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文房首器宣德爐一所以成為文房首器成為文人墨客的最愛,是有一定的歷史文化淵源的。宣德爐是首次使用黃銅鑄造的,以前的銅器都沒用黃銅鑄造。這是中國銅器史上的重要一個進程。真正的宣德爐是在宣德年間製造的,但廣義上的宣德爐不僅僅是指在明朝宣德年間鑄造的。
文房首器宣德爐溯源
宣德三年(1428年)初,明宣宗收到泰國王進貢來的數萬斤精美的「風磨銅」,敕令工部及禮部宮廷御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等官員,利用貢銅鑄造鼎彝之事。據說,為了保證香爐的質量,煉製時加入了金銀等多種貴重金屬,與銅一起經過十餘次煉製,製成了數百種色澤精美的香爐,史稱宣德爐。
不過,如今的「宣德爐」所指稱的,並非僅僅是明代宣德三年所鑄造的香爐,而是所有帶宣德款的銅爐,也可以泛指和宣德爐形制相近的不帶款或者帶有其他款的銅爐。正因宣德年間所制銅爐堪稱「前無所師法,後無以為繼」,在商周青銅器之後開創了鑄造銅爐的先河,故而,宣德爐已經成為銅製香爐的統稱。
「所以說,皇帝年號為器物名者,唯宣德銅爐。歷代皆仿,名稱依舊。這在文物收藏界實屬獨特。」宣德爐專家如是介紹宣德爐的特色。雖然宣德爐只是宣德爐專家眾多收藏的一部分,但他對宣德爐頗有研究,並著有《鐘鼎茗香》(一,二,三,四)等多部宣德爐研究專著。更有《榮齋隨筆》兩部,對宣德爐及其相關的文房用途、陳設、適用香料,均加以研究。
說起宣德爐,還得講古玩收藏界的一樁「公案」。因《明史》中對「宣德三年鑄爐」沒有明確記載,便有學者質疑宣德爐是否存在,認為後世流傳的宣德爐譜圖也均屬偽作。然而宣德爐專家認為:「宣德爐的存在是毫無疑問的,宣德爐的學問和經典、宣德爐在國家檔案的記載乃至歷代帝王的傳承、仿造和使用也都是毫無疑問的。」
將宣德爐之歷史記錄、圖譜傳承與青銅器的歷史記錄和圖譜傳承相類比,「青銅器鑄造之時更無史書記錄,其『圖譜五種』也是宋人繪製的,其間相距千年,尚不能否認青銅器的存在,而宣德爐的鑄造與明清之際圖譜的傳世之間幾乎同年,仍屬本朝,難道竟不可信?」在宣德爐專家看來,宣德爐「圖譜三種,歷代傳承,儀規嚴明」,其中清宮仿製,更是有據可考,屬康、雍、乾三朝最為可靠。康、雍、乾三朝時不僅有許多記錄宣德爐的文獻,當時所鑄造的「宣銅」,更是器質細膩,色澤瑩潤。在乾隆年間編著的《四庫全書》就收錄了「宣德爐八卷譜」的版本,且收有乾隆皇帝的聖諭和紀曉嵐的撰文。
除官制宣德爐之外,明清兩代皆有仿造宣德爐者。明代中早期,吳邦佐等人是宣德爐的督造者,也是仿宣德爐之第一批人。明早期仿製宣德爐者,多在北京,如燕京施家,是明早期北鑄代表之一,多為皇家做器,器重銅佳。明萬曆以後,南鑄興起,以松江府為最。松江府做器富麗堂皇,多鎏金,重雕飾,仿青銅器者甚多,尚遺為官家造器之風。晚明乃至清代以後,蘇州府製造興起,風格一變,器形多文雅,多尚詩文。
宣德爐之所以能夠風行六百年,名列「文房首器」,歷代傳承,名人們多因之出名,實在是罕有的文化現象,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視,也就不足為奇了。
文房首器宣德爐賞鑒
收藏宣德爐,有兩個標準:一個是「老」,一個是「好」。以清道光年間為界,之前的宣德爐,可稱老爐,且多有好爐。道光以後,國力衰微,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整個生產力水平降低,無力鑄造精緻的銅爐,所謂「道光年後無佳器」,正是這個意思。因此宣德爐專家收藏的最晚出的宣德爐,就是道光年間所制,也就僅僅兩件而已。
其實真正的好爐都在乾隆以前,嘉慶年間也沒有什麼。據宣德爐專家介紹,康、雍、乾三代,國力鼎盛,社會安定,再加上三朝皇帝自己都喜愛文物,因此當時多有鑄造,堪稱宣德爐鑄造史上的另一座高峰。
當時的圓明園西苑牆外有一間鑄造廠,正是專門為康、雍、乾宮中製造銅製佛像和香爐的製造廠。清宮檔案有記載,康熙皇帝曾親自督制「萬壽無疆」缽爐一尊,將自家的書齋號「樂觀齋主」刻於爐之底款,精妙無比,是為世界名爐,現也收錄於《鐘鼎茗香》(四)一書中。
康雍乾三代鑄造出的大批「好爐」,體現在形、色、款、質和品相五個方面。這也是鑒賞宣德爐的重要標準。所謂「形」,指的是銅爐要有經典的器形和完美的比例。宣德爐的製造,或仿宋代瓷器,或仿上古之青銅器,其器形有譜可循,均來自《宣德鼎彝譜》《宣德彝器圖譜》《宣德彝器譜》三部古書,不可擅自改動。這三本古書作於明清之際,是研究宣德爐的經典著作。宣德爐專家稱宣德爐傳承仿製「儀規嚴明」,指的正是這三本圖譜。
清代《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中還記載:「雍正四年正月初七日,員外郎海望持出宣銅爐一件。」雍正把玩過後,下詔命南匠袁景邵「認看」。八月「初八日,郎中海望持出銅雙螭耳罐一件」,雍正遂命人「照此罐款式做宣銅的二件」。雍正對宣銅的喜愛,可見一斑。
色,即是銅爐的皮色,宣德爐為世人所愛,引得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愛不釋手,其皮色完美可謂主因。冒襄在《宣德爐哥注》中說,宣德爐勝在顏色,黯淡的皮色內部散發出奇特的光芒,有如女子的肌膚。宣德爐皮色種類多樣,諸如硃砂色、棗紅色、豬肝色、茄皮色等,無不引人稱奇。
「夔龍耳八卦爐」 宣德爐,為八卦形,與《宣德彝器圖譜》中「雲龍夔耳鼎爐」相似,「足」、「口」尤象。飛旋圈底,身足之間,又加絲絃一道,堪為首見。此器以失蠟法鑄造,以這道絃線的製作為最不易,非尋常工匠能為。此爐之珍貴,更勝在皮色。據宣德爐專家所說,紅色或黃色的宣德爐他見過很多,但此爐色澤墨綠厚潤,他見過的也「僅此一例」。此宣德爐的仿古青綠色,與古青銅器色相同,器色最為高貴。
至於宣德爐的題款,多為帝王紀念款,也有文人詩文款、私家姓氏款、吉祥用語款和其他題款。其字體與工藝,皆需完美。諸多題款中,最經典的「標準款」當屬「大明宣德年間」的六字題款。
文房首器宣德爐收藏
鑒賞宣德爐,還要看其銅質。材料,為器物之本。從宣德爐選材亦可見生產技術之演進。宣德爐多以黃銅為主,「大凡用銀亮黃銅、金亮黃銅、赤銅成器者,年份大都為入明至清早期之精銅好爐。
收藏盡量不要收藏殘器,與其收藏三件殘器,還不如擁有一件完美的,一定要選沒有遺憾的。香爐要完美、沒有殘缺,說的正是爐之品相,是香爐的整體風格。中國傳統古董收藏業中慣用「神韻」一詞,這也是中國傳統美學中的重要概念,宣德爐專家在《鐘鼎茗香》(二)的《賞爐八箴》一文中,也將「品神韻」列為賞爐的第一事項。然而說到這個有點「玄」的概念,宣德爐專家卻說他其實「並不很贊同」。「神韻」是中國美學的傳統概念,並不是鉅細的信息,相當於評價『氣質不錯』,但是氣質又是什麼呢?如果對歷朝歷代的生產力水平和鑄造工藝不瞭解,就不可能瞭解銅爐的質量如何,那自然就品不出它的『氣質』如何。」看來,所謂的眼力和感覺,正是來自見多識廣和經驗豐富。
目前很多藏家收藏的大部分宣德爐都購自海外,來自英國、美國、日本的都有。清朝末年國家衰敗,古玩器物皆流向海外,如今我國國富民強,向國外投資增加,收購古董的國人也多了起來,中國的傳統古玩也日漸回流。「古董的流動是趨富的,這必須得感激現在的太平世道,否則我們怎麼可能一邊把玩這麼漂亮的宣德爐,一邊聊天。
宣德爐回流的熱潮,也與文化認同度有關。早年日本多仰慕中國文物,民國至日本侵華時期,有大量的古董與宣德爐流向日本。近些年來,日本年輕一輩人對中國傳統文化認同度降低,逐漸將手中的古董賣出。如今我國國人日漸追思古道,遂將其購置回國。
收藏是為了更好的生活。用宣德爐焚香,用精緻的茶具飲茶,書籍半榻,琴簫在側,香茗常伴,都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更加愜意。倘若收購古玩之後立刻束之高閣,便索然無味了。「我這沒有茶道、香道那些俗套,只有中國古來的傳承規矩,那就是一邊品茗聞香,一邊談天說地,聊萬象文章,豈不是更為地道和舒適?中國自古茶香無道,日本人於宋代民間學習的那些茗香情狀,並非是中國傳統皇家、士大夫們的高端文化,倒流回中國之後,早已被商業化了,這著實是我們民族的悲哀。
文房首器宣德爐作為文房首器主要的在於其內涵,這內涵就是「文」。「文物」首先得有「文」才能成為文物。沒有文化內涵的,及時再古老,它也沒有價值,比如石頭——其存在到底有多少年了,沒有人能說出過所以然了。從這點收藏愛好者可以借鑒什麼樣的物件可以收藏,會有升值空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