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裡面的定窯系窯囗瓷器(共4張圖片)
  • 20年5月28日 00:3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一、 山西平定窯

平定窯最早見於明人李賢《大明一統治》,陸應暘《廣輿記》及清代其他文獻,舊有西窯之稱。但據明清兩代文獻所記,僅知產瓷,具體燒窯情況都語焉不詳。1977年發現了平定窯的窯址。窯址共發現兩處,初步判明始燒於唐,經五代、宋而終於金,有五百多年歷史。平定窯地距河北邢窯、定窯較近,造型、胎釉有很多共同之點,燒瓷也以白釉為主,兼燒黑釉瓷器;碗足具有晚唐玉壁底的特徵。晚唐五代的唇口碗與花口缸等器物也常見。宋代白瓷的風格。定窯產量最大的折腰盤,這裡也有發現,甚至定窯產量不多的黑印花器,平定窯也燒製,可知兩窯屬於同一窯系

定窯裡面的定窯系窯囗

二、 山西盂縣窯

盂縣窯最早見於《元一統志》:「石甘有窯十處在盂州」。《永樂大典》記錄比較具體,也只說:「盂縣磁窯一座,在縣東南三十里」》,1977年在磁窯坡發現了窯址。盂縣窯燒白瓷為主,有印花、刻花裝飾。印花有蓮花、牡丹紋等,蓮花紋有不同佈局。刻花裝飾有兩種,一種為粗線條,一種為刻花結合篦劃紋,有蓮花、鳥紋等;也有鏤空裝飾器足。裝燒瓷器窯具採用定窯覆燒的組合墊圈。盂縣窯燒瓷始於宋代。山西地區金代瓷窯普遍採用碗心一圈喬釉疊燒法,盂縣窯也大量燒製這種碗,盂縣窯下限止於金,應有近300年歷史。盂縣窯亦因地距定窯較近,造型、紋飾、燒成工藝受定窯影響,屬定窯系瓷窯。盂縣與平定同屬太原路,而且距離甚近,但兩窯燒瓷品種相同的卻很少,還看不到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定窯裡面的定窯系窯囗

三、 山西陽城窯

陽城窯過去以燒陽城罐知名。關於它的歷史,文獻很少提到。近兩年來,山西省陶瓷史編寫組進行普查,在陽城縣東關外的窯畔間發同了一處窯址。陽城窯宋代以燒白瓷為主,標本中也有白釉黑彩小俑。白瓷主要是盤碗等器,有折腰盤,顯系仿定產品。定窯大量生產的蓋缸一類器皿,這裡也有發現。標本中有兩種蓋,一種為刻花菊瓣紋,一種光素無紋飾,蓋平沿,蓋頂有瓜蒂小紐,與定窯特徵相同。陽城窯瓷器胎較灰,為了增加白度,都敷一層白化妝土,做法與河南及河北磁州窯同類器皿大體相同。定窯器胎土較白,不需要敷白化妝土,這是它們之間的區別。在燒法上陽城窯白瓷有的用單件裝匣缽,有的用五支釘疊燒,碗裡碗足大都留有支釘痕。支釘較山西地區其他瓷窯大,是陽城窯的一個特徵。

定窯裡面的定窯系窯囗

四、 介休窯

介休窯歷來不見記載,1957年發現。介休窯創燒於宋初,歷金、元、明、清數代,燒瓷達千年之久,在北方瓷窯中是比較少見的。介休窯宋代燒瓷品種比較豐富,除以白釉為主外,還有黑釉和白釉釉下褐彩。裝飾有印花、釉下彩繪、釉下彩繪劃花和鏤雕等我種技法。白釉以盤碗數量最多,早期器物有多種造型,胎較厚,器足部處理具有濃厚的地區特色,晚期印花白瓷受定窯影響,紋飾佈局完美,線條清晰。窯址採集品中有殘印模一件,為嬰戲牡丹紋,構圖佈局與定窯講求均衡對稱不同。印花白瓷較多的小件盞洗,盞裡多印纏枝花卉,盞心及圈足各有三個支痕,這是介休窯的獨特支燒方法。介休窯印花時飾還大量運用於褐釉盤、碗、洗等器物。碗裡多為纏枝花卉,盤、洗則四面飾以嬰戲蕩船紋。這種紋飾佈局僅見之於介休窯,題材新穎,極富生活氣息。這類黑褐釉印花器的器裡都有一圈無血肉,具有金代製作特徵。

定窯裡面的定窯系窯囗

五、霍州窯

霍州窯遺址位於霍州市西南白龍鎮陳村以南的汾河西岸,以燒造白瓷為主。這種白瓷口沿施釉,整體施化妝土,造型小巧,胎薄體輕,製作精工,紋飾精細,創燒於金而盛於元,與定窯相似。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