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犀牛角工藝品一直是古董文物的重器收藏,知名的犀牛角藝術品就是犀牛角杯,故宮都有收藏犀牛角,所以瞭解犀牛角的鑒別方法還要知道犀牛角的種類。世界上一共有5種犀牛,即白犀牛、黑犀牛、印度犀牛、爪哇犀牛和蘇門答臘犀牛。其中,白犀牛和黑犀牛生活在非洲,而印度犀牛、爪哇犀牛和蘇門答臘犀牛則屬於亞洲犀牛,通常生活在巴基斯坦北部、印度的阿薩姆邦、尼泊爾、不丹和孟加拉國。其中印度犀牛則只生活在印度北部的阿薩姆邦和鄰國尼泊爾的一些地區。 印度犀牛和非洲犀牛很容易就能區分出來。鑒別方法之一就是看犀牛角,印度犀牛頭部長有一隻角,而非洲犀牛(白犀牛和黑犀牛)則長有兩隻角。犀,有山犀、水犀、兕犀三種。又有毛犀之說。山犀居山林,人多得之。 水犀出入水中,最為難得,並有二角,鼻角長而額角短。水犀皮有珠甲,而山犀無之。兕犀,亦沙犀,上不一角在頂,文理細膩,斑白分明,不可入藥。
犀牛角真假鑒別當今現狀
真假犀牛角鑒別:
隨著犀角熱的出現,市場上的犀角雕也多了起來。但市場上的犀角雕90%都是贗品,有的是根本沒有收藏價值可言的合成犀角,有的是黃牛、水牛等其他動物角。
那麼如何識別真假犀牛角呢?有人把有竹絲紋的角當作犀牛角,其實這是個誤區,犛牛、水牛角也同樣有竹絲紋,而網絡紋和魚子紋才是犀牛角所獨有的特徵。有的造假者將黃牛角、水牛角、犛牛角剖開,一層層燙壓,再煮熟後製作雕刻成假犀角杯,由於看起來也有成片成片的竹絲紋,而且價錢不貴,令很多收藏者上了當。至於市場上存在的合成犀角做成的贗品,成分為樹脂膠、石蠟等化學物質,沒有任何收藏價值。
犀牛角材質的鑒定秘訣:即其斷面如毛竹之截面,有細小顆粒狀紋。而牛角、羊角等沒有此特徵。另外,犀角加水研磨汁如牛奶。但一般犀角雕刻藝術品鑒定不必用此辦法,因為這畢竟是「有損鑒定」。犀角和犀角雕質稀物貴,動輒千萬之數,故須明察秋毫方可下手。其實犀角的特徵比較明顯,首先是它的造型:犀角底盤的造型為馬蹄形,角的前端和後端分別有一條淺淺的縱向凹槽和一楞凸起的筋脈稱之「天溝地崗」。故明清間的犀角雕造型多馬蹄形杯,利用天溝作杯的流口,地崗作杯的把柄。其次犀角有紋理,即縱向的直絲紋,猶如甘蔗的絲紋,其橫向的斷面上有一點點的粟米紋,和毛竹節的斷面紋一般。第三,犀角有腥味,儘管明清犀角雕至今已有三五百年的歷史,其表皮上的腥味已經揮發,但再將角雕放在毛皮上磨擦仍能聞到一陣類似麻油的香味(腥味),在鑒定分辨犀角時必須將這三條綜合有機地聯繫起來。 犀角雕有新舊之分,犀角亦有亞洲犀角和非洲犀角之別,在藥用價值上說,據記載亞洲犀角是非洲犀角的二十倍。非洲犀牛有二隻角,角大,最大的長度可達80至90厘米,質梗,易裂,半透明,亞洲犀牛只有一隻角,角小,最大的印度犀其角也僅三十厘米,而最小的印尼蘇門塔拉犀,角只有十幾至二十厘米,質細性糯。非洲犀角大量進入中國市場皆在清代中期以後一般由廣州進入,就地加工,故非洲犀角的雕刻多廣工,現代仿明清犀角雕的角料,所用的也都是非洲角。所仿器形多佛像、馬蹄杯、沒乃何,及牌片、掛件、印章等。
另一類仿犀角的材料取黑水牛角,其犀牛角鑒別方法是: 水牛角的底盤系扁三角形,與犀角之馬蹄形差距很大,且水牛角更沒有「天溝地崗」的特徵。 水牛角的腥味淡而臭,與犀角的類似麻油般香味的腥大相逕庭。 水牛角的紋絲細,質韌,受熱壓後會變形,可加工成多種形狀,為了冒充犀角的粗而直的紋絲,作偽者將水牛角雕件,用餐館裡發蹄筋的方法,將其浸發,務使其紋絲變粗,但其橫斷面上的「粟米紋」則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出來的。除此之外,我們還可看它的雕工線條,包漿、色彩等等。 總之鑒定犀角雕多方位全面地看,膽大心細得其要領,才不會出錯。
另外要注意的是,有的雖然是犀牛角,但不是明清雕刻,而是現代仿品,價值就相去甚遠。那麼如何判斷犀角杯的新舊呢?就要看雕工,看作品屬於哪個時代的風格。可以多研究一下博物館裡的藏品,像明代犀角杯風格大氣、莊嚴高貴,而清代犀角雕刻雕工繁雜,刻意顯示刻工技巧,這是兩個朝代的犀角雕刻在風格上的區別。此外,像明代時朱元璋實施海禁,多數犀角都是從非洲、爪哇、印度走私來的,材料稀少珍貴,所以雕刻家採用磨工淺浮雕;而清代海運進一步發展,進口材料增多,更有官員直接從國外購買,雕刻家得以在犀角上用高浮雕、鏤雕刻意展現刻工。
不過,清朝傳世的犀角杯中也有很多刻意模仿明代風格的仿古杯,尤其以乾隆時期最為突出。因乾隆好古,當時宮廷造辦處製作了大量的仿古杯。而且清代很多犀角杯是染色的,犀角本身的天然蜂蜜色,經過工匠染色變成古銅色,就會有古色古香的感覺。但乾隆時期的犀角杯並不是最好的,犀角雕精品多出在明代中後期到清代前期,大都採用淺浮雕的精湛技藝,只在犀角上雕1毫米的深度,卻能展現七八個層次,比深浮雕、鏤雕難度更高,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