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今探訪宣德爐(共7張圖片)
  • 16年12月28日 04:38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銅戟耳圈足爐

  在當下的收藏熱中,宣德爐以其獨特的製造工藝、古樸雄渾的造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熱捧。12月3日,保利十週年秋拍藝術周上,故宮博物院器物部金石組組長、研究員李米佳從獨特的角度帶領聽眾步入宣德爐神秘的世界。

銅戟耳圈足爐年款

宣德爐

宣德爐

宣德爐外底

宣德爐

銅台幾式爐

  名稱之辯

  其實“宣德爐”是一種泛稱比較合適,它並不僅指宣德年間所造香爐,也泛指與之形制相近的銅爐。這其實比較容易理解,比如“景泰藍”,並不是專指明代景泰年間製作的琺琅器,而是對一種特有工藝器物的泛稱。據記載,宣德三年鑄銅爐,合計數千件。當時宣爐除了供御用外,也用來分賜給諸王、臣下及京內各郊祭壇,甚至於各地的聞名寺院。分佈得非常廣泛,以致現在宣德爐隨處可見,而真正流傳有序的又竟然失落得幾乎無跡可尋。

  從清宮舊藏器看,大部分帶“宣德”款的銅爐都是明中葉以後鑄造的,但在年代和工藝上仍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雖然尚不能確認哪件是宣德三年鑄造的“真宣”,但是宮廷舊藏器中宣德爐作為一類器物是客觀存在,不容置疑的。所以到底有沒有宣德爐的爭論可以就此而止了。

  鑄造用料的講究

  在明代太子太保兼禮部尚書呂震所著的《宣爐彝器圖譜》關於宣德爐的用料記錄中,出現了三種材質的銅,其出現次數最多的是“風磨銅”。另外“洋銅”“精銅”兩種材質的銅在爐譜(二十卷譜)中寫得也十分清楚。

  根據中國冶銅行業發展階段來看,當時只有青銅和紅銅(純銅)兩種。考古發現證實,明代嘉靖年間才開始大批冶煉黃銅(製造銅錢)。黃銅之所以在中原地區出現較晚,是因為形成黃銅合金需要鋅,而鋅是很難單獨提煉的。此前中國歷史上在平原地區也偶爾出現過黃銅製品,但那是得益於銅鋅共生礦,而非有意識地對鋅的單獨提煉。“風磨銅”其實就是一種黃銅,是一種黃澄澄的銅鋅合金。毫無疑問,正是這一特點才使宣德皇帝龍心大悅。

  但是“風磨銅”含鋅量也許不夠,色澤也未必夠燦爛,所以鑄造“宣德爐”時又往裡加入倭鉛(鋅)、黃金和白銀,這才產生出了黃金般澄亮光輝的銅鋅金銀合金,也即“精銅”。

  至於“洋銅”,多半指的是當時流行的日本紅銅(出山銅)。根據《宣爐彝器圖譜》(二十卷譜)所述,供爐及大型爐用“洋銅”鑄的多,而小型的珍玩爐則用“精銅”鑄的多。

  皮色不是先天生成

  皮色是指宣德爐外表呈現的顏色,據《宣德彝器圖譜》總結有十幾種之多,後人多以此為鑒別“真宣”的重要標準。其實所謂皮殼多為後期加工所致,明末項子京《宣爐博倫》中有關於爐色製作的詳細記載。而鑄造生成的自然金屬色澤是非常單一的。故而以皮色鑒“真宣”實乃本末倒置,皮色不是先天生成的,與鑄造的材質或精煉與否沒有關係。皮色本身就是後加上去的,隨著使用也會變色或脫掉。從舊藏的宣德款器物來看,由於長年頻繁的使用,器表多有煙漬,包漿過重,顏色灰暗,原來的皮色蕩然無存。而後來收購或捐贈的宣德爐多出於藏家之手,賞玩多於實用,具有璀璨的外表,與舊藏器形成強烈的對比。另外一個方面,舊藏器中清代款識的宣德爐,尤其是康雍乾三代的國朝年號款,則基本未見使用痕跡,皮殼顏色精彩紛呈,可以見到當年爐色製作後的風貌。

  通過年款認識宣德爐

  喜愛收藏的朋友一定知道,當我們判斷一件藏品的年代時,認識年款是必不可少的。在製作的器物上題寫帝王年號款識自明代開始流行,這種帝王年號款識俗稱“年款”。宣德爐的年款大部分是鑄款,少數為刻款。從字口的邊角痕跡可以看出,圓潤者為鑄,銳利者為刻。款識位置一般分佈於器外底,也有個別的在內底、口沿等處。

  認識宣德爐的年款是判斷宣德爐真假、年代的重要標準。宣銅器的款識有數種。目前流傳的宣德款有“宣字”款、“宣德”款、“宣德年制”款、“大明宣德年制”款四種。宣德爐的年款書寫風格以減地陽文楷書為主,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雍正年制”等,其它還有陰文楷書、單框陰文篆書等。款識風格因書寫者而異。

  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記高江村之宣德鰍耳詩注中,曾將宣德款的書寫者指向明初的書法家沈度。沈度是當時台閣體書法的代表人物,曾被永樂皇帝譽為明代的王羲之,因此明代宣德爐的款識具有台閣體的書法特點。

  清代流行榜書。榜書,古曰署書,今稱擘窠書。榜書是很難書寫的一種字體,從清代銅爐的款識上可以看到,要將榜書縮小在一個小小的方寸之間,真正能做到完美的很少,甚至連清宮造辦處的作品也很難做到筆筆精妙。就清代康、雍、乾三代來說,銅爐款識在間架結構上很難有榜書風格,筆道上也過於纖細。康熙時因時代較早,書體風格尚受明代台閣體書法影響,榜書秀氣有餘而氣勢不足。雍正款榜書最好看,字體或長或方,但更接近於細明體。即便如此也做到了既有法度又不刻意做作。乾隆款榜書最難看,結構鬆散,體量不勻稱,線條輕重及粗細也無變化。

  銅戟耳圈足爐

  此爐具有典型的清康熙朝官方製器風格,可作清代宣銅器的斷代標準。流傳下來的清代宣德爐,凡盞式造型的多配戟耳或獅耳。據《宣德彝器圖譜》所載圖式及相關資料,戟耳爐又分為滲金裝飾、戟耳鎏金和無金飾三種類型,本器為康熙朝仿製的無金飾類。

  內壇郊社款銅蚰龍耳圈足爐

  這尊香爐最為特別之處在於,鑄有減地陽文四字楷書:“內壇郊社”。從這些字分析,此爐應是在內郊祭祀時使用的。香爐爐身所雕二龍的龍紋雄勁有力,龍發從兩角間前聳,呈怒髮衝冠狀,張口,龍眉向上,細脖,是比較典型的明代龍的形象。其中一龍的龍尾似蛇尾,更加符合宣德時期龍的特徵。而清代的龍形刻畫與此粗細有別。因此,2010年1月耿寶昌先生鑒定此器為明代器物。

  銅沖耳乳足爐

  這是宣德爐中最常見的沖耳乳足爐。這尊沖耳乳足爐器型古拙周正,各部分比例適中,製作精良,包漿厚重自然,採用古老的失蠟法鑄造。

  宣德爐是作為政治權力的象徵和禮器使用,為統治者和天下民眾所敬重,故而其造型多按照古代青銅器、《宣和博古圖錄》和各名窯瓷器造型典雅者為鑄造藍本,不是出於鑄造者的臆造,這件沖耳乳足爐的造型,是以宋瓷中哥窯的雙耳三足小爐為藍本鑄造。

  銅台幾式爐

  這件宣德爐平口,方足,不施金彩,器外底有減地陽文一行六字楷書“大清雍正年制”。爐附銅座,配黃絹面木匣。木匣外有受賞人的簽題“世宗御賜”,表明了這件宣德爐不同凡響的“身價”。據《宣德彝器圖譜》所載,台幾爐是仿照宋定窯瓷器款式鑄造的。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