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瓷器(共6張圖片)
  • 22年5月17日 01:2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唐五代時期,除了主流的「南青北白」之外,另有其他釉色的瓷器,如黃釉、黑釉和花釉等等,上一節提到的部門瓷窯如鞏縣窯等實在也生產其他釉色的瓷器,在相應章節裡也作了先容。本節重要先容黃釉和黑釉瓷器。

壽州窯的黃釉瓷器

壽州窯是唐代七大瓷窯之一,陸羽《茶經》紀錄「(壽州)瓷黃色紫」,將壽州窯列為第五位。壽州窯以中原文化為主,兼含南北方文化,並具有地方特色。

1960年以後經多次觀察發現,窯址重要分佈在安徽省淮南市上窯鎮的管家嘴、余家溝、上窯鎮醫院住院部、外窯村、馬家崗、泉山、三座窯以及鳳陽縣武店區的臨泉寺、上劉莊、大劉莊等。窯址分佈地跨古壽、濠兩州,東西長約80公里,重要會合在高塘湖、窯河沿岸,壽州窯從南朝經隋至唐末,連續約350年。

早期壽州窯產物以燒造青釉瓷器為主,到了唐代,由青釉改為黃釉形成了唐代壽州窯的期間風格。唐代壽州窯固然以燒黃釉為主,但是到了唐代中晚期也兼燒黑釉和少量絳紅釉。壽州窯陶瓷器為高溫石灰釉,含氧化鈣量比力高,著色劑為氧化鐵,由於燒造接納還原、氧化和先還原後氧化等差別氛圍,使釉色形成青、黃、黑與絳紅四種。

早期青釉色不純淨,是由於釉層的薄厚不均,燒造技能的不穩固,窯膛氣溫不勻稱,形成產物釉色的不均,青釉的色調出現為青灰、青黃和青褐等。到了隋代由於燒造技能的進步,窯溫控制適中,釉色就比力勻淨,呈青色。淮南市博物館藏有隋代管家嘴窯址出土的為數浩繁的青瓷片標本可以作為佐證。

唐五代瓷器

唐代壽州窯改燒黃釉瓷後,技能上有所創新。盛期產物有碗、盤、杯、缽、注子、枕、玩具等。器多數平底,有的底心微凹。碗、盞一類器足的邊稜用刀削去。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為小長方形,都具有典範唐代風格。產物裝在匣缽中入窯燒造,從而制止了窯中高溫煙火對胎釉的直接熏染,使釉色純淨光亮,極大地進步了產物質量。壽州窯是較早利用匣缽的窯口之一。在馬家崗、余家溝發現唐代圓形窯爐,窯壁用磚砌或用窯棒砌成,直徑約3米,匣缽上下疊置,匣缽相互之間留有8厘米左右的火路。匣內裝一件或數件,皆仰燒。早期利用的窯具有圓形多足支托,隋初以後,多用三、四岔支托,支釘支捧三角支托等。平凡產物直接入窯疊燒,受到窯中高溫煙火的熏染和打擊後,造成釉與胎的色澤不勻淨。釉色出現出黃、蠟黃、鱔魚黃、黃綠、黃褐等差別幾種,每每在器物轉角積釉較厚的部位,出現翠青色的窯變釉。

唐五代瓷器

壽州窯在唐代中晚期,用還原焰燒成了黑釉和絳紅釉。壽州窯的黑釉產物有些燒造得非常樂成。淮南市博物館收藏的壽州窯黑釉瓷注、黑釉盂口膽式瓷瓶及黑釉瓷枕等,不但造型雅觀凝重端莊,而且釉色純淨勻稱,被國家文物判定委員會確以為一、二級藏品。黑釉盂口膽式瓷瓶照舊初次發現的壽州窯新品種,堪稱壽州窯黑釉瓷器的代表之作。

黑釉瓷器

銅川窯唐代的很多窯口都生產黑釉瓷,此中可以陝西的黃堡鎮銅川窯為代表。

陝西的黃堡鎮銅川窯,宋代時是為耀州窯地點地。唐代以燒製黑瓷與白瓷為主,兼燒青瓷。黑瓷的造型多種多樣,有碗、盤、盒、燈、盆、壺、蓋罐等。

唐五代瓷器

碗有兩種式樣:一種五花瓣口圈足碗,胎骨薄,色灰質細,釉色黑而光亮;另一種為唇口平底碗,胎質粗,釉色不甚光亮。盒有3種造型:有的為扁圓形,蓋與底的高度相稱,平底;有的盒較高,蓋面隆起如饅頭狀,盒底高於盒蓋,有圈足與平足之分。壺為喇叭口,腹長圓形,流很短,雙帶形柄,平底。雙系瓶式燈座,盤形口,短頸,長圓形腹,盤口與肩部連以雙帶形系,盤口內凸起3個乳釘狀物,似為放燈盞而設。燈油儲存於座內,用時方便,既能繫繩提吊,又能手執安放,計劃奇妙,實用雅觀,為銅川窯獨有的器物。三足帶蓋罐的造型別緻,罐直口,腹部上下有弦紋兩道,中心四周各有一條凹入的直線,使腹部呈瓜稜形,底部坦平,下承以三小足,蓋為子母口,蓋頂有鈕。

別的,1972年黃堡鎮曾出土了1件黑瓷塔式罐,造型近似唐三彩陶器,但又不盡雷同。罐橢圓腹,下部模印堆貼葉紋一周。下承以多邊形底座,座上鏤雕佛像人物及花草。罐蓋為七級寶塔形,蓋頂塑一小猴,形象生動,器形端正,尤其難得,是唐代北方黑瓷的一件良好作品。從胎質、釉色特性看,應為銅川窯的產物。

唐五代瓷器

淄博窯山東淄博窯位於淄博市淄川區磁村,從窯址規模之大來看,它的黑瓷產量比河南、陝西多。但器形比力單調,以碗為最多,瓶、壺、罐、爐較少。器皿均為平底,有的底部中央微凹入。這種作法遺存著隋代風格。淄博窯的黑瓷除具有平底的特性之外,釉質晶瑩潤澤、色黑如漆是它的特色。器物的底部一樣平常比同期間瓷窯產物為厚,乃至有的厚達2厘米以上,占器高的三分之一還多,給人以慎重之感。

花釉瓷器

花釉瓷器是一種底釉上灑刷花斑釉裝飾而成的瓷器,即唐代文獻中紀錄的「花瓷」。「花瓷」之名,泉源於唐人南卓《羯鼓錄》中的「魯山花瓷」一語,多出土於河南地域,由於燒製工藝與宋代鈞窯的窯變釉差不多,故一度把它稱之為「唐鈞」。

20世紀60年代,故宮博物院根據《羯鼓錄》中「魯山花瓷」的紀錄,對河南魯山古代窯址舉行了觀察,未發現「花瓷」標本。後在觀察河南郟縣黃道窯時,卻發現了「花瓷」標本,國外把這類瓷器稱之為黃道窯。70年代,對魯山舉行了第2次觀察,在魯山段店窯址中收羅到了「花瓷」壺、罐之類的殘片,同時還找到了「花瓷」腰鼓殘片多件,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腰鼓在胎色、薄厚、凸起弦紋及斑點裝飾等方面均完全雷同,僅在釉色上稍有差別,從而相識了《羯鼓錄》中「魯山花瓷」的正確寄義。70年代以後,河南的內鄉、禹縣的上白峪及山西交城等處又發現了4處燒「花瓷」的窯址。這些窯燒製的「花瓷」,就釉色及斑點特色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玄色或黑褐色釉為底釉,上施以月白色或灰白色彩斑,器物有腰鼓和壺、罐。另一類以玄色、月白或鈞藍釉為底釉,上飾以天藍色細條紋彩斑,器物有壺、罐等。前者在河南魯山段店、禹縣上白峪二處均發現有腰鼓標本,其釉色、斑點及形制等根本同等。山西交城發現的腰鼓殘片,與河南的兩窯略有差別,形體較小,胎也較薄,彩斑的作法也不盡雷同。後者在河南郟縣黃道和內鄉二窯均有出土,以壺、罐為多,形制上大要雷同,未發現有腰鼓殘片。

唐五代瓷器

開國以來,河南鄭州、泌陽、郟縣、三門峽市等地的唐墓中都出土過不少花瓷,當時代皆在唐代中期,與《羯鼓錄》成書的期間相符合。河南禹縣是宋代鈞窯的故鄉,鈞瓷的出現當與「花瓷」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

花釉瓷器的出現是唐代北方陶瓷生產上的又一龐大成績。其藝術特色是在黑釉、黃釉、天藍釉上飾以天藍或月白色的斑點。這種釉上彩斑點是用與底色差別的釉料隨意灑刷上的,有的作有規則的分列,有的紋樣不定形,燒成後天然流淌、幻化多端。由於都裝飾在深色釉上,便於烘托出另一種色彩斑塊,顯得格外奪目。花釉瓷器常見的器形有各種情勢的鉅細罐、雙系壺、花口或葫蘆式瓶、四足小盤、腰鼓等,此中以壺、罐為多。罐類多雙系,以黑釉飾以天藍或月白色斑點者居多,黃褐釉飾以月白色斑點者較少。壺多雙系,一面為短流,一面為曲柄,平底,壺體飽滿,表面線圓潤,也以黑釉上飾以天藍色斑點者居多。另有一種花口執壺,壺口呈三瓣形,細頸,碩腹,口與腹連以曲柄,平底。這類執壺除花釉外也有白釉的,在三彩陶器中尤為多見。腰鼓較稀有,鼓形為兩端大,中腰纖細,鼓身凸起線紋裝飾,整器為玄色釉,飾以月白色大斑點,氣魄莊嚴,為唐代花釉瓷器中的代表作品。

唐五代瓷器

唐代花釉瓷器的燒製技能比力複雜,由於差別的釉料在高溫下會有差別的熱膨脹係數,在冷卻時同樣也會產生差別水平的緊縮,因此,一種釉料覆蓋在另一種釉料上,必須要求兩者之間熱脹冷縮的係數同等,才氣到達完善的藝術結果。同時,在灑刷花斑釉時,還要留意到底釉的乾濕度是否相宜,否則也會造成局部釉層捲縮。花釉瓷器的燒製樂成,闡明唐代制瓷藝人已把握了調配釉料和複雜的施釉技能,為宋代鈞瓷的出現及花釉成品的燒製,打下了精良的技能底子。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