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摘要】宋清兩代是中國歷史上仿古玉器出現的最高峰時期,同樣為仿古玉,宋仿古與清仿古在社會背景、種類、仿刺年代、仿製類別、造型紋樣、工藝及藝術性上存在諸多不同,尤其在造型紋樣及藝術性上,兩者在存在大量相異性的同時,在藝術風格特徵、仿青銅玉器所體現的時代特點以及題材的趨向性上卻體現出相同之處。
仿古玉是玉器中性質比較特殊的門類,主要是指借鑒和仿製歷史上工藝美術的造型與紋樣而進行製作的玉器。仿古玉經歷四個時期:兩宋、明、清和近現代,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共出現過兩次高潮:第一次出現在宋代。出現的原因政治上是由於帝王的提倡;文化上是由於宋代興起文物研究,金石考古之風盛行,仿古玉能滿足統治階級復古的心理;經濟上是因為北宋後期經濟發展,很多文人士大夫開始追求文化收藏。第二次出現在清代。清代仿古玉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從技術及藝術水平上都遠遠超過宋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清代仿古玉是在前代仿古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其技術及藝術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其二,清代玉材來源豐富,乾隆24年平定新疆叛亂後,大量和田玉進入內地;其三,清朝宮廷收集有大量的古代器物,為仿製提供了參照物;其四,隨著金石學的進一步發展以及明清時期復古思潮的氾濫,仿古成為一種時尚;其五,清代仿古玉器的飛速發展與乾隆皇帝對古玉的重視也有極大的關係。
玉器的造型與紋樣好比時代的符號,不同的造型與紋樣往往反映不同時代的藝術特徵和審美觀念。宋、清這兩個歷史上仿古玉發展的最高峰時期,仿古玉的造型與紋樣既有相異之處,也有相同之處,其具體表現如下:
一、宋清兩代仿古玉器造型與紋樣的不同之處
(一) 仿製年代不同
宋代仿古玉所仿製的年代從史前期開始,歷經商周、春秋戰國到漢代。從出土玉器的數量來看,宋代仿古玉器主要是以漢代玉器為仿製對象,中國玉界也常常會用「唐仿戰國宋仿漢」來概括宋代時期仿古玉的時代特點。清代仿古玉所仿製的年代相比宋代時間更長:從史前期直到清之前的明代。其中清仿商周、清仿宋元時期的玉器較多。
(二) 種類不同
宋代仿古玉的種類有佩飾、劍飾、禮器及祭祀用品三大類。佩飾包括了帶飾、帶鉤、玉環、玉翁仲、宜子孫佩飾、玉塊、魚形佩等;劍飾包括劍秘、劍首、劍格等;禮器及祭祀用品主要有琮、壁、卣、尊、簋、觥、杯等。清代仿古玉的主要種類有禮器、佩飾及陳設品三類。禮器主要有琮、圭、璧等:佩飾主要有環、璜、雞心佩等;陳設品主要以器皿為主,風格多樣。
(三) 仿製類別不同
宋代仿古玉器的仿製類別主要以仿漢代玉器為主,也有部分仿青銅器或前朝的古玉等。清代仿古玉的仿製類別較多:一是仿前朝古玉,如清仿良渚以及漢、宋、明等時期玉器;二是仿青銅器;三是仿痕都斯坦玉;四是仿瓷器、漆器、竹器等藝術造型。
以同樣的仿漢代玉器與仿青銅器為例。宋代與清代的仿古玉在造型與紋樣上具有明顯不同。
1.仿漢代玉器
以宋仿漢「宜孫」出廓璧(圖1)與清仿漢「宜子孫」出廓璧(圖2)為例:
(1) 從造型上,宋仿漢「宜子孫」出廓壁與清仿漢「宜孫」出廓璧在造型上相似,都是仿漢代出廓璧造型,都是採用相對對稱構圖形式,但清仿漢出廓璧出廓部分面積較大;
(2) 從紋樣的複雜性上,清仿漢出廓璧以雙龍四風和「長宜子孫」四字為主要紋樣,與宋仿漢出廓璧的雙螭、「宜孫」等紋樣相比更複雜:
(3) 從主題上,宋仿漢出廓璧中的雙螭等紋樣與「宜孫」二字肌理處理手法相似,紋樣與字區分不清晰。而清仿漢出廓璧璧中除「長宜子孫」四字及圓壁的內外輪廓採用平雕外,其它紋樣都以複雜而精美的淺浮雕加以裝飾,與宋仿漢出廓璧相比更好地突出了「長宜子孫」的主題:
(4) 從工藝上,宋仿漢出廓璧與清仿漢出廓璧相比璧體較厚,紋飾雕琢不清楚,立體感不強,璧中的雙螭只有大概的外形。其它紋飾及文字也都表現得較為含糊。清仿漢出廓璧與宋仿漢出廓璧雕刻手法相似。都以透雕與淺浮雕相結合,但清仿漢出廓璧形質光滑、拋光度高,無論是龍、鳳、字的造型。還是淺浮雕的紋飾線條都均勻突起,十分清楚,從工藝上遠遠超過宋代。
(5) 從藝術性上,宋仿漢出廓璧從造型紋樣和雕刻手法上都保持統一,整體造型紋樣較漢玉複雜、有變化,雖然保留了古玉的古拙特點。但已沒有了漢玉的嚴肅性,反映出的卻是宋玉的世俗化傾向的特點。清仿漢出廓璧造型雖與漢玉相似,但繁縟華麗、誇張靈活的紋樣設計完全沒有了古玉的古拙特點,同時龍鳳呈祥題材的運用使得整個璧的設計體現出強烈的裝飾性和世俗性。
2.仿青銅器
仿青銅器是仿古玉器中的重要類別。青銅器以其造型莊重肅穆,紋樣複雜多變,在宋、元、明、清時代的玉器中均有仿製,以宋白玉獸面紋卣(圖3)和清青玉御題詩六出戟兕觥(圖4)為例,兩者在造型紋樣上存有較大差別:
(1) 從造型上,宋代白玉獸面紋卣胎體厚重,分為蓋(已失)、提梁(已失)和器身三部分,器身為口小腹大的圓柱體,兩側裝飾有對稱的渦紋方耳和夔龍柄,整體造型簡單、敦實厚重:而清青玉御題詩六出戟兕觥相比宋代獸面紋卣則胎體較薄,整體造型分為蓋和器身兩部分,器身又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為倒梯形的頸,中部為方形的腹,下部為梯形的足部,器身上、中、下三部分又各有六個出戟。觥身一側有一長柄,整體造型端莊而又複雜多變。
(2) 從紋樣的複雜性上,宋代白玉獸面紋卣與清青玉御題詩六出戟兕觥的紋樣運用都較複雜:宋代獸面紋卣器身上部裝飾有夔龍紋,下部為饕餮紋,器身兩側裝飾有渦紋方耳和鏤空的夔龍等。而清代出戟兕觥的紋樣就更複雜:器蓋有獸面紋以及類似獸身變形的雲紋、如意紋,器頸裝飾有蕉葉紋,器腹裝飾為獸面紋,足部的出戟飾變形為蟬紋,器身為獸吞夔式紋樣。
(3) 從銘文上,清代出戟兕觥蓋內刻有仿銘文的乾隆皇帝詩句,這是宋代仿青銅玉器所不具有的。在器物上刻款,一方面顯示乾隆皇帝好古及標新立異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具有裝飾價值和考古價值。此類典型代表作品很多,乾隆時期在仿造青銅器的玉爐、玉薰、玉瓶、玉壺等器身上,都刻有「大清乾隆仿古」或「乾隆仿古」兩種款識。
(4) 從工藝上,宋代獸面紋卣與清代出戟兕觥都採用了透雕、平雕、浮雕與高浮雕相結合的技法。但清代出戟兕觥與宋代獸面紋卣相比工藝上要精緻的多,清代出戟兕觥造型紋樣清晰,光澤度高,器體光滑,而這些是宋代獸面紋卣所無法相比的。
(5) 從藝術性上,清代仿古玉是在宋代仿古玉技術的基礎上有新的繼承和發展,藝術造詣更高。清出戟兕觥整體比例協調穩重,紋飾繁複精美,極富裝飾性,而宋代獸面紋卣從造型到紋飾整體裝飾因素不突出,也不似商周青銅器有力度感。清出戟兕觥雖然也無法與商周青銅器的力度感和誇張性相比,但它在紋飾佈局上卻將玉器與青銅器的裝飾性融合得恰到好處:在紋飾的層次處理上,清出戟兕觥採用高、中、低、平等多層復合。整體裝飾主次分明,疏密有致,更能體現商周時期青銅器紋樣厚重繁複、精緻嚴謹的風格,雖然說宋獸面紋卣在紋飾層次處理上也採用了高、低、平三個層次,但與清出戟兕觥相比層次不明顯,疏密處理上也較亂。
二、宋清兩代仿古玉器造型與紋樣的相同之處
1.藝術風格具有綜合性,體現當朝特點造型與紋樣是審美意識的產物。審美意識有著強烈的民族性、社會性和時代性。仿古玉的製作者受到所處時代和工藝的影響,在仿製中,製作者會不自覺地將習慣和時代特點注入到所仿的紋樣或造型中。在仿古玉中除了刻意的仿古外,大部分仿古玉都在設計中加入了本朝藝術特點,借助本朝先進的工藝技術來完善古代玉器造型、紋樣製作中的工藝瑕疵,相比古玉更具時代性和觀賞性。
(1) 宋代仿古玉。還是以宋仿漢宜子孫出廓璧(圖1)為例,此璧與漢代相比「僅僅在造型上參考了前代器物,在紋飾和細部刻劃上則保留了鮮明的宋代玉器風格。」宋仿漢出廓璧在造型上與漢代出廓璧相似,雖然說璧中雙螭裝飾性的分叉尾具有漢代的特點。但雙螭整體性強,結構簡單卻具有宋代玉器的特徵:同時漢代螭紋在造型上多為一個並常與龍、風、虎、朱雀、玄武等共同組成圖案,而宋仿漢出廓璧中採用雙螭造型就具有宋代的特徵了。再如宋仿漢的雙螭雙飛虎蝶形佩(圖6),這件作品造型上與漢代蝶形佩相似,但蝶上的動物造型與花紋卻是宋代的風格;同時宋仿漢蝶形佩造型複雜、體型飽滿圓潤,與漢代蝶形佩簡潔剛健的風格形成鮮明地對比。
(2) 清代仿古玉。清代仿古玉作品「仿古而不泥古,仿中有創造,仿中有變化,真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清代此類仿古玉器很多,如清代一些玉鼎的造型,紋飾就是運用了清代的龍紋或花卉紋:戰國谷紋璧的乳丁紋上都有陰刻的「e」狀谷芽,而在清仿戰國谷紋璧中「e」狀谷芽消失了,留下的只是光滑的乳丁紋;清代螭紋雙聯玉琮(圖7)是典型具有清代風格的仿古代表作,從新石器時代出現的禮器玉琮多為或長或短的單獨管狀立方體,而清代編紋雙聯玉琮造型將兩個玉琮聯合為一體,可謂是清仿古玉琮造型上的獨創;清代翠雕獸面雙耳蓋瓶也是仿古而不泥古,具有典型清代風格。這件作品整體造型仿青銅器,瓶身腹部模仿青銅器的雲紋和饕餮紋,但頂蓋及瓶身的繩紋、環扣、透雕蛟龍鈕以及象首耳,象鼻鉤掛活環卻體現清朝時代風格。
2.宋清仿青銅玉器體現商周時期青銅器特徵
(1) 從裝飾題材上,商周時期青銅器多以夔龍、鳳、蟠螭、蟠虺、蟬、牛羊、虎、象等鳥獸形象為主。商周以後的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題材內容逐漸趨於生活化和現實化,多以表現蓮、鶴、人物以及狩獵、宴樂、攻佔等寫實場景和人物為主。從宋、清仿青銅玉器大部分以表現鳥獸形象為主的題材中可以看出,宋、清仿青銅玉器所體現的是商周時期青銅器的特徵。
(2) 從造型及紋樣的層次上,商及西周早期大部分青銅器紋飾繁複、層次豐富,到西周晚期裝飾明顯趨於簡化,甚至一些青銅器出現「素而無飾」的裝飾風格,春秋中晚期部分青銅器裝飾愈加細緻,已褪去商周青銅器上厚重、繁複及威嚴感覺。從現有資料看大部分宋、清仿青銅玉器在紋飾表現上繁複、層次多,具有明顯的商周時期青銅器特徵。
3.題材趨向世俗性與裝飾性
玉器在上古時期及中古時期主要用於政治活動。宋代與清代所出現的仿古玉除部分用於政治活動外,大部分主要用於滿足統治階層鑒古、賞古的心理需求和審美情趣,加之宋代以後玉器商品化,民間用玉開始增多,宋代以後的仿古玉逐漸體現出生活性、世俗性的傾向,仿古玉的題材運用由莊重嚴肅也逐漸趨向世俗性與裝飾性,清中期達到高峰。宋、清時期的仿古玉器除部分完全仿古外,很多仿古玉在題材上多運用一些花草、龍、鳳等吉祥紋樣,同時在紋樣造型及工藝上也趨向裝飾性。如宋仿漢的雙螭雙飛虎蝶形佩在題材處理上,所採用曲線形的動物、植物紋樣造型優美、生動活潑。複雜的動物紋與植物紋相互穿插,以及蝶形佩下部具有韻律美的旋轉植物紋樣,整個器型題材極具世俗性和裝飾性,已完全沒有了漢代操形佩的簡潔莊重感。
三、結語
從以上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宋代仿古玉與清代仿玉雖然在藝術風格的綜合性、仿青銅玉器所體現的時代特徵以及題材趨向性上相同,但在種類、仿製年代、仿製類別、造型紋樣、工藝及藝術性上存在諸多不同,尤其是在造型紋樣及藝術性上,同樣是仿漢玉與仿青銅器,宋代與清代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時代特色,雖然說從技術及藝術水平上宋代仿古玉遠遠不及清代仿古玉,但宋代仿古玉對於清代仿古玉藝術風格的形成卻起到了積極地促進作用。
仿古玉在造型及紋樣的設計中仿古而不泥古,仿中有創造,同時在仿古玉中融人其它工藝美術如青銅器、痕都斯坦玉、瓷器等的造型、紋樣特點,都是我們在進行藝術創作中值得學習和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