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御窯遺址明正德官窯瓷器埋藏坑考古發現(共4張圖片)
  • 15年4月28日 10:0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2014年,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對景德鎮明清御窯遺址進行了聯合發掘。這是繼2002——2004年對御窯遺址進行的主動性考古發掘之後,又一次大規模主動性的聯合考古發掘。本次發掘區域位於御窯遺址龍珠閣南側、御窯廠東門內。在發掘區內,發現了一處正德瓷器埋藏坑,出土了一批釉上彩瓷器半成品完整器。這一發現對研究正德時期釉上彩的製作工藝具有重要價值。
一、明帶正德瓷器埋藏坑簡介
本次考古發掘的重要成果,是發現了一處作坊遺址(圖1),出土遺物表明,這很有可能是給釉上彩瓷器上彩的作坊遺跡。
在灰坑內,集中出土了正德時期釉上彩瓷器的半成品完整器。坑平面呈圓形,直壁,形狀規整,明顯為人工加工形成的灰坑。坑內包含物非常單純,除夾雜少量紅褐色黏土外,其他均為瓷器,且大部分為半成品,即尚未最終製作完成的瓷器。這些瓷器器形有碗、盤、渣斗、花盆、盆等。多數瓷器都以青花或刻的方式署「正德年制」款,說明它們都是明正德時期燒造的瓷器。
 
與以往的考古發現相比,正德瓷器埋藏坑非常特殊,有三點值得關註:

1、出土瓷器都是半成品,即並未最終完工的瓷器。作為御窯瓷器的生產場所,御窯遺址時常出土瓷器半成品。但像該坑一樣集中、大量出土半成品,尚屬首次。

2、這些瓷器均為完整器,無人工打碎的痕跡。明代宮廷對御窯瓷器的控制極為嚴格,即使是廢品也不能流向民間,而是在御窯廠打碎後掩埋處理。從明初到嘉靖時期,都是以這種方式處理廢品。因此,考古工作者在御窯遺址內發現的都是打碎後的瓷片,完整器幾乎不見。本次集中出土完整器,同樣是首次發現。

3、這些瓷器都是成摞放置在坑內(圖2),較為有序,顯示出刻意為之的狀態。

御窯遺址過去發現的瓷器埋藏坑,是明代永樂、宣德時期處理落選瓷器的埋藏坑。坑內堆積表現為自然傾倒的狀態,並無人為刻意排列的跡象。以上三點,是這處正德瓷器埋藏坑的特殊之處,可見其重要性。
 
二、對正德官窯釉上彩瓷器的研究價值
 
正德瓷器埋藏坑出土的半成品瓷器,包括低溫彩釉瓷器半成品和斗彩瓷器半成品兩種,都屬於釉上彩瓷器半成品。釉上彩瓷器是指在高溫瓷器或瓷胎上施以低溫釉或低溫彩的瓷器。清代御窯廠督造官唐英在《陶冶圖》配文中簡要記錄了釉上彩瓷器的工序:「白胎瓷器於窯內燒成,始施采畫。采畫後復須燒煉,以固顏色。」由此可知,釉上彩瓷器至少要燒兩次。文獻言簡意賅,無法詳細揭示釉上彩瓷器的具體工藝。而正德瓷器埋藏坑出土的這批半成品瓷器,對認識正德時期釉上彩瓷器的製作工藝提供了珍貴資料。
 
正德瓷器埋藏坑出土的低溫彩釉半成品瓷器,內壁和外底的透明釉及青花款已經高溫燒成,外壁澀胎,澀胎上均飾有紋飾。製作紋飾的方法有刻花、瀝粉描花、貼塑三種。
正德瓷器埋藏坑出土的澀胎瓷器是黃地綠彩瓷器和素三彩瓷器的半成品。澀胎瓷器表現的工藝特徵,可以揭示黃地綠彩和素三彩的製作工藝。埋藏坑出土的半成品瓷器,內壁和外底已施透明釉並燒成,外壁均為澀胎,顯示其下一步工藝為施彩,然後入窯烘烤。這明確說明了兩個問題:1、黃地綠彩和素三彩瓷器至少要燒兩次;2、黃地綠彩瓷器和素三彩瓷器的低溫彩釉可直接施於澀胎之上,無需先施透明釉。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