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河北隆化孫志溝發現遼代墓葬
  • 23年12月23日 18:47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孫志溝遼代墓群位河北於隆化縣尹家營滿族鄉上京堂行政村孫志溝自然村東北1000米,當地俗稱「朝陽地」的山坳南坡。「朝陽地」約呈半圓形,坡度約20°.原為梯田,現為退耕地,種植有山杏樹。東側為「窟窿山」,南為一道沖溝,俗名「小北溝」。
 
  據隆化縣文保所工作人員介紹,在1999年,隆化縣文保所對該墓群中一處被盜墓葬曾進行清理,西北距此次被盜墓葬約10米。為石砌槨室、磚砌墓頂的圓形墓葬,出土有黃釉長頸瓶、馬鐙等。
 
  搶救性考古發掘
 
  2016年6月16日,隆化縣公安部門接到群眾舉報,孫志溝墓群被盜。隆化縣公安和文物部門立即趕赴現場進行取證、保護,並上報上級文物部門。同年6月26日,受河北省文物局委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對隆化縣孫志溝古墓群進行了現場調查。不久後,根據河北省文物局指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會同承德市文物局、隆化縣文保所組成考古隊,對孫志溝墓群被盜墓葬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孫志溝墓群被盜墓葬位於墓群北部,地表較平坦,南為斷崖,北為山坡。墓葬中部可見兩個豎井式盜坑,均為長方形,二者大體為V字形,東側盜坑較淺,約2.5米。西側盜坑較深,約3.5米,南、北壁有腳窩。兩個盜洞已深至墓室,將墓室中部、北部破壞。該墓南側為一斷崖,高約2米,斷崖底部有一圓形橫向盜洞,直徑1米,深3.5米,斜向下貫穿甬道深入墓室中,將墓室南部破壞。揭露完表土層後,發現在表土層下還有兩個現代盜洞,位於豎洞南部,同樣已深入墓室,其中發現有蠟燭、塑料袋等。
 
  墓葬內結構複雜
 
  墓葬處的地層堆積可分為兩層。其中第一層黃褐色土,土質較硬。夾雜石塊、植物根莖等,含白色顆粒,厚0.3米;第二層灰褐色土,土質疏鬆,含白色顆粒,厚0.75米。以下為生土層,距地表1.75米以上為黃色土,以下為紅色黏土。墓葬開口於第二層下,打破生土。
 
  孫志溝墓群被盜墓葬為圓形豎穴土坑墓。南部為甬道,底部有生土二層台,二層台內為墓室。墓壙上口距地表1.6米,平面呈圓形,剖面大體呈袋狀,斜壁,平底。口部直徑6米,底部直徑6.4米,深1.35米。甬道在墓室南部,距地表2.35米,被盜墓橫洞從南北向貫穿。南端在墓壙上,北端與墓室相通。兩側下部為生土修成的土牆,上部為毛石干壘石牆。
 
  土牆高0.45米,毛石干壘石牆共有5層,高約0.7米,寬0.4米。石牆長1.9米,束腰狀,南、北口皆寬1.3米,中寬1米。甬道頂部石塊上可見紅色柏木殘存,可知頂部原搭有柏木頂。甬道地面為生土。
 
  二層台位於墓壙底部,距地表2.95米。在紅色生土上挖掘而成。呈六邊形。東、西兩側二層台的上部有紅色粘土層,平面大體呈月牙形,厚約5厘米。二層台上部為斜坡狀,下部直立。最寬處0.5米,高0.9米。墓室距墓壙口1.93米。呈六邊形,邊長1.5米,從外向內依次為填土層、木炭層、柏木護牆、柏木牆護石。
 
  木炭層上部與二層台中間有填土層,為疏鬆的灰褐色填土,夾雜小石塊,寬30厘米、厚30厘米。木炭層下部緊貼二層台內側,為粗細不一木炭豎立構成,厚0.3米。木炭所用木材由原木略做修整而成,枝杈清晰可見。
 
  各角上的木炭較粗,應為立柱,保存較好,高0.8米,直徑0.15米。立柱之間的木炭較細,略有傾斜。木炭層下與鋪地磚間有厚10厘米紅色黏土。木炭層內側部分區域殘存紅色柏木痕跡,應為護牆。柏木橫放,似為三層拼起,原高0.9米,厚0.1米。柏木牆內側原應有一圈用於加固木炭牆及柏木牆的石塊,由於墓室被盜擾,現僅在甬道處及屍床西側地面可見少量殘存石塊。
 
  墓室擾土內發現「開元通寶」銅錢
 
  墓室頂部未發現任何類似於墓頂的遮蓋遺跡,從甬道上搭有柏木板分析,墓室原來也可能有木板製成的頂部,或許被盜坑整體破壞無存。墓室地面用青磚沿二層台內側邊緣平鋪,地面東西3.8米,南北3.9米。
 
  接近甬道口處地面用長條磚鋪砌。中部為方磚鋪砌,各邊角處以方磚碎塊拼合。墓室北壁處為東西向的磚砌屍床。東部被盜坑破壞,僅存西部和東端。屍床原為四層,中間以方磚平砌,東西兩端以長條磚砌邊。屍床上可見下肢骨、足骨三段,大體平行。足骨在西側,可知人骨頭向東。下肢骨骨骼以上均被盜坑破壞無存。從骨骼形態、大小分析,應為兩個個體。
 
  其中北部、中部骨骼屬於一個個體,放置於屍床中部,形態自然,骨骼較為纖細,可能為女性。與之相比,南側人骨位於屍床邊緣,屍床南側被擾亂的填土中發現另一段人骨,可與之相配,屬同一個個體,骨骼較為粗壯,似為男性。可知該墓葬為兩人合葬,女性先行下葬,男性則為後來葬入,而屍床的寬度僅可容一人,造成了後來葬入者難以容身,勉強將其放置在女性南側,致使部分骨骼掉落於屍床下。
 
  墓壙南側頂部有灰坑一座。開口於第二層下,打破墓壙及填土,距地表1米。平面近似橢圓形。斜壁,圜底。填土以草木灰燼為主,有明顯層次,夾雜少量素面碎磚塊。該灰坑與墓葬開口於同一層位,打破墓壙,或與下葬完畢後舉行祭祀活動有關。灰坑南壁底部有一個橫洞,下距灰坑底40厘米,南北向,洞口立面呈半圓形,與灰坑相通。洞深1米,洞內有填土,分層,較硬,每層厚約10厘米。該橫洞應附屬於灰坑。此次清理僅在墓室擾土內發現少量遺物。種類有銅絲網衣上的銀靴底、「開元通寶」銅錢、鎏金銅帶銙殘片、牛皮帶殘片、白瓷片等。
 
  墓主為契丹貴族
 
  經勘查,該墓群被盜墓賊多次「光顧」,盜洞多數已經深至墓室,墓室、屍床被破壞嚴重,隨葬品大部被盜,保存情況很差。所幸墓葬形制大體保存。該墓的形制較為獨特,沒有斜坡形墓道,沒有墓門,甬道在墓室內。墓室結構複雜,用多種材料、多種方式製成。此前尚未發現同樣形制的墓葬。
 
  六邊形的墓室以及柏木護牆均與遼代墓葬的六邊形柏木槨有相似之處。少量盜余隨葬品為近一步判定墓葬年代提供了標本。出土的開元通寶,確定了墓葬不早於唐代。銀靴底為銅絲網衣的組成部分,為遼代中晚期貴族墓所常見。銅鎏金帶銙也是遼代貴族墓常見的隨葬品。因此,可以大體認定孫志溝墓群被盜墓葬的年代在遼代中晚期。
 
  在該墓地已被清理和被盜的墓葬中,孫志溝被盜墓葬屬於規模最大的一座。大面積的墓壙、結構複雜的墓室、銅絲網衣的銀靴底等,均意味著墓葬屬於貴族墓。
 
  根據聚族而葬習俗,這座墓應該是這個家族墓地中級別較高的一座。只是出土物過於稀少,加之沒有對其他墓葬進行清理,不能確定墓葬形制在墓群總體形制演變序列中的位置。可以肯定的是,墓葬具有鮮明的契丹民族特色,墓主應為契丹貴族。
 
  孫志溝墓群被盜墓葬雖然規模較大,等級較高,年代較為確定,但還有一些問題待解。如墓壙頂部灰坑和橫洞的用途、在沒有墓道的情況下如何下葬、僅能容納一具屍體的屍床上兩具屍體與墓葬規模相矛盾等等,這些問題有待於進一步工作才能獲得解決。
 
  目前,墓葬中的文物已經出土清理完畢,墓葬已經被回填,專家們將對出土的文物及墓葬規模等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