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璽的年代判斷依據
  • 16年7月19日 18:12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印璽的年代判斷依據,大致可從材質、形制、款識、印文內容和特殊標識等幾方面著手。

材質

戰國時期的古璽用玉作為材料不受限制。秦統一天下,規定天子才可以用玉,別人不能用玉。從秦到清代,據文獻記載,皇帝印用玉,玉是帝后印專用的材料,百官印是不能用玉作材料的。

百官印基本上是銅的,也有一些是金的或者是銀的。根據漢書等史籍記載,漢武帝規整印章制度時,用金作為印材的,僅限於王、侯、太子、貴人、丞相、太尉、大司馬、大司空、太師、太保等高官,還有賜給少數民族的王印,如鮮卑、匈奴的王印。東漢用金作印材的範圍基本上跟西漢相同,但個別的也有使用金印的。所以,從歷代來看,金印一般只限於高官。魏晉時期用金作印材的範圍逐漸擴大,傳世的許多將軍印是鎏金的。金印到了隋以後幾乎看不見了。西漢的制度,二千石以上的高官才能使用銀印。魏晉南北朝時,史載四品、五品以上的高官都能使用銀印,範圍擴大了,但目前所見的南北朝時期的將軍印中,沒有銀印,有人認為史籍記載有誤。現在我們所看見的歷代官印、私印基本上都是銅的,用銅的官印範圍最廣,從漢代開始一千石以下的官吏都用銅印。明中期石章使用普遍,私印基本不用銅了,但官印仍然是銅的。

形制

主要指印體形狀、大小、厚薄、鈕式等。

歷代印璽的印體以方形的居多。總體來看,先秦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印,印面大多為2~3cm見方,很少有超過3cm的。到隋唐時印體變大,印面一般在5cm見方以上,個別大的超過10cm。還有一種方形印並不正方,而是一邊稍長一點,這種印主要見於秦代,唐以後也有這種現象,但印體變大了。長條形的印,漢以前也有,但主要是在唐以後,尤其是在宋元明時,關防、條記多用此形式。半通印即正方之半,主要是在魏晉南北朝以前跟通關印配合使用,由地位比較地下的地方官吏使用。隋唐以前的通關印基本上是2~3cm見方,隋唐以後達到5cm或更大。為什麼印璽的印體會增大呢?主要是有與歷代度量衡的單位值發生變化。歷史上的單位值,不管是長度、重量都在變化。同為「方寸大」,絕對值卻不一樣,漢在2cm之間,隋唐以後達到5cm或更大,越往後絕對值越大。古代的八尺相當於現在的五尺多一點。這種變化,乃官府增加賦稅所致。古代多以實物如絲帛麻布五穀等納稅,以長度、重量、容積作為計量單位。官府為了多徵稅,在不改變計量單位的情況下,不斷增大絕對值。印台的厚薄也類似這個情況,總的趨勢是從薄到厚,秦代的官印印台厚度0.3~0.6cm,漢代0.6~0.9cm,魏晉南北朝時1cm,北朝時多於1cm,後超過2cm,最後達3.4cm。

與印的大小、厚薄比起來,印鈕的形式對於判斷印璽的年代更為重要,因為印鈕是最富於變化的。

鼻鈕,是最早出現、最為常見、沿用時間最長的鈕式,從戰國到明清都有。戰國時期的鼻鈕是弧形的小環,可以穿帶。秦規定皇帝的印用螭虎鈕,除皇帝之外,百官印都用鼻鈕。秦印鼻鈕一般呈窄面的環狀,一種是鈕邊比較薄,印背有台,成壇狀的,流行於秦;一種是鈕邊比較後,鈕呈條狀,印背平,印邊直的,流星於秦到西漢文景時期。西漢鼻鈕主要用在半通印上,仍然成窄面的環狀。東漢時期,鼻鈕變厚,呈厚邊環狀,鈕邊厚度在0.3cm以上,穿孔較小,印體較厚。東漢中晚期到晉,鈕面變窄,十六國南北朝時期,鈕面更窄,印台高達,鈕與印台不成比例。鼻鈕從戰國弧形小環,到秦代呈窄面的環狀,一直到西漢早期仍如此,東漢中後期鈕邊增厚,穿孔變小,南北朝後期發展呈碑狀。

瓦鈕主要流行與西漢景帝到東漢早期,其特徵是鈕面寬,邊薄,就像一塊瓦蓋在上面,這是漢印最常見的鈕式。以後歷代鈕也有作這種形狀的,後期鈕邊增厚。

現存最早的鬼鈕官印是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長沙丞相」印,「軑侯之印」。在漢代,龜鈕只能是二千石以上的官員用,部分秩比二千石的銅印也用龜鈕。龜鈕根據其時代早晚,龜的形狀也不一樣。西漢文景時期是龜鈕最早出現的士氣,那時龜首短,龜身俯伏,四腿刻鑄不清晰。漢武帝以後至東漢早期,龜首微伸,四腿刻鑄清晰,爪向外呈半立狀,背或圓、或後部隆起,龜甲形狀清晰,上多飾六角紋。這時期為龜鈕官印中鑄造最精良的。東漢時期龜鈕與早期相近,但龜身背平而略長,不像西漢早期背是圓的,簽退的兩個爪外向,後退屈曲但爪不外向。東漢晚期、魏晉十六國、南朝,龜首長且向斜上方伸出,龜身俯伏而長,背紋簡單,或直紋,或圓圈紋,光素者也不少。北朝,龜身巨大,四腿呈立狀,龜首粗壯,大多平伸,龜甲形式多樣,有的呈板塊狀,稜角分明,隋唐以後龜鈕消失了。龜鈕有這麼幾個階段,一開始,龜首縮在裡面,看不清楚,龜身爬在印台上面,四條腿分不清,到後來逐漸發展到分清腿爪,腦袋由小變大,逐漸前伸,到了最後,龜站立起來。

蛇鈕主要見於漢初很短一段時間,大多出現在田字格印上。漢王朝賜給少數民族首領的官印上用的用蛇印。

魚鈕多見於高祖、文景時期。

駝鈕,多用在東漢至兩晉十六國時期中央王朝頒發給少數民族的官印上。東漢時比較實,駱駝體型粗壯,駝峰、嘴、眼、鬢毛乃至遍體駝毛的刻鑄都比較清晰。魏晉時期造型單薄,有的駝峰基本沒有了。

印鈕在隋唐以前式樣較多,較複雜,具有等級官秩的意義。隋唐以後,樣式簡單,作為等級的標誌已經淡薄了。從藝術角度看,隋唐以前更富於藝術性,隋唐以後更注重實用性。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