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仿良渚玉器怎麼辨偽
  • 15年10月9日 12:25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關於良渚古玉的器物造型、圖案特徵等等,上海博物館張明華先生在其專著《良渚古玉》中已詳加說明,這無疑為仿製者提供了科學教材,使“狐狸打獵人”的局面十分嚴峻。

以下列舉一些在仿品中見到的,不同於真品的要點,以供藏家參考:

一、雕刻工具的不同而導致刻紋線條的不同。良渚文化距今四千餘年,當時尚未有金屬工具,也沒有砣具和水凳,全憑“它山之石”,以藉攻錯。玉料的切割大部分靠智線割,在大多數良渚古玉的器表,往往可見線割留下的弧形凹面。由於當時玉材珍貴,為了保持器形的完整,並不將這些凹面磨去,有些製作精細的大器,在凹面中也一絲不苟地刻上繁密的紋樣。新仿品為了盡可能地表達器物的精美,從未見到這種弧形的線割凹面,更不消說在其上刻紋了。再者,由於雕刻工具的限制,良渚先民以尖細石料或鯊魚牙齒(張明華主張鯊魚牙齒為良渚古玉的雕刻工具之一,尤其是對於線刻紋的製作,可備一說)在玉器表面刻劃紋飾,全憑腕力,故紋飾中的每根線條並非從頭到底一氣連貫,而是由許多短線斷續相接而成,這一點僅從圖錄照片中難以看清,須用放大鏡直接觀察實物,方可細辨其詳。新仿品中,紋飾線條不用砣具,而是用鋼刀刻成,苦於腕力不濟,線條滯澀,且線凹底處不如良渚真玉的尖利而微帶弧度。

二、減地法不過關。良渚古玉,頗多浮雕,且多以減地法為之。新仿品雖亦用減地法,但製作不夠地道,多數仿品僅減去了紋飾周邊的一圈,以使主題紋飾相對凸出,而非整個地子的降低。例如玉琮四側的縱向凹槽,仿製者僅加深了豎槽兩邊的深度,對豎槽的中心並不減低,從橫向觀察,豎槽的剖面顯得弧度較大,如一座拱橋。而良渚真品則是整個豎槽一起減低,剖面弧度極小,自然優美。

三、良渚古玉在器身上往往有許多細小穿孔,如錐形器的尾端小孔,牌飾背面的牛鼻孔,冠形飾的榫孔等,一般用於穿繩繫掛,由於長期的磨擦,導致孔內光滑異常,色澤溫潤,毫不遜於經拋光處理的玉器表面,但新仿品在這一點似乎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此類小孔中一般皆未經拋光,僅憑這一點便已可斷其真偽。

以上信息由古董台灣提供,如果想要瞭解更多的收藏知識請多關注古董台灣。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