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製作玉器工藝博大精深 用圖「說話」(共12張圖片)
  • 15年8月9日 15:5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一、搗沙和研漿: 如圖一、搗沙研漿中,一玉工用杵將石臼中的石沙搗碎,而另一玉工則正在將搗碎的石沙用篩子將顆粒大小分類,隨後用水漂去沙中的泥,之後乾淨的沙子被稱為“解玉沙”,以備隨後琢磨玉器之用。院子裡還有木桶、木盆和毛刷,是將篩好的沙再用水泡著,泥巴之類的雜質就會隨著水漂流出去了。經過搗沙和研漿的程序,就可以得到顆粒均勻的石沙。這些沙是用來解剖玉璞、琢磨玉器的,所以就做“解玉沙”、“磨玉沙”。

  二、開玉: 沒雕琢的玉料外表常常包裹了一些粗松的石頭。開玉,就是把其外表別的石頭削掉。由於鋼絲硬度往往低於玉石,因此,在剖開過程中,必須不斷添加解玉沙。如圖,合著水的黑石沙從鋼鋸上吊著的茶壺中滴到玉璞上,玉工來回拉動鋸子來開玉。鋼絲是割不動玉的,所以在樹枝上掛著一個茶壺,壺底有洞,壺裡裝的是黑石沙和水,混著黑石沙的水滴,一滴一滴的滴下來,滴到玉璞上,增加了鋸的鋒利度,這樣來回的摩擦和切割,才能把玉皮子切掉。

  三、扎碢:

  四、沖碢:利用‘沖碢’這種工具,把方塊或方條的玉料上,方方硬硬的轉角部份,‘沖’成圓這個步驟也是坐在旋車上完成的,用一段厚竹枝外面繞著厚鋼圈(又叫做沖碢),配著和了水的紅沙,慢慢衝去玉塊上的方角。經過這個步驟,要雕琢的作品也大致成形了。

  五、磨碢:利用‘磨碢’這種工具來磨細玉器的表面。所用的工具和第三步的‘扎鍋’有些相似,但扎鍋是薄而銳利的,而磨鍋厚約二、三分。可以把玉的表面磨得細膩,發出溫潤的光澤。

  六、掏堂:掏堂,便是挖空容器的內部。首先,用鋼捲筒旋進玉器的中央,經過這道工序,玉器的中央會出現一根圓柱,此時就得由最富經驗的老師傅振錘取出玉梃,因為如果力道不對,不是玉梃取不出來;便使整件玉器碎裂。接著,再以彎形的扁狀的錐頭慢慢琢磨,搯空玉器的內膛。

  七、上花:上花,也就是以小形的軋碢,又稱丁子,在玉器的表面磨琢花紋。不同的軋碢形式會留下不同的線條。現代玉器上花,是以類似牙醫所使用的鑽針。馬達帶動並配合活動的軟管,因此移動相當靈活、隨意。

  八、打鑽:這是對於一些要雕琢鏤空花紋的玉器,所做的一個重要步驟。打鑽的工具主要是彎弓和軋桿,軋桿底端鑲有金鋼鑽。玉工坐在桌子的一端,用左手握著玉器,抵在軋桿下端金鋼鑽的下面,右手來回拉動彎弓,彎弓會帶動軋桿一來一回的旋轉,桿尖所嵌的金剛鑽就可以把玉鑽出一個圓洞了。戰國至西漢的玉工,便十分擅於利用鑽圓洞的技法,營造線條迴旋轉折處流利飽滿的效果。

  九、透花: 透花,也就是鏤空花紋,以‘搜弓’為主要的工具。操作的時候,先把搜弓上的鋼絲解開一端,穿透這個圓洞,再綁好。玉工的右手握著搜弓,一來一回拉動著,鋼絲上加浸了水的石沙,就能按照玉片上畫的線條來切割了。因為一般書寫作畫的墨汁,是會被墨水沖洗掉的,所以玉工是用石榴皮的汁來勾畫出要透雕的圖案,和了水的解玉沙,配合鋼絲在玉片上來回割鋸時,圖案仍是清清楚楚的不會被水洗掉的。距今五千三至四千二百年的良渚文化,已出現以拉線透花的玉器,發展至清代鏤雕玉器薄而細,達到技法的巔峰。

  十、打眼:這是專門對付像鼻煙壺、扳指、煙袋嘴之類的小而又有固定形狀的玉器,要鑽孔時所用的特殊技巧。因為這類玉器太小了,不方便用手拿著打鑽,所以就在大竹筒中裝了水,上面安裝木板,木板中央挖了洞,洞的形狀就和要鑽孔眼的小玉器形狀相同。不同形狀的小玉器,要配上挖了不同形狀孔洞的木板。

  十一、木碢圖:木碢是磨光的碢,一般是用葫蘆瓤做的,把已雕琢好了的玉器外表仔細的磨光。這時使用的工具結構是登板連繫著木軸,帶動一個圓形的轉盤,而這步驟用的圓盤,是厚厚的‘木碢’,配用的石沙硬度比較低,又稱‘浸水黃寶料’,大約是石英沙來細細磨光。

  十二、皮碢圖:皮碢是牛皮製成的,是玉器的最後工序拋光上亮用,具體呈現玉色。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