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壽星壺側視圖
這把民國時期壽星紫砂壺(圖1),為傳統壽星壺形制,外觀樸實,通高15、通長20、口徑10.4厘米,屬於中等大小的壽星壺。一側壺系下方刻有“春林”二字(圖2),底款有印章一枚(圖3)。印章中間,有兩面旗幟交叉狀圖案;旗幟上方有“福康”二字,下面有“營口”二字。此壺缺蓋,壺底有裂,已由三顆鐵質鋦碗釘修補(其中一顆脫落,圖4),流傳至今已近百年時光,能夠基本完整保存下來已屬難得。
圖2 壺系下方刻“春林”二字
圖3 壺底“福康”“營口”及軍旗標記銘款
圖4 壺底部鋦釘
壽星壺是清晚和民國時期常見的紫砂壺品種,屬紫砂壺中的粗貨,俗稱“行貨”,又稱大路貨。由於經濟實用、價廉物美,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容量大的紫砂壺可以用於帶水,特別是在北方農村,耕地離村較遠,加上北方人的生活習性,喜歡喝大碗茶,壽星壺容量大,最大可達3升,易於攜帶更顯實用。尤其這類中號紫砂壺,是專為商家酒肆或人口多的大戶家庭提供的商品壺。
“福康”壺,是由宜興紫砂名門世家徐錦森(當代壺藝大師徐漢棠、徐秀棠的祖父)創燒,其子徐祖純主管生產和協助燒製“福康”壺,對外銷售工作則由其弟徐祖安負責。福康陶器在營口、上海等城市均設有專營商店,售賣自家生產的“福康”紫砂壺。“福康”壺底部的印款有很多種,主要有三:一是鈐蓋“福康陶器”楷書陽文方印的;二是鈐有民國旗幟標記的,其上刻有“營口福康”四字;三是鈐有財神趙公明像,手執一聯,上有“營口福康”四字。壺蓋上鈐印主要有兩種,一是鈐有雙葫蘆“福康”,二是鈐有雙魚形“福康”。
這把紫砂壺顯然屬於第二種,鈐有民國旗幟標記的。“福康”是徐漢棠的二叔徐祖安經營陶器之店號,在宜興生產,在山東營口銷售。上世紀20年代初,“軍閥混戰,天下大亂”,吳佩孚佔據湖南、湖北、河南及直隸一部分;孫傳芳佔據江蘇、江西、安徽、浙江和福建;張作霖佔據黑龍江、吉林、遼寧、熱河、山東等地。宜興是孫傳芳的轄區,山東營口是張作霖的領地,在這種險惡複雜的環境中,宜興福康店號印製兩面旗幟,有助於紫砂壺擴大銷路,在全國各地銷售。
民國時期壽星壺生產中有“老豫豐、新福康”之說, 制壺名家吳頤山嫡傳後裔世居蜀山南街從事紫砂業,與徐祖純(徐漢棠、徐秀棠之父)同輩人吳同構同期開店。吳同構父吳啟南為前清戊戌變法前最後一代秀才,是當年紫砂鉅子,又是地方士紳。吳同構祖母是一個做坯能手,他家燒的紫砂壽星壺,蓋上有葫蘆圖案,中有“豫豐”兩字,比徐祖純家福康壺要早,故北方客商稱“老豫豐,新福康”。後來吳家因生活優裕,疏於經營而中落,徐家的新福康取代老裕豐,成為蜀山壽星壺的主要生產者。徐家福康店生意不錯,徐祖純兄弟一個管生產,一個管經營,先後在天津、營口設置分店。從傳世的壺看,當時做壽星壺特別出名的施金廷,既為豫豐店做過,也為福康店做過。“豫豐”和“福康”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均有加彩壽星壺問世,其中多以點彩法描繪,花鳥、瑞獸、戲劇故事紋飾較多。
紫砂壺所以得名於世,固然與它的製作分不開,但根源是所用材料的優越。明代文震亨在《長物誌》中說:“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李漁在《雜說》中講:“茗注莫妙於砂,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是人而知之矣。”顯然今日宜興紫砂壺的用料,遠不如民國時期所用砂料優良,產品也不及老壺質樸、溫潤、自然。隨著時間的推移,老礦資源已枯竭,有的已經封礦。而類似此種民國時期紫砂壺的收藏潛力,也會進一步得到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