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香爐歷史介紹與大明宣德銅香爐鑒定方法(共2張圖片)
  • 23年7月2日 12:47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今天小編來和大家聊聊關於銅香爐,首先我們得先瞭解其歷史。

  銅香爐在我國的歷史由來已久,最早的叫法叫香薰爐,漢代著名的博山爐就是人們為熏香而設計的。所以銅香爐也叫熏香爐、香薰或者香爐,最初採用青銅為材料,漢代的博山爐就是青銅製成的。其實,銅香爐並不完全是古代文人生活中的點綴,它還有熏香衣物、消除疲勞以及驅散蚊蟲等作用。漢代以後,香爐的材質逐漸豐富起來。宋代出現了瓷製的博山爐,但是它禁不住香粉的燒烤,很快就變成了文人的把玩之物。諸如此類,以後出現的玉質香爐、翡翠香爐等等,也都是一種用來陳設或者把玩的觀賞品。與實用器相比,陳設器的價值也許更高。銅香爐是銅做的焚香器具,(西關銅藝),雖然質地相同但是不同時代的能工巧匠們卻把他們做成了作成種種形式。銅香爐中最知名的是明朝製造的宣德爐。

  一直以來,香爐收藏的目標年代都集中在宋、元、明、清四朝,但宋元明清香爐各有不同。宋代之前,香爐作為我國古代傳統的實用器主要是用青銅和陶製成;漢代以後,香爐的材質逐漸豐富起來,尤其是在宋代,制瓷業蓬勃發展,名窯輩出,各種仿銅式瓷香爐紛紛問世。其中包括了鼎式香爐、鬲式香爐、奩式香爐(奩,音同“連”)、魚耳香爐、三足香爐等多種樣式。從此,以瓷為材質的瓷香爐逐漸取代了陶制和銅香爐,成為香爐的主流,並開始出現在大宋帝王的內庭,逐漸成了上層人士高雅的把玩之物。到了元、明、清,瓷爐逐漸由上流社會賞玩為主轉向用於祈神供祖為主,觀賞的功能也逐漸降為從屬地位,在器形和釉色上有了逐步的改變。元代瓷爐基本上是保留了宋代瓷爐風格,但在數量和品種上有所增長,以中小型香爐為主,器形以三足圓爐和鬲式爐較為多見;明代則出現了如象耳爐、戟耳爐、筒爐等新的造型,在色彩上,由單色釉變為以青花為主流裝飾,青花瓷成為主要工藝;到了清代,則以缽式爐為主。因此,簡而言之,宋元時期的瓷爐以青瓷香爐和窯變釉香爐為主,而明清時期則以青花香爐為主,紅釉香爐也較為常見。同時從元、明、清時代開始,瓷爐大量走入尋常百姓之家。除官窯外,民窯也廣泛製作,在民間,百姓都使用民窯生產的瓷爐用於燒香祈福。從銅爐到瓷爐的轉變,香爐在漢代以後看似以瓷香爐為主,但實則是已經分民用與御用,民用香爐多數以瓷香爐為主,且用於祈神供主。而銅香爐仍受皇宮御用或官員、富紳、文人喜愛。

  下面我們來談談目前市場上收藏家所追捧的明清時期的銅香爐。

  銅香爐是中國明清時期銅製品中最重要的門類之一。精心冶煉的銅香爐,造型古樸典雅,深受世人的重視。以前是收藏市場冷門的銅香爐,近兩年收藏價值逐漸凸顯,部分製作精美的明清銅香爐價格足足翻了10倍。明清朝銅香爐珠光寶色,雍容典雅,視之使人神清氣爽,撫之令人心曠神怡。辨別銅香爐的真偽最重要是看五個方面:形狀、重量、銅質、款式、包漿。

  小編有幸見到一件大明宣德年制三足雙耳銅香爐,整體呈古銅色,爐體簡潔利落,爐雙橋耳,耳孔呈橢圓狀,直口平沿,束頸,腹部扁鼓下垂,圓底,下具三乳足,底部刻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形象簡練,厚重大氣,份量頗為壓手,置於文房,精緻典雅。

  下面小編和大家聊聊怎麼鑒別銅香爐

  首先看銅爐之形,主要看形制是否飽滿端正,中規中矩,形正,則似君子端坐,氣足神揚;其二,看重量,銅香爐要有壓手感,輕浮者為假;其三,看銅質,爐的密度越高越好。用手指輕彈爐唇,聲音悠揚洪亮,且入手感細密光潔,猶如觸嬰兒之肌膚;其四,看款式,款鑄得越精奇就越能幫助斷代,而銅爐的價值也越高;其五,看包漿、色澤,真品包漿溫潤,而且,真爐色澤蘊藏於內。具此五德,銅爐方脫平庸俗氣之名,得以登大雅之堂。

  隨著香爐收藏文化的興起,古代藏飾香爐也日益得到人們的關注。除了商家對香爐的大肆宣傳推銷外,歷代香薰爐、香鏟、佛緣藏飾香爐、香粉盒等香具的收藏,也日益成為熱門話題。就“佛緣藏飾香爐”收藏來說,2009年開始,大明宣德年制三足爐在古玩收藏界極度火爆,一路帶領眾多香爐類藏品突破百萬大關。多年來,收藏香爐大軍不斷壯大,香爐收藏具有無法估量的商機。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