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鎏金工藝特徵及原理(共6張圖片)
  • 16年3月25日 07:50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鎏金是一種金屬的加工工藝,將金和水銀合成了金泵劑,將其塗在銅器的表面,然後加熱使水銀得到了蒸發,金就依附在瓷器的表面不會產生脫落的現象。鎏金工藝的出現在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到了漢朝時期已經可以熟練的應用,在青銅器上先鑄刻上花紋,在交錯的鎏以金、銀,成為當時銅器加工的主要特徵。由於當時製作的工藝水平以及提純度較低,所以製作的難度較大,後期的發展才將這一工藝熟練的掌握。

古代鎏金工藝特徵及原理

圖1:
宋 鎏金釋迦坐佛 ;成交價:RMB  7,810,000;尺寸:高57厘米;拍賣公司:北京華銘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成交時間:2007-11-25。鑄銅鎏金,菩薩結跏趺坐,頭部微俯,綠髻高束,綠絲細膩,體面豐滿圓腴,雙眉如柳,鳳目微閉,精光四溢。寬袍長裙,褶裾開揚,胸間瓔珞繁飾,雙手施法印,十指各有動作,整體塑型洗練,菩薩寶相肅穆莊嚴,殊為珍貴。

隋唐兩朝時期對於鎏金的製作工藝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將其廣泛的運用於宮殿、寺廟以及佛像等裝飾上,而宋代則將鎏金傳播到了日本等地,甚至在明清兩朝鎏金工藝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則大多數運用在瓷器的裝飾上。

古代鎏金工藝特徵及原理

圖2:北魏
鎏金銅佛坐像;成交價:RMB  3,474,400;尺寸:20厘米;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成交時間:2016-10-05。釋迦牟尼佛坐像,姿態沉靜自然,焰形背光,線條流暢有力,面容衣袍描寫自然,垂墜衣褶若顯犍陀羅雕塑可見之希臘式風格,亦現印度藝術對於北魏佛教雕塑之強烈影響。

古代製作鎏金一般都為五個過程,仿金棍就是預備一根銅棍然後將其前端打扁,沾上水銀,曬乾;之後在進行溶解黃金,使之成為稠泥狀,稱之為「金泥」;之後在其金棍上均勻的塗抹上金,稱之為「抹金」;將燒紅的無煙木炭放置在變形的鐵絲籠中,用金屬棍挑著,圍著抹金的地方進行燒烤,使其黃金緊貼器物的表面;最後一道工序是最為重要的,使用瑪瑙或者其硬度達到七八度左右的玉石做成的壓子在鍍金面上反覆的磨壓,把鍍金的地方壓平,用以加固和光亮的作用,製作的工藝相對較為的複雜,一旦之間出現什麼差錯會使其最後的成色上出現較大的色差,在依附的時間上也會有著較大的變化,而古時的鎏金除了用於器物表面外,還常常用來給武器上鍍金。

古代鎏金工藝特徵及原理

圖3:清乾隆
鎏金銅嵌寶石瑞獻香薰;成交價:RMB  3,619,200;尺寸:24厘米;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成交時間:2006-04-10。

鎏金作為一種傳統的工藝,是在東周和漢朝以後都較為流行的工藝,也是當時最值得稱道的銅器表面裝飾工藝之一。冶煉的技術較為的複雜,將其黃金鍛成金箔,剪成碎片之後放入鍋內加熱至四百攝氏度左右,然後倒入冷水中使其冷卻,這一工藝成為煞金。

古代鎏金工藝特徵及原理

圖4:清乾隆
鎏金鑄銅錘鍱十一面觀音立像;成交價:RMB  18,575,883;尺寸:高87厘米;拍賣公司:佳士得紐約有限公司;成交時間:2016-03-17。

通過磨炭將其打磨掉銅飾器表面的銅銹之後,加入金泥以及鹽等進行製作,主要是為了保證器物的牢固,這一過程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部,通過清洗等工序,一件精美的鎏金金件便會產生。

古代鎏金工藝特徵及原理

圖5:宋
鎏金銅普賢菩薩騎象像;成交價:RMB  2,132,800;尺寸:16.9厘米;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成交時間:2016-10-05。

例如:鎏金的銅佛像,製作的較為精細、工藝較為的精緻,高為十二點四厘米、寬為十厘米,對於面部的神態刻畫較為的生動,兩耳垂肩、雙目微閉、束髮式肉簪,身材比例較為的協調、造型較為的優美,其價值在百萬元左右,還有製作更為稀有的其收藏價值更高。

古代鎏金工藝特徵及原理

圖6:明17世紀 鎏金銅「文殊菩薩」坐像;成交價:RMB  1,984,400;尺寸:33厘米;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成交時間:2011-10-05。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