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古玩的三大禁忌
  • 17年9月28日 22:4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有朋友告訴筆者最近發生在京城的一則趣聞:一位外地“大款”在某藝術品市場一次買下價格7位數人民幣的“清代”文房用品。幾天後要求退貨,賣家自知貨“潮”,按照規矩收了幾萬元“手續費”後答應退貨。這位賣家與筆者雖不是朋友,但也是“熟臉兒”,因此可謂發生在身邊的事情。

由此可引申一戒:戒衝動。投資,是理性行為,是建立在對投資領域豐富經驗和對投資項目充分論證基礎上的。自己本身就外行,又沒有冷靜研究和咨詢的過程,風險可想而知。

藝術品投資也是同理。而且,藝術品還有它的特殊性。可以說,它基本上“拒絕”外行投資。如果你不真心熱愛藝術品,不以孜孜追求美的情感去接近她,不多年浸潤其間,把辨析其藝術價值和真偽優劣變成一種近乎本能的感覺,而只以買彩票的心理想一夜之間靠她發財,套用老百姓一句話叫:沒戲。而衝動,恰來自這種無知。據說那位“大款”在從銀行打款的過程中,曾有人不止一次提醒他當心,他竟毫無所動,一直處在極度興奮中。

藝術品投資

第二戒:戒僥倖。收藏圈子裡有個人人都說的話題:“撿漏兒”。所謂“漏兒”,是指某件藝術品價格嚴重背離價值。這是社會環境影響和買賣雙方心理與能力錯位造成的。而“漏兒”只可能發生在內行之間,它實質是買賣雙方藝術鑒賞力和市場洞察力的角鬥,而贏家一定是“道行”更深的買主。因此,在藝術品市場,“漏兒”永遠有,但卻永遠不屬於外行,因為連真假高下尚難分辨,根本不可能看出什麼是“漏兒”。一位朋友幾次拿瓷器書畫讓給“鑒定”,卻都是些毫無懸念的假貨,在筆者嚴詞勸誡下他說了實話:其實這些東西都是他岳父的。老人從退休開始,只要底款是“永樂”、“宣德”,署名是“吳昌碩”、“張大千”就買,而且只要一看完“鑒寶”節目,那種抓“絕品”的博彩興頭誰都攔不住。至今已積下十多萬元的“貨”。如果說大款斥巨資只是買個“窩心”,那用退休金打水漂兒,長此以往,後果將是什麼?前些天在潘家園,筆者親見一隻10厘米高的“明罐”以2000元成交。稍有收藏見識的人都有一個共識:今天的潘家園已不太可能出現有年份有路份(檔次)的精品,這只罐不惟色氣不對,只那不上不下的開價就應引起警惕。但這位先生架不住“忽悠”,在賣主“保真保老”的承諾中最終掏了錢。

於是悟出第三戒:戒輕信。對古代藝術品的選購,“過來人”有一句箴言:“誰的話也不能全信。”意思是如果你沒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對要買的東西能拿七成主意,就算專家在側,也照樣會有風險。因為專家也有局限性,走眼的事就難免發生。而那些賣主的話,就更要大打折扣,應遵循的原則是:只看貨,不聽話。越是信誓旦旦的說詞,越要提高警惕。附帶指出,今天有不少人對拍賣公司深信不疑,認為拍賣的東西應該沒問題。很讓人失望的事實是,當前不少假貨恰是出自拍賣槌下。筆者就親聞某拍賣公司收貨的職員對某古董店老闆說:“給找點貨呀,新的都沒關係,只要到位。”這個“到位”當然是指仿品亂真的程度要“到位”。總之,藝術品市場的水很深,喜歡游泳的人可以從“淺水區”練起,逐漸游向“深水區”,經年衝浪,樂此不疲,在藝術欣賞中受陶冶,練悟性,在學習與研究中逐漸豐富藏品,如此十年二十年過去,就會發現,投資在不經意間就實現了,而且回報甚豐。

以上信息由古董台灣提供,如果想要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