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拌:多角度收藏中的美感(共7張圖片)
  • 21年11月27日 21:57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圖1

  徐州有一道招牌菜叫雜拌,常在大席中出現,吃過後很多人都對它讚不絕口。其實雜拌的材料很簡單,就是把一些常見簡單的日常原料如皮肚、魚肉、牛肉、雞肉、魚皮、木耳、竹筍拌在一起小火燉燒,看似簡單,卻成為一道美味。其實,生活也是這樣。有一些不經意的事情、愛好、專業雜拌在一起,就成了一種人間的樂事。

圖3

圖2 圖4

圖5

圖6

圖7

  我們的專業是教育,我們的業餘愛好卻是讀一些雜書、詩詞、歷史、攝影,以及收藏。讀詩和文學、歷史雖只為著賞心悅目,陶冶心靈,收藏只為通過那些歷史的殘跡、破痕,尋找我們民族古代的文化和藝術。本來這些內容是分門別類的,但經常能找到雜拌的樂趣。 

  我們喜歡讀詩,當讀到“我有昆吾劍,求趨夫子庭。白虹時切玉,紫氣夜干星。鍔上芙蓉動,匣中霜雪明。倚天持報國,畫地取雄名。”這首詩的時候,為作者精忠報國的肝膽豪情所震撼,為祖先古代的劍的霸氣而自豪。查找歷史的資料我們發現,這位著名詩人是李嶠,他出身於趙郡李氏東祖房,早年以進士及第,歷任安定尉、長安尉、監察御史、給事中、潤州司馬、鳳閣舍人、麟台少監等職。他在武後、中宗年間,三次被拜為宰相,官至中書令,階至特進,爵至趙國公,一心為國,為民。 

  想到“劍”,我們不但感動於這些甘願保衛國家的行為,同時還想到了關於“義”的故事。在徐州,就有一個關於劍的動人的故事。山東嘉祥武氏祠左石室第八石,就記載著這個歷史故事,如圖1所示,左邊一個墳堆,墳上長樹,旁置一劍;墳前有供品,主人與隨從跪拜。據考證,此圖應為季札掛劍的故事。 

  徐州戶部山的西邊,就是這個掛劍台的所在地。這掛劍台,是用一塊高大的青石做成的石碑。碑的中問刻著“掛劍台”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兩側刻著一副對聯。上聯是:“延陵季子兮不忘敞”,下聯影脫千金劍兮掛丘墓”,上邊的橫聯是“踐信泉台”。掛劍台是徐州的著名古跡之一,徐州市人民政府,曾於上世紀50年代中期重修過。 

  瞭解了上面的故事後,我們就非常渴望也能收藏一把戰國時期的青銅劍,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我們得到了一把戰國的劍。如圖2,年代應在戰國。此劍雖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歷程,但是仍然鋒利無比,當我們不小心用手摸劍的刃時,竟被劃出一個血口,這時,我們才體驗到我們祖先高超的制劍工藝,同時,在無意中發現,在秦兵馬俑中,有一把劍被壓彎成45°,搬去障礙物,竟仍恢復原狀。有一把劍,竟然像不銹鋼一樣,沒有任何銹蝕。而經過化驗,竟使用了不銹鋼的防腐成分鎳,而這種防腐的方法,是德國在上世紀30年代發明、美國在50年代申請的專利,更能體現出我們祖先高超的科技水平。在我們對劍的收藏和研究中,我們發現這裡竟充滿了歷史的再現,我們祖先的豪氣、義氣、美感以及先進的工藝,我們覺得,有了多媒體,博物館展覽的文物不應該像現在一副冷冰冰的面孔,而是應該結合歷史、文學、科學等,讓參觀者能獲得更大的興趣和收穫。 

  我們喜歡攝影,在雲龍湖上,很多人在假期中都在休閒泛舟。在我們的攝影進程中,出現了很多這樣的視角,如圖3,是我們鏡頭中的一頁,看夕陽西下,層林盡染、林密煙淡、天高地遠,一葉遊船,何其舒展爽朗,我們不由得想起著名詩人白居易筆下的《晚池泛舟遇景成詠贈呂處士》:“岸淺橋平池面寬,飄然輕棹泛澄瀾。風宜扇引開懷入,樹愛舟行仰臥看。別境客稀知不易,能詩人少詠應難。”同時對照我們收藏的康熙民窯青花瓷盤,頓覺塊壘盡消。 

  如圖4,瓷盤中,河水的平靜,峭壁的陡峻,樹木的飄逸,鳥兒的翱翔,再配上詩句。詩文很有氣勢,書法端正,確是一幅精美的泛舟圖,和我們的攝影作品有得一比。在漢畫像石之中,我們發現,我們的漢代人也有如此之雅興,如圖5是山東微山縣出土的漢畫像“水榭”,其中畫面宏大,把很多的情節都集於一圖,有水榭、觀魚、捕魚,而在右下角,一隻小船一人划槳,而另一人悠閒地觀賞湖中的情景,至於划船,古人還有一種作用,那就是泛舟競技,如圖6是山東滕縣出土的漢畫像石魚躍船頭,雖是描寫魚躍船頭,實際描述的應是人們泛舟競賽,速度快到驚起了游魚。 

  雖然我們看到上面的幾個情景,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卻給了我們一個豐富的內涵,就是不同時代、不同人們在泛舟過程中表達出的不同感情。雖然是混搭,但是卻給了我們歷史、文化的美學熏陶,而這正是混搭的魅力。 

  我們愛秋色,很喜歡秋天的蕭索,殘荷蘆蕩,荷下風襲微波的涼意,別離的愁怨,人生的聚散,盡在秋風捲葉之中。腦海中展現出宋代的於清言、清代的周銓等畫家的秋景殘荷圖,歸結到底就是兩個字——意境。那是心與景的相通,是意與境的交融,雖是流連於山水之間不願返還,但歲月如梭,滿眼的秋色悄然逝去。無奈僅是一介書生,囊中空空,無法將名家的畫作收入室中,但幸運的是,我們在攝影中收藏了永久的秋色。 

  我們在雲龍湖邊留下一幅圖景,只見秋山剩水、枯荷敗葉,那蒼涼的意境,早已把悲情、沉鬱、孤獨表現得淋漓盡致,似乎能讓我們在喧囂的塵世中隔絕出一片寧靜的樂土。我們不由得想起詩人李商隱的詩句“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與我們的情感極相符。 

  有一天來到石市,無意間見一石板(圖7),石質溫潤如玉,但石紋酷似秋後殘荷,梗莖縱橫交錯,偶有殘葉生在荷梗之上,恰似一幅殘荷秋趣圖。觀其畫面,彷彿秋風寒切,殘荷被雨,意趣深長,腦海中頓時迴盪著元朝薩都刺的《過高郵射陽湖雜詠九首》:“秋風吹白波,秋雨嗚敗荷。” 

  觀賞之餘,開始尋求此物的來歷,沒想到,那竟然是一種形成於4.8億年以前的珍貴的海百合化石,它穿越過億年的風霜一直延續到現在。海百合是一種高等無脊椎的棘皮動物,因其形似百合花而得名。這塊化石來自於貴州省北部的一小塊地區,這說明了那個時候的貴州還是一片深海,後來隨著地殼的運動,才有了今天貴州地區的獨特地形。 

  細看這塊石板,一根根“花莖”蒼勁有力,枝枝蔓蔓縱橫交錯,韻味獨特,讓人情不自禁地聯想到遠古時代深海世界裡的瑰麗景象。在歷經億萬年的地質變化中,這屬於深海的美麗精靈,在天崩地裂中用另一種方式演繹著生命絕美的交響,留給人們的是一幅幅國畫般淒美的“殘荷圖”。原本嬌弱的生命固化在石頭中,直至歲月慢慢逝去,才將她美麗的嬌顏呈現。屏息欣賞之餘,我們不由地驚歎於眼前這淒美動人的情景,也讓我們不得不驚訝於大自然巧奪天工的造化。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