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收藏中的善本到底是什麼?
  • 20年10月1日 10:1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古董台灣搜集整理,古籍收藏中的善本到底是什麼?

清代張之洞界定「古籍善本」的涵義,一是足本:無缺卷刪頁。二是精本:刻本極佳而字體版式極典雅,又校注極精而全,非唯少錯訛,且校勘之間,能見出藏書史與古籍流傳史的脈絡。三是舊本:傳承悠久的寫本刻本,比如宋版元槧。有此三者,方得謂善本也。

古籍收藏中的善本到底是什麼?關於足本,厲鶚樊榭山房的故事值得一說。清氏郁禮購得樊榭山房大批藏書,以為風雲際會,難能有再,故視若珍珙。細細整理,其中見有《遼史拾遺》寫本孤本一部,竟缺了50頁。百計尋繹,殊無蹤跡。一直縈繞心頭,揮之不去。一日過青雲街,看到一和尚挑一擔兩簏廢紙殘卷,其中隱隱有一些手寫的墨跡。遂命和尚停留以問之,殊不料兩簏所盛,正是厲鶚樊榭山房舊物,大喜過望,遂不問價格指簏購下。閉門兩閱月,終於檢尋出《遼史拾遺》殘餘50頁,手稿補齊,遂成足本。因《遼史拾遺》是手稿寫本,唯剩一本,若無此番周折圓滿,或成大憾。不比刻本缺頁尚可據他本補入;所撰內容是無法再完全了。故郁禮之欣喜若狂心情,真難以言語形容之。

古籍收藏中的善本到底是什麼?關於精本,標準也十分具體。首先是技術上製作精良,包括刊刻水平,印製裝訂之細密,這在早期抄本寫本上不是太大問題,但在雕版印刷盛行於世後,由於書刻字取歐陽詢、批量生產,商貿交易滲入士子民間,從好處說是文化普及,讀書人多;但也不乏書商為求利益最大化而粗製濫造,低成本高速度出書上市以謀厚潤。校對粗疏、錯訛百出,於是學界就有「盡信書不如無書;魯迅先生更有明代刻書者好以己意揣測而改古書,故不可信之論。故元明以來,學者藏書家養成一個通行的習慣,每有書入手,必以筆墨朱跡在自藏或過目的古書上隨讀隨校,記下書籍真偽、刊刻時間、版本優劣、流傳過程,尤其是各本不同文字的校勘記。這些批語與校勘記,即成為後世古籍鑒定的最好依據。比如大學者陳寅恪就在學界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傳說,他在30年代讀南朝梁慧皎《高僧傳》,批注校勘圈點,反覆多次,幾於原書無有空白下筆處,為學界傳為典範。至於這些精本的收藏價值,唯其獨有,故極受收藏界、版本學界乃至史學界之大關注。2007年前後,古籍拍賣尚未風行,嘉泰拍賣上拍汲古閣本宋惠洪《冷齋夜話》線裝四冊,因有王國維手校、羅振玉題跋,在當時拍出天價,成為古籍拍賣界轟動一時的美談,帶動了後來古籍拍賣成為收藏大項的新風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