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黃金面具考古發現於四川省成都金沙遺址,屬於蜀文化的文物,現藏於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遺址博物館。黃金面具跟中國傳統文物藝術不一樣,面具也不是中國人的面孔,這給金沙遺址黃金面具披上了神秘的面紗。
黃金面具面世
2001年2月,在四川省成都市區西北金沙村考古工地上,一塊露出金色的泥土引起了考古學家的注意,撥開泥土,原來是一件小巧玲瓏的金面具。器高3.7厘米、寬4.9厘米、厚0.01厘米至0.04厘米、重5克,圓臉圓頤,雙眼、大嘴鏤空,鼻樑高直,嘴形似乎還略呈笑意,富有極其神秘的色彩。小小的金片竟能雕琢成如此寫實的人面像,精緻的做工讓人們驚歎不已。
2007年2月,在時隔6年之後,金沙遺址再次引起了世人的關注。在離金面具不遠的一個圓坑內,考古學者無意看見距2006年發掘面下不足3厘米處,顯露出一個金光燦燦的小角。當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把這件金器連同泥巴一起取出時,它已經被揉成一塊皺皺巴巴的薄麵餅,無法辨識器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金沙遺址博物館館長王毅慢慢剝離上面的泥土,經過初步延展處理後,他看見一雙大大的眼睛……原來是另一件金面具!金沙遺址又一件國寶級文物就此出土。這件金面具形體較大,寬19.5厘米、高11厘米、厚0.04厘米、重46克,是目前我國發現的同時期形體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金面具。其造型與小金面具有所不同,面部呈方形,額齊平,長刀形眉凸起,大立眼,三角形鼻高挺,有兩個鼻孔,闊嘴,長方形耳朵,耳垂處各有一圓孔,下頜齊平,內折,顯得十分威嚴。兩件金面具的面世,讓人們對金沙遺址有了越來越多的疑問。
黃金面具工序複雜 製作精美
黃金面具經過化學成分分析表明,兩件器物都是用自然砂金加工而成。地質調查證實,黃金礦藏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和盆地周緣有廣泛的分佈,礦石種類以砂金為主,這些地區往往有品位很好的金礦分佈,這些金礦很可能是金沙遺址金器原料的來源地。
兩件金面具含金量均超過80%,其製作工藝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先用自然砂金加工、熱鍛成型,再整體錘揲成形,成形時應墊有模具。具體的錘揲方法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以專門製作的人頭像或人面像為模具,將黃金錘揲成形後,再用生漆等黏合劑將金飾件面罩粘貼在青銅的人頭像上;另一種可能是直接以需要用黃金裝飾的青銅人頭像作為模具,將黃金皮錘打在需要裝飾的人像面部,並使之附著牢固。從金面具比較厚實、邊緣有鉚接痕跡等現象看,似乎採用的是第二種成型方法。金面具大體錘揲成形後,再採用剪切、雕刻、鏤空等多種手法進行修飾,隨後對表面進行拋光處理,以使其光亮,最後用鉚接和粘貼等方法將其固定在其他器物的表面。如此精緻且具象的金面具,堪稱同時期金器加工工藝的經典之作。
黃金面具作何用
兩件金面具均出土於金沙遺址祭祀區內,金沙遺址祭祀區是古蜀王國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公元前1200年至前650年)一處專用的濱河祭祀場所,面積約1.5萬平方米。在這一區域內,目前已發現了60多處與祭祀相關的遺跡,出土了6000餘件製作精巧的金、玉、銅、石器等,以及數以噸計的象牙、數千枚野豬獠牙、鹿角和陶器,這些珍貴的器物都是古蜀先民用來奉獻給神靈的神聖祭品。其中,在大金面具出土的小圓坑內還發現了許多紅色的泥土,為什麼這些土會是紅色的呢?因為土裡摻雜了大量的硃砂,遠古時期,人們認為器物和人一樣是有生命的,硃砂就是這些器物在奉獻給神靈之後所流的血液,這實際上是古代血祭的另一種表現方式。因此,金面具很可能是古蜀國舉行神秘宗教祭祀活動時所使用的。
經過考古學家的仔細觀察,金面具表面雖打磨得十分光亮,但內壁卻較為粗糙,且兩件面具大小不一,因此,很可能不是用於活人佩戴的,那麼,它在祭祀活動中到底是怎樣使用的呢?考古資料顯示,在四川廣漢三星堆發現的兩個祭祀坑中曾出土了金面具和銅人面具,是用生漆加黏土調和而成的粘貼劑粘貼在青銅人頭像上的,這種粘貼劑在金沙遺址出土的很多器物上也廣泛使用,因此,專家推測,金沙遺址出土的金面具很可能也是粘貼在青銅人像或木質人頭像上的。
關於銅人頭像,有學者認為是「專門從事宗教祭祀活動的巫師形象」,還有學者認為「可能是代表不同世代或不同身份的接受其祭祀的祖先形象」。而中國古代巫師佩戴面具,主持祭祀儀式的記載在文獻中早已有之,說明這可能是一種相當久遠的習俗。巫師在降神過程中戴上面具,以儀式、獻祭或歌舞的形式祈求神靈降臨,與神靈融為一體,便能代表神靈說話。此外,面具又是神靈降臨時寄居的場所,人們可能將其陳設於宗廟或祭祀場所內,以隨時迎接神靈的降臨,並接受人們的朝拜。面具在古蜀人的精神世界裡,不僅是一種通神的工具,更是一種娛神的法器,以極其珍貴的黃金面具覆蓋於青銅人頭像上,不僅顯示了其崇高的地位,更是為了讓神靈歡娛,以此得到神靈的庇護。它們從一個特殊的角度,揭示了古蜀社會祭祀活動的昌盛,反映了古蜀先民獨特的崇尚心理和精神世界。
黃金面具為何大小各異?
我們仔細觀察這兩件黃金面具,便會發現它們不僅造型不同,大小差異也十分明顯,而綜觀金沙遺址出土其他器物也是如此,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差異呢?
1986年,在四川廣漢三星堆發現的兩個祭祀坑中曾出土了6件金面具和24件銅人面具,從造型風格上看,金沙遺址出土的大金面具與之極為相似,都顯得稜角分明,帶有一定誇張意味,這說明了金沙與三星堆遺址有著緊密的承襲關係,金沙大金面具與三星堆金面具的製作時代應較為接近。而金沙小金面具線條圓潤,臉部豐滿,造型與大金面具迥然不同,且具有較強的寫實風格,在金沙遺址曾出土了一件青銅小立人像,人像高僅14.6厘米,小金面具的面部形態尤其是眼睛形狀與之尤為相像。此外,金沙遺址出土的其他許多青銅器、玉器等造型也都十分小巧精緻,這些器物大小的差異很可能是反映了一種時代風格,說明金沙小金面具等器物的製作年代與大金面具相比相對較晚,當時的人們在對器物的大小、造型及審美的觀念上已發生了一些改變,三星堆時期造型誇張、體型巨大的器物逐漸被金沙時期的小巧精緻所取代,細膩寫實的風格成為了時代的主流。因此,才有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兩件造型各異、大小不同的金面具。金面具作為古蜀人在祭祀活動中所使用的通神娛神的工具,隨著時代的變遷,其象徵意義也顯得更為濃厚。
金面具淵源何處至今仍是一個謎。有學者認為,它采借、吸收了西亞近東文明的類似文化因素,由古蜀人按照自身的文化傳統加以改造創新而成。也有的人認為,金面具體現了基於中原技術的地方文化因素。究竟金沙遺址出土的金面具體現的是西亞近東外來文化因素還是自成體系?這恐怕還需考古學家們作進一步的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