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爐的最高水準:大明宣德爐(1張圖片)
  • 19年10月18日 18:41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大手一揮建造了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跡——大明皇宮,也就是今天的故宮。所用一磚一瓦皆是精挑細選,北到長白山取木,南至雲南採石,西至和田挖玉,無不代表著故宮的奢華。 

  到了明宣時期,朱瞻基也遺傳著朱元璋力求完美的基因。大明宣德三年,朱瞻基打算鑄造一批香爐用於宮中擺設。遂下旨命內務府都辦此事,並且要求全程自己參與其中。 

  內務府要員先是按照皇宮珍藏的五大窯瓷器的器型,以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文獻設計出數百種香爐樣式設計草圖。到了皇帝審核時,最終通過不過十件左右。其先中的樣式大多遵守中庸美學思想,一則器物穩重,二則簡約卻有裝飾細節。 

  進行到核算材料清單的時候,計算出若要達到較好的效果需要把銅冶煉6次,但每冶煉1次銅就少一分,6次下來少了將近一半,按照朱瞻基規定3000件任務,需要的材料極大。

  但朱瞻基財大氣粗,派人從西域進口了大量紅銅。最終下令要在6次冶煉的基礎上翻一倍,即12次。並且加入適當的金、銀等貴重金屬,以保證香爐能長久保存,且異於一般的香爐材質。 

  最終內務府經過無數次的金屬比例試驗,冶煉火候控制,終於成功鑄出了3000件極品宣德爐。並在底部打上楷書字體“大明宣德年制”字樣。冶煉過程中靠著各種金屬的比例少許不同,使得各件香爐呈現出不同的色澤,包括茄皮色、藏經色、褐色、土古色等。

  因其極其嚴格的工藝,使得大明宣德爐難以發生較大變化,即使埋於土裡多年,只需要輕輕拭去,也如當時一般漂亮。因為當時只鑄造過一批,所以後來的工藝也就失傳了。因其藝術水準高,鑄量少,皇帝親自參加設計等原因,使得大明宣德爐的在歷史上有著至高的地位。清代時,雍正、康熙、乾隆分別都以大明宣德爐為模型鑄造過香爐,並以“大明宣德年制”為寄托款。民間更是多有效仿此舉。 

  因大明宣德爐的巨大的商業價值,從民國至今有著非常多的仿品。底款為——大明宣德年制,故意做得銹跡斑斑的絕對假的,宣德爐因其獨特的金屬混合比例使得很難生出明顯的銹跡;表面絕對光滑,泛著油光的屬於人工做包漿,明朝留下的宣德爐也會留下一些細小的斑點,至少不可能出現全新的;手裡拿著輕飄飄的,當然也是假的,12遍的冶煉工藝,使得銅爐本身的雜質很少,留下的多大是一些較重的金屬。 

  若是喜歡收藏香爐,建議收藏清三代的香爐。雖然不及那傳說的大明宣德爐,但至少能夠找著真的,而且藝術水準也不低,清三代的爐子也有著獨特的地方。收藏東西的時候,人家要是說他的是大明宣德爐,就別信了,那東西太貴,有多貴呢,大概能換一棟樓吧。 

  大明宣德三年畢竟還是鑄造了3000件,到今天為何說沒就沒了呢。清朝佔領了大明皇宮後,宣德爐本應該保管在其中,但後修建圓明園,搬入了大批宣德爐。而後就在八國聯軍侵華後遺失,所以正品的大明宣德爐時不時會出現在國外的大型拍賣場,而非國內。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