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陶庵夢憶》是明代的古籍善本,為明朝散文家張岱所著。陶庵夢憶共有八卷,是記述關於明末散文家張岱所親身經歷過的雜事。
《陶庵夢憶》記錄了張岱的一生,這是一場夢,《陶庵夢憶》是其夢的憶語。張岱夢醒,而《陶庵夢憶》成。張岱夢中的物事,影影綽綽、綺麗唯美、曠遠清歡。張岱生活於晚明江浙,高祖、曾祖、祖父、父親,不是狀元就是進士,張岱是這簪纓世家的嫡長子,與徐渭、陳繼儒、陳洪綬等人相靈契,相交遊,歆享了一時奢華。張岱博學,「淹貫經史,博極群書,旁及詩歌古文」,文章精妙,「宗子散文第一,天下無與抗手」。張岱天性高潔,不讀時文,唯嗜古書,並且讀書獨抒性靈,不拘一格。朱熹註疏的四書五經,他不可能委委屈從,因此只好「屢試不第」。不第就不第,張岱本也不稀罕,散身江湖,自有書山學海、道典佛經可供清談,更有奇山碧水、方物美人可慰枯淡。
《陶庵夢憶》成書於甲申明亡(1644年)之後,直至乾隆四十年(1794年)才初版行世。是張岱一場夢幻的憶筆,也是張岱大夢將醒之際的直下承當。全書分八卷,每卷十數則短篇,敘寫人、事、物、景,都如詩如畫,無可把捉,但字字皆足暢心懷。
張岱家人多異才。其二叔名葆生,好古玩、富收藏、精鑒賞,據說鑒賞水平與沈周、文征明、董其昌這些人「相伯仲」,而他的藏品更十分豐贍珍奇,位列江南五大藏家。張岱在《陶庵夢憶》中憶記《仲叔古董》一則,寫他的收藏趣事。
張葆生有白定的香爐、哥窯的花瓶、官窯的酒器,著名收藏家項墨林用五百兩金子求轉手,張葆生不賣,說:「這些我要留著殉葬用。」有一次他在揚州看到一件鐵梨木天然幾,「長六丈、闊三尺,滑澤堅潤,非常理」。這件鐵梨木天然幾,揚州巡撫李三才用一百五十兩金子買不下來,張葆生大概是鑽了個空,出手「以二百金得之」,然後趕緊乘船離開。巡撫得知後生氣了,竟帶兵去追,追趕不上,悻悻而返。
張岱的這位二叔,收藏成癖。當時的收藏家朱石門家中有「龍尾觥」和「合巹杯」,「雕鏤鍥刻,真屬鬼工,世不再見」,二叔後來機緣巧合得到一塊珍惜水碧,就請玉工也仿照朱家的藏品重做了出來,「享價三千,其餘片屑寸皮,皆成異寶」。
張葆生冒險收藏的這件鐵犁木天然幾後來的命運如何,張岱沒有交待,但如此攝人的器物,想必在張家的無數奇珍中也是卓然有品地獨立一隅吧。
《濮仲謙雕刻》是《陶庵夢憶》卷一的末篇。南京有位濮仲謙,「古貌古心,粥粥若無能者,然其技藝之巧,奪天工焉。」這位先生,低調樸實,但身懷絕技。他雕刻竹器,只勾勒數刀,價格就是同樣竹器的兩倍。而他的本事還不在這,他愛用盤根錯節的怪竹,能不用刀斧就不用刀斧,用手摩挲幾番,立成高價上品。
濮仲謙名噪一時,但凡竹器木器之類工藝品上能有他的簽名,就價格飛漲。受他恩惠的人很多,他更教導有幾十位弟子,然而奇特的是,他自己卻一貧如洗。他看見朋友家中有好的竹木材料,就自願免費雕刻,但如果是他不願意雕刻的材料,再有權勢的人,給他再多的錢,他也絕不動手。這位濮仲謙先生,似乎只為雕刻一事而生,他的雕刻已超越了技藝的範疇,是道義層面的事情。時人愛談「匠心」,這就是匠心吧。
同樣的奇人還有一位沈梅岡。他原是官員,得罪嚴嵩入獄十八年。獄中讀書不輟,閒暇之餘,琢磨起了木工技藝。沒有斧鋸,就日夜自磨鐵片,久而成器。有一次得到一尺多長的香楠木,把它製作成了一個文具,三個大匣子,七個小匣子和兩個壁鎖。得幾片棕竹,就做成了一把扇子,共十八根扇骨,榫頭、縫綴、內鍵都極其精美。沈梅岡身陷囹圄但不滅其志,自學成才的技藝勝過能工巧匠。張岱祖父張元忭為沈梅岡志寫銘文,把他比作蘇武。張元忭的銘文、徐文長的書法、張應堯的鐫刻和沈梅岡的手藝,在當時人稱「四絕」。據說沈梅岡在獄中還用米粥拌和泥土,用幾年時間做成陶模子,鑄成兩個銅鼓,這銅鼓聲聞里許。
張岱《陶庵夢憶》中,多有奇人奇事,如另有《彭天錫串戲》、《朱雲崍女戲》、《天童寺僧》、《柳敬亭說書》、《祁止祥癖》等,都奔湧而出於張岱的人生劇場,成為張岱夢憶之時的一抹溫馨、一縷愜意。
古籍善本《陶庵夢憶》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