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濤畫風筆墨鑒賞(共9張圖片)
  • 20年8月24日 07:1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在思想保守的士大夫和文人眼中,中國傳統繪畫是絕對不能越前人雷池半步的。他們要求畫家筆墨必須恪守古法,方為正統。石濤上人振臂一呼「筆墨當隨時代」和「搜盡奇峰打草稿」,震動當時阻力重重的沉悶畫壇。他超越時空的繪畫理念,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當今,可以說都是絕無僅有的真知灼見。談到鼎鼎大名的石濤上人,我們一定都會被他
「筆墨當隨時代」的精到之語所深深折服!

  吳冠中先生曾深刻地指出:「石濤是中國現代美術的起點。然而,另一方面,他又是中國傳統畫論的集大成者。遊走在現代和傳統之間,這也許是石濤成為反思中國美術傳統與現代的最佳切入點……」

石濤畫風筆墨鑒賞

圖1

  石濤(1642~1707年),清代大畫家和美術理論家,著名的「四畫僧」之一。他是明代藩靖江王朱守謙子、悼僖王朱贊儀十世孫。廣西全州人。原姓朱,名若極,小字阿長。遁入空門後,更名元濟、超濟、原濟、道濟,自謂「苦瓜和尚」。游金陵時,獲「仙竿一枝」,因自號「枝下叟」(圖1)。別署鈍根、山乘客、濟山僧、萬道人、一枝閣、大滌子、清湘遺人、清湘陳人、靖江後人、清湘老人、瞎尊者、零丁老人等等。

  在繪畫藝術思想上,石濤上人絕對是一位具有開拓性和超前意識的大畫家。山水畫講究筆墨氣韻,那麼,畫中筆墨內在的氣韻又從何而來?毫無疑問,皆從大自然當中而來。石濤提出山水畫的「一畫」論,就是指繪畫創作與自然規律息息相關的自然形成。繪畫筆墨中,不僅僅是駕馭普通技法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能否凸顯出筆墨精深博大的藝術思想和內涵獨到的藝術表現力。「搜盡奇峰打草稿」雖只有7個字,但他所表現出的是石濤對於萬山丘壑之真與美的崇拜與領悟。繪畫除了體現其對傳統筆墨的繼承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否「標新立異」「自立我法」。

  石濤說:「一畫之法,乃自我立。」此句的重點就在於「我」字上。按佛理講,「我」有「大我」
「小我」之別, 大我是得悟之我,小我是偏見妄念之我。得大我者必得「心法」,即可見性,可立一畫之法。反之,則難立「一畫」之法。明清以降,繪畫筆墨陳陳相襲,風格形式單一,一般皆以摹古為本而缺少新意。不少畫家的筆墨功力雖嫻熟精能,然終缺自家筆墨新風,實不足為後世論道。傳統功力固然要緊,但人的思想和筆墨不能僵化。石濤所處的年代,在繪畫思想上是一個極端頑固和保守的封建時期。而石濤則獨闢蹊徑,創出了「我用我法」、法本自然的藝術新天地。他丟棄思想束縛,熱烈擁抱大自然,將傳統筆墨與寫生寫實相結合,反對「泥古不化」的頑固保守思想。他的藝術思想對近現代繪畫影響甚是深遠。

  石濤在重視山川筆墨的同時,更強調要有自己的繪畫思想。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後,他寫出了繪畫心得《石濤畫語錄》。

石濤畫風筆墨鑒賞

圖2

  今偶讀《畫苑掇英·海外藏畫專輯》(第41期),欣賞到「景元齋」主人高居翰博士所珍藏的兩張石濤山水真跡。這幀《萬里艚艘圖》(圖2),紙本設色,縱23.4厘米,橫36.9厘米。畫原為完整多開冊頁,後流失海外,僅存此一開。因石濤中年居南京,晚歲客揚州,皆以鬻畫自給,故畫中的景物有人考釋為描寫金陵的,也有人認為是描寫揚州的。無論如何,但看此地「萬里艚艘」,一片昇平繁忙的景象,便可感覺得出此處一定是個水路交通通暢,物產十分富饒的寶地。畫面中,堅固的城池,一排排若隱若現的房舍,以及高高揚起的長龍船帆,雖未現人,然那鼎沸人聲早已劃破長空,盡顯畫面大氣象。整幅畫設色清潤淡雅,筆墨虛實相間,敷色輔以淺絳成之,構圖空靈。上題一詩:「萬里艚艘至,連天下故(聲)宮。半城擬蕩外,高雉碾波中。人辨江湖粟,潮飛日月虹。年年著眼去,漁稼不曾空。」鈐白文「半個漢」「阿長」印
。另尚有收藏鑒賞家潘季彤等藏印6方。

石濤畫風筆墨鑒賞

圖3

  另一幅是《高士修身圖》(圖3),墨筆紙本。紀年「辛亥」(1671年),應為石濤早期筆墨。此期畫風筆墨較為緊密,但筆致十分輕靈精準,點苔皴染、陰陽虛實、構圖比例等皆富山林真氣。上題詩曰:「高士逃名縛一龕,閉門終日念瞿曇。真須截去兩頭意,中斷不留獨出男。」署「辛亥深秋,請參後二語。石濤、濟。」起首鈐朱文印「癡絕」 ,下鈐兩白文印「頭白依然不識字」「清湘石濤」。「家破國亡」的切膚之痛,讓這位「手無縛雞之力」的「貴胄畫人」無可奈何,而唯一能渲洩自己心中惡氣的,也僅僅只剩下這三寸筆墨了!

石濤畫風筆墨鑒賞

圖4

  石濤比較喜歡唐詩,尤重太白、摩詰(王維字摩詰)詩境。存世有兩幅代表性作品,頗具新意。一為《李白望天門山詩意圖》(圖4),李白詩云:「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畫以詩傳情,山勢開合,江面空曠。歸渡和漸漸遠去的船帆,更增加了畫面中的詩情畫意,頗有「詩情秋水靜,畫意遠山明」之境。款落「李白《望天門山》,茲以張僧繇沒骨法圖此。清湘大滌子石濤濟。」鈐白文「苦瓜」「原濟」印兩枚。雖言用沒骨法,然實際上筆墨勾勒還是十分明顯的。二為《王摩詰詩意圖》(圖5)。原詩云:「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寫此圖乃借詩吐納思鄉之情,山凹幽深的筆致,伴隨著清和的悠悠微風,雖隱至於空谷山林之中,然每逢重陽佳節到來之時,心中總是湧起對遠方親朋故友的思念。可以看出,上人雖隱逸空門,但思想內在的感情還是非常豐富的。款落「王維《九日憶山中兄弟作》,余以范寬筆意寫之。清湘濟」。鈐白文「老濤」「苦瓜」兩枚印
。兩幅詩意畫中,楚江寬廣無際的浩浩江水,營造了畫家內在的廣闊心胸;山中清澈寧靜的梵古之音,讓靈動真實的筆墨更具震撼力。

石濤畫風筆墨鑒賞

圖5

石濤畫風筆墨鑒賞

圖6

  黃山是石濤最喜歡描繪的山水題材之一。這幅《黃山圖》(圖6)就是他於「丁未」(1667年)25歲時的一幅寫生山水。靈動的畫面,精確的點線,工細的筆致,這些都為其人生感悟的真實寫照。雖為早期之作,但一點也不稚嫩。上題:「畫有南北宗,書有二王法。張融有言:不恨臣無二王法,恨二王無臣法。今問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時捧腹曰:我自用我法。」「我自用我法」代表了石濤早年深悟畫理的藝術思想。由於石濤對此幅作品的創作手法十分滿意,故於「丙寅年」(1686年)復題之。

石濤畫風筆墨鑒賞

圖7

  石濤在山水畫創作上特別重視「外師造化」的外出寫生,故其筆墨風格豐富多彩,有一幀《疏雨高城圖》(圖7),就是宗法米家山水法,又融入自家筆墨風格的較為成功的精品。他將米氏獨到的「大渾點」融於山雨空濛的幽厚筆墨之中,更具畫中意境。歷代學米法者甚眾,然能如石濤真正理解筆墨這麼透徹且通畫理者,寥寥無幾。畫中鈐白文印「老濤」
,押腳為朱文印「清湘老人」。

 石濤畫風筆墨鑒賞

圖8

  石濤以寫浩然山川名世。實際上,他的花卉草蟲也寫畫得妙然出眾。傳世的《螳螂秋瓜圖》(圖8)就是一幅筆墨氣象十分大氣的寫意經典。你看,碩大的秋瓜佔據了整幅畫面的中心位置,顯得那麼的霸氣和壯觀。狡黠的螳螂面對這從天而降的龐然大物,一時間無從下手。款落:「庚辰(1700年)夏日,寄南高道兄清玩,大滌子石濤。」壓橢圓朱文印「清湘老人」。

 石濤畫風筆墨鑒賞

圖9

  人物畫也是石濤較為擅長的。《采菊圖》(圖9)將我們帶入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畫面空靈簡潔,人物神態逼肖,那品菊欲醉的飄飄仙容,真的讓人陶醉其中。人物開臉的發須筆致細勁而柔和,衣褶勾勒蒼澀古拙,極富金石書卷氣。款題:「采采東籬間,寒香愛盈把。人與境供忘,此語語誰者!苦瓜老人濟。」鈐白文印「老濤」「原濟」。下有兩印引起了我的注意,畫左下方鈐有白文印「藏之大千」,右下方蓋有朱文細篆印「善孖心賞」。印為篆刻大家方介堪先生所治。可以看出,這幅石濤名作曾經大風堂主人張大千、張善孖昆仲所珍秘庋藏過。

  「法於何立?立於一畫。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見用於神,藏用於人。」故而,畫家們一旦理解和掌握了這個根本的大法,也就能胸積萬象之氣,塑造和輕鬆駕馭出自己心目中的山川丘壑,從而達到「物為我用」「法為我化」的藝術思想妙境。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