匏器的製作工藝有哪些
  • 22年10月13日 23:31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匏器也叫葫蘆器,起源於明代,清代制匏工藝頗受皇家重視,到了完全成為八旗子弟和貴族公子哥的文玩雜項了。清代宮廷匏藝多以模範制匏,顯示出精美華貴的皇家風範。然而制匏工藝不止於此,宮廷制匏中也常有與其它工藝相結合的品種,如在范匏上刻詩,對范出的花紋再加火畫等等。至晚清時期,大規模的范匏工藝衰落之後,壓花、火畫、勒扎和刀刻等製作方法卻發展起來,別具一格,多姿多彩。我們在此概要介紹匏器的各類製作工藝,以助大家更好地欣賞匏器藝術。
匏器的製作工藝
匏器的製作工藝分為五大類:模制匏器 壓花匏器 火畫匏器 勒扎匏器 刀刻匏器
模制匏器
  模制匏器又稱范匏,即在嫩匏初生之時將刻有紋飾的模具套在嫩瓜之上,待秋日葫蘆長成,由於受到模具的束縛與規範,基本會按照模具所范刻的形狀和花紋成形。范匏的模具有兩種:木模和磚模。
木模製作方法:
首先用棗木、桃木或梨木等硬木製成木模,木模按器物形狀分為2瓣、4瓣、6瓣或8瓣,在木模的裡側挖出所需范制之器物的基本形狀,再以陰文雕刻所需紋飾,或通景,或局部。木模的長處是可反覆使用,但由於木質花紋受濕氣侵潤會漲發,如收藏若干年後再用,花紋已不會像初次模範出來的那樣精細。
磚模製作方法:
  先刻好陽文木模具,與木模一樣分為多瓣,模具中心樹一根立柱,再用箍將木模箍鎖住為范,敷泥燒製成磚模(或稱瓦模)。磚模可同時范製成批的匏瓜,在大規模種植、製作匏器時,這種批量模具所製作的成器,出精品的機率較大,但一件磚模只能使用一次。
  兩種模具因匏器形狀、大小的不同,范制時所用的匏瓜品種也不相同。如碗形、瓶形、壺形、盤形、盒形器物,即用大型匏瓜范制;小盒、小罐、小筆筒、小花插、小杯、小碗、蟈蟈籠、蛐蛐罐等則用小形束腰葫蘆范制。
  瓶或盒、壺、碗等器用4瓣或2瓣模具范制,匏長成後,與模具的銜接處可見微微鼓起的線稜,此系匏瓜生長沖漲模具之故。花卉紋扁圓盒,蓋與底正中內凹,均有花臍,是用兩個匏瓜底部分別范制而成。蓋碗則是用一個大匏瓜范制而成,當匏瓜長成後,順著碗邊鋸開,上為蓋,底為碗。器物上紋飾的優劣,亦取決於模具的製作和葫蘆的成長情況。
  范制的匏瓜生長困難,器形與花紋俱精美、飽滿者更不可多得,幾乎僅有千分之幾的成功率。而其成功之作,花紋宛若磚紋,堪稱清代工藝品中之一絕。道光以後,范匏即難以得見了。
壓花匏器
  壓花匏器即以瑪瑙刀在長成的葫蘆上壓出花紋。此類制匏工藝出現於民國時期。
其作法是,首先將長成的葫蘆摘下,略磨去表層毛刺,用瑪瑙質刀具進行按壓,所壓之花紋有凹凸感,如同淺浮雕。所以用瑪瑙刀具,乃因比金屬刀具柔韌,壓刻花紋時可同時略加磨刮,使花紋更為光亮,這也是壓花匏器視之比刻花匏器潤澤的原因之一。壓花匏器上的紋飾一般無色。
火畫匏器
  火畫匏器即經火筆繪畫而成的匏器,此種技法亦稱火筆繪畫。火畫匏器出現在清代嘉慶時期,當時有在范制好花紋的匏器上再用火筆描繪一次的成器,主要因為有些范制的匏器花紋生長得不甚飽滿,用火筆點描可增加圖案的清晰度,是對范制匏器之花紋的後期修補,進而形成了一種新的制匏工藝。其製作方法是使用錐狀、片狀等金屬工具,經火燒熱後在葫蘆上燙畫紋飾(與現在的烙畫相似)。現代火畫葫蘆系將收摘的葫蘆外表皮刮磨、洗淨,晾乾後直接用電烙鐵在葫蘆上刻繪圖案。火畫匏器的圖案色澤根據火筆的溫度有深、淺變化,深者發黑,淺者如煙,濃淡相宜,如同筆墨繪製的工筆畫。
勒扎匏器
  勒扎匏器即是將束腰葫蘆勒扎出多瓣或網格圖案,或用繩套勒住葫蘆迫使其長成畸形。其製作手法是在匏瓜嫩小時便以盤好的繩套將其勒扎固定,每天注意小葫蘆的生長趨勢,繩套偏斜時即予糾正,迫使匏瓜依設計的形狀或紋路生長,直到小葫蘆在繩套束縛之下長出稜痕之後,繩套才算真正固定。
此種勒扎匏器多為小形器物,作為藥瓶或鼻煙壺之用,精巧玲瓏,柔潤瑩澤,把玩之中,愛不釋手。
刀刻匏器
  刀刻匏器是用金屬工具直接在葫蘆上刻劃花紋。由於范制匏器費時、費力,成功率太小,不如待匏長成後直接刻繪快捷簡便, 因此刀刻葫蘆便在20世紀30年代興起,刻繪技巧均為陰刻,只是刻紋有深淺、寬窄之別。圖案一般以人物故事為主,也有一些花鳥圖案。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