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瓷器建盞燒造工藝(共2張圖片)
  • 17年1月8日 07:43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建盞是黑瓷的巔峰代表瓷器,是宋朝皇室御用瓷器,是宋代八大瓷器之一,也是我國黑色釉瓷器的代表。建盞因為出自宋建州府建安縣,因此得名建盞。建盞燒造地方位於現在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後井村(原屬建州甌寧縣,今建甌市)。建盞因為燒造後溫度不同,釉色流淌如兔毛和眼睛所以又稱為天目盞或者兔毛盞。
黑瓷建盞燒造工藝
建盞燒造工藝複雜,需要18道工序,而且溫度控制非常嚴格,在明清時期工藝失傳,後來在1980年時期經過考古恢復了建盞燒造工藝。建盞燒造工藝是在龍窯中燒造的,溫度控制在1300度左右。建盞的窯土是產自當地的石灰土,所以別的地方很難仿造建盞。建窯黑釉是一種析晶釉,屬於含鐵量較高的石灰釉因為窯土中含有鐵元素比較多,所以燒製出來的建盞呈黑色,成為黑色瓷器的經典。
建盞溫度差比較窄,在3到5度之間,所以火候控制非常重要,燒造最好用老工藝,柴火燒製。溫度差細微變化,釉色呈現的形狀就不一樣。建盞都用正燒,故口沿釉層較薄,而器內底聚釉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燒窯中底部產生粘窯;由於釉在高溫中易流動,故有掛釉現象,俗稱「釉淚」、「釉滴珠」。這是建盞的特點之一。所以會有天目盞、金絲兔毛盞、鷓鴣斑、「曜變」、「油滴」等天然形狀。
建盞的器形
建盞分為敞口、撇口、斂口和束口四大類,每類分大、中、小型;小圓碗歸入小型斂口碗類。
1.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圓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較淺,腹下內收。淺圈足。形如漏斗狀,俗稱「斗笠碗」。常見中、小型碗,偶見大型器 )。
2.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淺圈足;可分大、中、小型。此類碗大型器比例相對 其他類碗 較高,但成品率低,尤顯名貴;中、小型器較常見 )。
3.斂口碗:口沿微向內收斂,斜弧腹;矮圈足,挖足淺;造型較豐滿。常見中、小型器,小型器比例較高,有的為圓餅狀實足 )。
4.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內收,淺圈足,口沿以下約1—1.5厘米左右向內束成一圈淺顯的凹槽,作用在於斗茶時既可掌握茶湯的份量,又可避免茶湯外溢,該凹槽俗稱「注水線」。
建盞的種類
1.曜變天目建盞
2.金絲兔毫建盞
3.銀兔毫
4.藍兔毫
5.鷓鴣斑建盞。
建盞歷史記載
宋徽宋趙佶說:「盞以青綠為上,兔毫為上。」;
蘇東坡在《送南屏謙師》沖云:「道人繞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乎;忽驚午盞兔毫斑,打出春甕鵝兒酒。」楊萬里也有「鷹爪新茶蟹眼湯,松風鳴雪兔毫霜」之說;
北宋蔡襄《茶錄》載:「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糒之久,熱難冷,最為妥用,出他處者皆不及也。」
宋人善於斗茶,因為能有一個建盞而自豪,宋人說「兔毫紫甌新」、「忽驚午盞免毫斑」、「建安瓷碗鷓鴣斑」、「松風鳴雷兔毫霜」、「鷓鴣碗麵雲縈字,兔毫甌心雪作泓」、「鷓鴣斑中吸春露」都是關於建盞的。

建窯黑釉兔毫盞

建窯黑釉兔毫盞,宋,高5.8cm,口徑12.8cm,足徑3.9cm。
  盞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鐵黑色,裡滿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淚痕。碗口釉呈醬色,口下漸為褐黑相間,近裡心為純黑色。釉中有絲狀黑褐色兔毛般結晶,俗稱「兔毫斑」。
  宋金時期,兔毫盞在我國很多地方如江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燒製,其中以建窯所燒「建盞」最為著名。
  由於宋代建窯兔毫盞名氣很大,所以一些宋代文人對它多有讚美之辭,如蔡襄《茶錄》云:「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斗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