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茶葉末釉鳳首壺(1張圖片)
  • 17年8月5日 07:24发布

作者簡介:芝麻开门,古董臺灣網網站站長,愛好古董古玩收藏,尤擅長古錢幣類鑒定。

  茶葉末釉是我國古代鐵結晶釉中重要的品種之一,屬高溫黃釉,以氧化鐵為呈色劑,經1200℃—1300℃之間高溫還原焰燒製而成。釉呈失透的黃綠色,在暗綠的底色上閃出猶如茶葉細末的黃褐色細點,釉色黃綠摻雜似茶葉細末,綠者稱茶,黃者稱末,古樸雅致。 

  茶葉末一名最早見於清末寂園叟撰《陶雅》,書中稱茶葉末為“黃雜綠色,嬌嬈而不俗,艷於花,美如玉,范為瓶,最養目。”“茶葉末以滋潤、鮮明、活潑三者為貴。”該書所稱茶葉末,是指清代官窯那種釉面呈失透狀,釉色黃、綠摻雜的瓷器,因其極類似茶葉細末,故名之曰“茶葉末”。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說到“各種黃色……若和黑、綠二色者,則名茶葉末。”此釉稱為茶葉末,是因為在暗綠色的底釉中有許多黃色星點,猶如將茶葉末調在釉裡。經研究,茶葉末釉面星點的形成,是釉中的鐵、鎂與硅酸化合而產生的結晶。 

  茶葉末釉起源於唐代黑釉,初似為燒黑釉瓷過火而出現的特殊品種,並非特有燒造。兩宋時期,山西渾源窯和北方地區一些燒黑釉的窯場也有燒造。到了明朝時期,御器廠所產茶葉末釉,釉色黃潤,帶黑色或黑褐色斑點,似鱔魚皮色,稱“鱔魚黃”。清代茶葉末釉製品多為景德鎮官窯所燒,傳世品中,以雍正和乾隆時期最為多見,並以乾隆時的燒製最為成功。雍正時製品多偏黃,有茶無末,稱“鱔魚皮”;乾隆時則茶末兼有,釉色偏綠者居多,俗稱“蟹甲青”“茶葉末”等,也有的掛古銅銹色,具有青銅器的沉著色調,常被用來仿古銅器,稱“古銅彩”。 

  濟寧市博物館收藏的這件宋茶葉末釉鳳首壺(見圖),通高13.1、腹徑7.8、底徑4.5厘米,重240克。器口部為鳳首狀,突眼,張喙為流,花冠狀鳳冠,細長頸飾凸弦紋數圈,鼓腹,鳳首後部與壺肩部有曲柄相連,圈足外撇,通體施茶葉末釉,底部露胎,色澤深沉,典雅古樸。 

  鳳首壺,因口頸間塑一鳳頭而得名,又名鳳首瓶、朱雀壺、天雞壺。它的造型及紋飾汲取了波斯薩珊朝的金銀器特點,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結晶。陶瓷發展到宋代已深深融合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不同造型的陶瓷器皿,有不同的地位與作用。鳳首壺最早源於三國末年的雞首壺,經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演變而成。鳳首壺在長期演變過程中壺嘴(流)逐漸消失,變成了鳳首瓶,用途也發生了變化。 

  鳳首壺歷經千年,帶著歲月沉澱的靜謐,承載了對歷史文化的敬畏,顯示了古瓷精美絕倫的藝術。宋茶葉末釉鳳首壺把一個楚楚動人、形神兼備、活靈活現的美麗的鳳鳥展示於世人面前,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和美的享受,這充分體現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的智慧、偉大的創造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喲
點贊0
評論 搶沙發