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珠–千百年來流傳的歷史縮影(共14張圖片)
  • 21年11月8日 21:2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珠子在古代中國意義非凡,古人習慣”珠玉“連稱。在許多流傳下來的成語及顧問詩句中都能找到珠子的蹤跡,比如:”珠圓玉潤“”抱玉握珠“等等。

 

這些詞語的出現,不僅表達了古人對珠子的喜愛,也證實了許多時候珠子與玉石並存,是一起製作的。

其至之難,故托用於其重。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中幣,以刀布為下幣。這說明在古人眼裡,珠玉的價值超越了黃金的價值,同時也證明了古時的珠璣玉珮並不單純是個人裝飾物,也是一種財富,地位及權利的象徵。

從考古文獻中我們知道,珠子早於人類文明出現。在孕育人類文明的兩河流域當中,幾乎每一個遺跡都有珠子的身影。從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開始至夏家店,三星堆遺跡中都發現了玉,瑪瑙,綠松石等材質的珠子,而且,出土的數量與製作的工藝水平都非常驚人,也為我們瞭解人類文明的起源及發展提供了許多線索。

夏商開始,珠子成為社會等級的象徵

與石器時代珠子具有的“神話”意義不同,夏商時代伊始,珠子被賦予了新的象徵意義,開始作為社會等級的象徵。到了西周時代,隨著文明的進步,這種象徵作用發展得更加完備。

當時以珠玉為飾物不僅可以劃分等級,表明身份尊卑,還可以規範行為禮儀甚至言談舉止,這也是古人以玉比喻君子風度的原因。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各個諸侯國又常年征戰珠璣玉珮不便於隨身佩帶,當時由秦人最先剔除了珠玉的社會等級象徵,以印綬取而代之,逐漸成為新一輪的趨勢,結束了古典的裝飾制度。

漢代至魏晉南北朝,珠子開始走向民間

漢代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珠子開始走向民間,一些有錢的老百姓對珠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珠子作為裝飾品,已經不單單是社會地位的象徵,還可以理解為財富的象徵。這個時間段內,民間信仰及吉祥寓意題材成為了珠子的主要內容。

唐宋時期,珠子具有了商品化的特徵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文明發展持續進步,時至唐宋時期,國定民安,經濟繁榮,商品化社會已經初步形成。此時,珠子具有了商品化的特徵。

另外,盛唐時期佛教盛行,僧侶修行所使用的念珠,以及大量與佛教相關或是與佛教發源地域民族配飾相關的珠子流入中原,使得珠子有了更多意義。同時,也使珠子完成了由統治階級向普通人過渡這一過程。

元明清三代,珠子被廣泛使用

元明清三代,除去貴族階級對珠子的需求以外,在民間,珠子也被廣泛使用。隨著生產工具的進步,珠子的製作工藝及所選材質也越來越精細考究。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自唐代以後,珠子便不再僅僅於墓葬中發現,越來越多的珠子流入民間,所以今日我們才能見得到如此之多的“傳世”珠子,由於歷史時間原因及前文中提到的其他因素,我們最常見到的珠子來源於元明清三代。

貿易珠是怎麼出現的?

貿易珠一詞,相信喜愛老珠子的朋友都不會陌生。貿易珠由於具有體積小、適合佩戴等特點,生產出來就賦予了作為貨幣的使命,所以人們將他命名為“貿易珠”。

在全世界範圍內均有貿易珠出現,其歷史甚至可以上溯至史前文化。考古學家在位於內陸地區的石器時代遺跡中,發現了大量貝類製作的珠飾。顯然這類材質的珠子並不是內陸地區所產,而是由沿海地區運輸過來的。在當時,這種貝類飾物就已經具有了貿易珠的雛形。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各個區域之間的貿易越來越頻繁,範圍也越來越廣泛。人們進行貿易時不再採用以為換物的形式,珠子成為了最受歡迎的貿易品之一。

貿易珠由於其有體積小、適合佩戴的特點,製作出來就被賦予了作為貨幣的使命,所以人們將它命名為“貿易珠”

從我國考古文獻中,我們不難發現,最晚在西周時期,我們便有了與西亞地區相同質地及形制的珠子出土。

這些珠子很可能是舶來品,通過頻繁交錯的貿易渠道進入了中國;也有可能是當時的一種技術引進,同時也是經過貿易渠道,這種先進的製作珠子工藝被帶到中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樣的情況更加明顯,我們熟知的“戰國蜻蜓眼”,其形制就與西亞地區的某些珠飾十分相近,但又頗具中國特點。

戰國蜻蜓眼

這點則更加證明了,除了珠飾本身之外,一些製作的工藝、技巧,甚至製作的工具都在貿易渠道中不斷地相互交流並加以完善。總之,珠子幾乎是最早出現在貿易通道中的載體,也是最受歡迎的貿易品之一。

貿易珠的三大常見種類

貿易珠是一個廣義的名詞,任何被用於貿易的珠子都可以稱作貿易珠,因此,它的種類非常多,很難敘述全面。並且,我們熟知的一些珠子有可能在當時就擔負過貿易的任務,只是當流通到某一區域內時,它更多的是被當做飾品使用,從而逐漸喪失了其原本的貿易作用。

我們很難將所有貿易珠詳細地羅列出來,所以,我僅舉在珠子歷史中非常著名的或是我們現在應可見到的幾種。

非洲貿易珠

說起貿易珠這個名詞,我們就不得不先從“非洲貿易珠”說起。雖然,它被製作出來的時間已經很晚了,但它是在歐洲,非洲乃至世界各地最為常見的一個貿易珠的品種。

17世紀初,歐洲開始擴張,人們大量製作了這種珠子,然後運往非洲,用其交換黃金、象牙或者奴隸等,在將交換來的東西運往美洲,又交換成煙草、蔗糖等物品返回歐洲販賣。

這種貿易幾乎一致持續到美洲廢除奴隸制度時期。也就是說,在17世紀到19世紀之間,這種“非洲貿易珠”一直充當了貨幣的角色,大量的被運往非洲地區。

19世紀之後,歐洲停止了對這種珠子的製作,但這種珠子並沒有終止自己“貿易”的命運。

20世紀中期,隨著歐洲復古之風的興起,一些歐洲商人來到非洲,大量回購貿易珠,並將其在售賣回歐洲,人們才開始將這些珠子習慣性稱為“非洲貿易珠”。

此類珠子顏色、形狀各異,並且大小有別,有管形珠,圓形珠,橄欖珠,稜形珠等各種樣式,顏色多以黃、綠、藍等亮色系為主。

非洲貿易珠均以琉璃材質製作而成,這幾乎也是世界範圍內所使用過得貿易珠中最為常見的材質。此類珠子孔道大小、磨損程度均不一致,很難逐一細分。

中國貿易珠

另外一種為大家所熟知的貿易珠製作於中國,材質也為琉璃,其年份跨度很大,最早可以上溯到漢代,是隨著絲綢之路貿易通道的打開應運而生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宋、元、明、清均有大量不同樣式、不停種類的貿易珠出現,並經過貿易渠道大量地輸出到亞洲各地。

這類琉璃珠的製作,在中國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就其工藝來看,各個時期也各有特點。

例如:宋代時期曾經燒製過一種呈現螺旋形盤繞形狀的高鉛琉璃珠,是專門用於海上貿易的。這種駐足的造型極有特點,多為藍色,當時,製作這種造型的珠子,很有可能是為了區分或者替代另外一種貿易珠。

元代時期,疆土遼闊,陸路及海上的貿易通道均暢通無阻,元代就延續了瓷器以及貿易珠的出口,尤其是針對南亞、東南亞等地的貿易。元代時期製作的貿易珠品種十分繁多,對於不同地區的不同需求或者喜好,均有不同顏色的琉璃珠可進行選擇。

自南宋起,這種貿易形勢就從未間斷過,明代時期,隨著航海的再次興起,這類琉璃珠的貿易又一次風靡於亞洲各國。這類珠子,明代時稱為“燒珠”,多以圓珠的形製出現,顏色各異,不同的名族可根據不同的需求進行選擇。

印度貿易珠

還有一種常見的貿易珠被稱為“印度貿易珠”。最早在紀元前後的印度東南沿海港口開始生產,之後再世界各個地方廣泛的流傳了數百年,也是最著名的貿易珠品種之一。

這種珠子的特點是:通常體積較小,有些尺寸甚至不足1毫米,色彩豐富,體現了極高的製作工藝。

宋代以前,在海上貿易渠道中,這種印度琉璃珠佔有絕對的優勢。南宋開始,隨著中國製作的琉璃珠大量向亞洲各地出口,幾乎可以與印度琉璃珠平分秋色。

此外,印度貿易珠還曾在我國大量發現,根據考古出土記載,這類雜色小珠,在四川石棺葬、雲南滇文化以及南越王墓中都曾有出土記錄。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