增多的火珠火焰,此為嘉慶朝二龍戲珠紋的特色。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圖7?清嘉慶款青花雙龍趕珠碗

道光朝的二龍戲珠紋主要繼承了乾隆朝的特點,披頭散髮的龍頭,略顯呆板,火珠無層次,顯得簡單。清道光款白釉綠龍紋盤(圖8),高4.4、口徑18、底徑11.1厘米。此盤為道光官窯器物,亦是清代傳統器物和紋飾,盤心繪綠龍一條,其盤旋器物的姿勢較乾隆朝要僵硬呆板,缺乏神采飛揚的氣勢,火珠仿乾隆朝火珠。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圖8?清道光款白釉綠龍紋盤

咸豐、同治的戲珠龍紋總體和前面類似,刻劃不精、鬚髮處理得十分草率是其共同點。清同治款抹紅雙龍趕珠杯(圖9),高4.8、口徑5.9、足徑2.2厘米。杯撇口、深腹、圈足。杯外壁抹紅雙龍趕珠,底白釉,上有楷書「同治年制」四字雙行款。此杯中主題紋飾的龍雖有張牙舞爪之勢,但全無龍的威嚴。龍頭小,軀體胖,龍爪伸張幅度過大。火焰紋雖沿襲清前期的「山」字形,但層次較簡單,為單排「山」字形,龍爪的轉折處為鬚髮狀,較清前期同類紋飾粗糙。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圖9?清同治款抹紅雙龍趕珠杯

清光緒款抹紅雙龍趕珠杯(圖10),此杯與圖9屬同款,不過趕珠龍紋具有光緒朝特色。龍的頭大,軀體細長,龍頭刻意描摹,火焰紋彎曲飄動,突出層次,火珠的火焰呈向上的姿勢,亦突出火焰的動感。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圖10?清光緒款抹紅雙龍趕珠杯

宣統二龍戲珠紋同光緒朝類似,清宣統款黃釉綠龍鳳紋碗(圖11),高6.6、口徑15、足徑5.7厘米。碗撇口、深腹、圈足。碗內白釉,外壁黃釉,上繪綠釉二龍戲珠紋,近底處繪綠釉海水紋。底白釉,上有楷書「大清宣統年制」六字雙行款。此碗畫工較為精細,但略顯刻板,且火珠的火焰呈橫向排列。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圖11 清宣統款黃釉綠龍紋碗

螭龍紋

螭,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屬蛟龍類,也稱蚩尾。螭龍紋作為紋飾出現在瓷器上始於宋代,盛行於明清。清代瓷器上的螭龍紋有蟠螭、團螭、雙螭等多種形態,通過繪畫、貼塑等表現。

康熙螭龍紋寫實與圖案並存,寫實細膩自然,圖案簡潔傳神。清康熙青花釉裡紅螭龍扁瓶(圖12),高14.5、腹徑9、足徑4.5厘米。瓶為直口,長頸,腹部呈扁圓狀,底部圈足;全器施以青花、釉裡紅兩種釉色。口沿下為青花斜條紋,頸部分層繪有珍珠紋、雷紋、斜條紋、回紋,瓶腹部以釉裡紅繪螭龍追逐火焰珠形象,龍身及火焰珠、火焰均以青花勾勒輪廓線;底足外面有青花圈紋,瓶底有青花雙圈紋。此件瓷瓶器型雅致,青花、釉裡紅相映生輝,反映了清康熙朝青花釉裡紅的獨特之處。康熙朝螭龍昂首,雙尾高高揚起,頭上無角,神態自然。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圖12 清康熙青花釉裡紅螭龍扁瓶

雍正螭龍紋基本和康熙朝一樣,整體紋飾更為生動活潑,細節處理更是一絲不苟。乾隆朝的螭龍紋更為細緻,製作精美。清乾隆款粉彩綠地雲螭蓋罐(圖13),全高19.5、腹徑14、足徑7.6厘米。此蓋罐由上蓋和下罐兩個部分組成,蓋上鏤空雙圈,蓋鈕為金色,罐肩部為如意雲頭紋,腹部主題紋飾為雲螭紋,近底處為變體須彌紋及錦文,底部有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印章款。 本蓋罐的螭龍密佈麻點,體態渾圓,造型生動,曲身飛舞,動感極強。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圖13 清乾隆款粉彩綠地雲螭蓋罐

嘉慶朝螭龍紋的細節刻劃真實,製作精緻。道光時期的螭龍紋的龍身較長,龍爪細長無力,龍發如飄散的火焰,如馴服的小獸。

除上述龍紋外,還有團龍紋(圖14)、夔龍紋(圖15)、魚龍紋等等,基本不脫本朝的風格。康、雍、乾三朝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統治者對藝術極度熱愛,使此三朝的瓷器成為清代瓷器的代表。清代陶瓷龍紋裝飾的發展變化也主要體現在康、雍、乾這三個時期,此時的龍紋裝飾技法多樣,繪畫精緻,表現形式十分豐富。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圖14 清乾隆款黃釉綠團龍碗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瀋陽故宮院藏清代龍紋瓷器

圖15 清康熙款綠釉夔龍紋蒜頭瓶

龍,作為中華民族古老信仰的產物,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地位尤為顯著,在陶瓷裝飾上運用頗多,它寓意著吉祥,象徵著皇權。同時,瓷器上的龍紋不僅是帝王的象徵,同時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社會繁榮、國力強盛,人民安居樂業之時,龍呈威武雄壯之態;社會黑暗、國力衰弱,民不聊生之際,龍變軟弱無力,徒具其表。縱觀整個清代瓷器上的龍紋,它與皇帝的命運一樣,氣勢日益虛弱,康熙、雍正時期的龍紋尚存一絲兇猛,而乾隆晚期以後的龍,下顎低垂,狀似威嚴,實則無神韻。準確掌握不同時期瓷器龍紋的特徵,是龍紋瓷器鑒定的重要依據,對龍紋瓷器的斷代和鑒偽辨真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