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士陵「書遠每題年」印譾識(共4張圖片)
  • 23年12月5日 18:29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黃士陵刻“書遠每題年”印

  在2019年中國嘉德舉辦的“黃士陵篆刻名品及重要印譜”拍賣專場,一方“書遠每題年”壽山石印作(圖1)以218.5萬元高價落槌,受到廣泛關注。

圖2 《張遷碑》碑額文字

圖3 黃士陵篆刻“十萬卷書堂”

圖4 黃士陵1896年篆書“抱樸齋”

  該印邊款曰:“務耘道兄屬刻唐句,仿漢蕩陰令張君表頌額字應之,未識能得其腳汗氣與否也,黃士陵。”所謂“務耘”者,乃黃士陵摯友歐陽耘,此人資料不多,其字務耘、務芸,號三神山遊客、寅齋、朱沙硯主,1864年生人,卒年不詳。而“蕩陰令張君表頌額”,即是我們所熟知並俗稱的《張遷碑》。印文“書遠每題年”,出自唐代詩人李約《從軍行三首》,意為:從軍離家遙遠,寄一封家書要以月計算,故要註明寫信的年份,以免家人產生誤會。此語表達的是作者內心的鄉愁之情。 

  黃士陵(1849—1909),字牧甫,又作穆甫、穆父,號倦叟、倦游窠主,別號黟山人、黟山病叟,安徽黟縣五都黃村人,為清末民初篆刻名家,創立“黟山派”。據資料記載,黃士陵為歐陽耘刻印逾百方,這方“書遠每題年”印,未署年款,從成熟的風格判斷,應刊於其中年以後。該印著錄於《黃牧甫印存》《黃牧甫印存十三集》《黟山人黃牧甫先生印存》《黃牧甫印譜》《黃牧甫印影》《黃牧甫篆刻印風》《瓦存室舊藏黃牧甫印章》等多部印譜。 

  “書遠每題年”印的字形來源——仿《張遷碑》碑額文字,從藝術角度講,是這方印作的最大看點。我們不妨找來該碑碑額拓片(圖2)作以比較,看看黃士陵所言,是否得《張遷碑》額字之“腳汗氣”。 

  《張遷碑》碑額,原文為“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其書體意在篆隸之間,字形扁方似漢印之繆篆,以隸書的直筆構成主要框架,施篆意的曲筆裝飾其間,呈現出剛柔相濟、雄強遒美之態。我們看到,碑額中並無“書遠每題年”這五個字,黃士陵卻抓住了碑額文字的特徵和神韻,印中的“遠”“每”“題”三字,用筆方圓兼備,線條屈曲流走,彷彿是《張遷碑》碑額的遺字,深得其書體的精神氣質。至於印文運構的匠心之處,篆刻家徐正濂在《聽天閣讀印雜記》一文中做過細緻入微的分析:“書”字橫畫的不一、“年”字橫畫的參差不齊、“題”字“頁”部第一橫的長出,都是經過精心的算計,而表現得意趣橫生。就連“年”字下邊的空當,也是留得妙不可言,沒有這個空當,感覺就不那麼蕩氣迴腸。”這是專業的分析,且分析得相當到位。 

  擺脫鄧石如、吳讓之流派印的束縛,黃士陵獨闢蹊徑,從古器銘文中尋找資源,是他刻印逐漸走向成熟的標誌。這種“印外求印”的篆刻創作理念,是隨著清中葉以來地下出土文物日益豐富,文人彙集、考證金石資料的風氣漸盛所出現,趙之謙是這一理念的倡導者和開拓者。深受趙之謙影響的黃士陵,領悟到印外求印的天地廣闊,他廣泛汲取彝鼎、權量、詔版、泉幣、鏡銘以及古陶、石刻文字,並熔鑄到自己的印槽中去,使其篆刻煥然一新。如果說吳昌碩治印得“石味”雄厚古茂之氣,而黃士陵則主要求“金味”光潔秀勁之韻。黃士陵印作的可貴之處,在於汲取雖然博雜,但鐫刻出的風格卻是統一的自家面貌。客觀地說,趙之謙用磚瓦、錢幣文字入印,雖然開闢了新面,但還顯得生硬、尚不夠成熟,融不進自己的風格;黃士陵的擬古,則是相當成熟了,可謂爐火純青。 

  “書遠每題年”一印,不僅是黃士陵的名作,亦可謂是篆刻史上的不朽經典。 

  黃士陵的篆刻(圖3)和書法(圖4)都在中國書法篆刻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後世影響很大。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