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從學術性講,任何藝術史上的科學創新即使獨闢蹊徑,都必須建立在相應的傳統基礎上,更需經受歷史的千錘百煉,同時還應對後人產生比較全面深刻的影響。如中國草書發展史上的懷素、米芾、王鐸、林散之等開宗立派大師;再如現代的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李可染、石魯等名家作品,均極具鮮明的個人藝術風格,讓人們幾乎一眼可辨。因此在大浪淘沙中投資收藏當代書畫名家的藝術精品,筆者以為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一、必須全面準確地瞭解把握中國書畫藝術各個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時代特徵與創作風貌、繼承傳統與探究創新的演化脈絡,同時對中外相關的藝術發展史也要盡可能地有所瞭解。否則就難以辨識哪些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哪些是拼湊模仿,或者一味地追求違背藝術創作規律的所謂“新奇”、“荒誕”、“怪異”等,必然也就不可能邁進投資收藏的門檻。如傅抱石大師一生勤奮刻苦,藝術成就卓越。他為了畫好名山大川,不僅走遍大江南北,“搜盡奇峰打草稿”,而且連地質、地貌學等理論都曾經涉獵過。著名的“抱石皺”則是在長期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中發揚傳統而獨創形成的(起初曾被認為“沒有傳統”,偶然中的發現卻包含著必然的唯物辯證法(可參閱有關傅抱石的傳記著作等)。
二、必須對書畫家個人藝術成就被社會所認知的主、客觀因素進行盡可能客觀全面地理性剖析判斷。尤其在當前商業功利色彩日漸濃重的社會裡(藝評人隊伍的分化、整合及其導向作用更不可低估),要歷史性地看待這種成功是否具備必然性與長期性、順應時代藝術發展規律與否;是經過個人努力奮鬥、伯樂慧眼識珠偶然顯露出來,還是浮躁急功近利、人為“包裝”炒作走捷徑所致;是因為佔據了比較有利的社會位置才得以“出頭露面”(這也是一種不平等藝術競爭形式),還是假托師傅(流派等)之名暫時“借光”的結果……。上述一系列問題情況也比較複雜。就宣傳“包裝”而言,既有經營機構因為發掘市場、企圖提升某書畫家作品藝術(經濟)價值而造成的,也有人為自欺欺人而濫竿充數產生的。因此投資收藏者都應當盡可能地事先分門別類,調查瞭解清楚。否則在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市場領域內,走人誤區或者“吃藥”上當都是不可避免的。
三、必須全方位、多層次、有重點地掌握書畫名家的藝術成長道路及其學術創造成就。這其中還包括對個人基礎功底、知識修養、性格人品、悟性潛能、從藝實踐、師承淵源、審美觀點、創作風格、獨特技法手段、作品時代意蘊等全貌狀況瞭解。但這些問題卻常被一般人所忽視或難以做到清楚地理解好,因此要想發掘出真正有所作為的當代書畫名家並非易事。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回顧歷史上就曾經出現不少書畫家“未熱即衰”、“曇花一現”、“大器晚成”甚至身後才“獨放異彩”等種種現象。大畫家齊白石27歲起才堅持學畫,40歲走出家鄉四出廣交神遊,衰年變法後終得以功成名就。而當代也存在極少數靜氣不足的書畫家,一旦小有“名望”後便過多地沉醉於讚譽、應酬交際之中,往往不思進取而依靠名聲、地位混社會,其未來藝術實力和發展後勁就可想而知了。
當前,我們正處於一個承前啟後、人才輩出的社會變革時代。現代市場經濟觀念對人們的思想情操、法制倫理、生活追求等諸方面,都將產生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而藝術家並不都生活在真空中,自然亦概不例外。
就當代藝術品的投資收藏選擇標準來看,著名文化史專家余秋雨先生有段意味深長的話語不無道理,很值得我們深思:“全國各地歷史博物館和古代藝術家紀念館中熙熙攘攘的遊客,每時每刻都有可能湧向某個現代藝術家的歡呼激情。現代藝術家在哪裡,請從精緻人微的筆墨趣味中再往前邁一步吧,人民和歷史最終接受的,是坦誠而透徹的生命。”
以上信息由古董台灣提供,如果想要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